天天看点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作者:海洋与渔业

6月27日,由中国水产学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修复性水产养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邀请国内外多位专家,共同交流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探索修复性水产养殖在水产养殖实践中应用与推广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大陆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致辞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战略与规划主任王月致辞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赵文武致辞

专题报告

美国东北大学海洋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Jonathan Grabowski教授、吉弗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Lisa Kellogg、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水产养殖项目高级水产养殖科学家Heidi Alleway、罗格斯大学海洋与海岸带科学学院副教授Daphne Munroe分别以“美国马萨诸塞州沿海地区牡蛎养殖的鱼类栖息地利用及当地居民对牡蛎养殖的认知”、“与牡蛎有关的营养物移除、信用额计算与交易:以美国切萨皮克湾为例”、“运用科学工具推动修复性水产养殖”、“牡蛎养殖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与野生动物间的相互作用”为题,围绕水产养殖的栖息地与水质效益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游伟伟教授以“鲍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其生态效益与潜力”为题,围绕鲍鱼渔业定义、鲍鱼捕捞产量、国内外鲍的主要养殖模式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福建省鲍鱼产业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大型海藻、遗传改良研究以及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强调鲍-参-藻的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的潜力及对改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何培民

何培民教授就“大型海藻养殖的气候挑战与效益潜力”作了深入探讨和分享,他认为在面临海洋气候变暖与近海富营养化的挑战下,大型海藻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一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大型海藻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具备碳汇功能及生态功能,应该加大力度激励大型海藻养殖,给与生态补偿或奖励,要以大型海藻为主导,与贝类、鱼类网箱养殖紧密结合形成IMTA模式,在更大格局上建设以大型海藻为主导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以获得更显著、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塔斯马尼亚大学研究员Cayne Layton以“褐藻养殖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效益的复杂影响”为题进行分享,详细阐述了生长环境对褐藻生长的影响,褐藻养殖对生物多样性效益、对经济多样化、水质等的影响。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力扬

詹力扬研究员就“缢蛏养殖体系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为题,阐述了缢蛏养殖背景,通过缢蛏养殖实验案例详细分析了缢蛏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辉

黄洪辉研究员以“围塘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渔场实践”为题,围绕围塘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的研究背景、红树种养殖案例分析、红树种养耦合模式构建、红树种养耦合试验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凤博

李凤博副研究员以“鱼塘种稻的环境效应及应用前景”为题展开分享,分析了稻渔共作对水质的影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稻渔共作的应用前景,她指出,大陆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规模及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备受关注,从2010年至今,在大陆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北等30多个试验点,开展了鱼、虾、蟹、鳖等12种不同模式的试验。

修复性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发展潜力

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赵文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战略与规划主任王月、美国东北大学、罗格斯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0余家单位、80余名代表参与此次研讨会。

记者:黄兆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