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68、庄子外篇《天地》十四

作者: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1),青黄而文之(2),其断在沟中(3)。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4),其于失性一也(5)。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6),然其失性均也(7)。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8),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9),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10),困惾中颡(11);四曰五味浊口(12),使口厉爽(13);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14)。此五者,皆生之害也(15)。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16),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17),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18),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19),内支盈于柴栅(20),外重纆缴(21),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22),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23),亦可以为得矣。

【注释】

(1)木:指树。牺尊:古代的一种酒器,牺牛形,背凿孔以盛酒。

(2)文:谓涂饰花纹。

(3)断:指被砍去不用的部分。

(4)有间:有差别。

(5)性:本性。

(6)行义:行为和道义。

(7)均:相同,一样。

(8)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9)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符。

(10)五臭:指羶、薰、香、腥、腐五种气味。

(11)困惾:冲逆。惾zōng:堵塞。 中:伤害。颡sǎng:额;脑门子。

(12)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浊:污浊。

(13)厉:病。 爽:伤。

(14)趣舍:指顺情则取,违情则舍。滑心:道家用语。意为扰乱心情。滑:即乱。飞扬:驰竞不息,轻浮躁动。

(15)生:通“性”。

(16)离跂:踮起脚尖盼望。形容奋力追求的样子。

(17)困:束缚。

(18)柴其内:柴草塞满胸中。

(19)皮弁biàn: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帽。 鹬冠:用鹬鸟的羽毛装饰的帽子。 搢笏jìn hù:古时臣子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执的笏板,因常插于绅带间,故名。搢,插。 绅修:长带。

(20)支:塞。

(21)纆mò:绳索。 缴zhuó:丝绳。

(22)睆睆huǎn然:眼见得。

(23)交臂:反手臂缚于背后。 历指:即“枥指”,古代夹手指的刑罚。 囊槛:槛阱。

【译文】

468、庄子外篇《天地》十四

百年的大树,伐倒剖开后制作成牺牛形状的酒器,再用青、黄二色涂上花纹,而余下的断木则弃置在山沟里。雕刻成的精美酒器比起弃置在山沟里的其余木料,美好的命运和悲惨的遭遇之间就有了差别,不过对于失去了原有的本性来说却是一样的。

盗跖与曾参、史,行为和道义上存在着差别,然而他们都失却了本性却是一样的。丧失本性的情况有五种:一是五种颜色扰乱了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晰;二是五种声音扰乱听觉,使耳朵听不清楚;三是五种臭气薰鼻,壅塞鼻腔直冲脑门子;四是五种秽浊滋味入口,使口舌受到严重伤害;五是顺情则取,违情则舍,扰乱其心使自然之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

这五种情况,都祸害了人的天性。可是,杨朱、墨翟竟不停地奋力鼓吹自己的学说,自以为有所得,但这不是我所说的“得”。得到之后反而为其所困,能说是有所得吗?那么,斑鸠鸮鸟关在笼中,也可以算是有所得了?况且取舍于声色的欲念像柴草一样堆满内心,皮帽羽冠、朝板、朝服的宽带和长裙捆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柴木,外表上被绳索层层捆了,眼见得自己在绳索束缚中还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圈栅、牢笼中,也可以算是有所得了。

【赏析】

第十四部分,通过讲述百年的大树,被伐倒后一部分制作成牺牛形状的酒器,再用青、黄二色涂上花纹,而余下的断木则弃置在山沟里,指出取舍部分虽命运不同,但都失去了本性是共同的,并列举了丧失本性的五种情况。后面又通过对杨朱、墨翟竟不停地奋力鼓吹自己的学说,自以为有所得进行了批判,从而说明得与失的判断标准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看事物的本性保存与否。

本篇按十四个部分分别进行了分析,现在将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再扼要梳理如下:

第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是说,天主宰一切,天包容一切,只要通晓天道则万事大吉。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道的“无为而治”观点,同时列举了十种无为行为。同时对大道深奥玄妙及其意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三部分是讲寻找遗珠的过程。寓意在于如何才能得到“道”。靠知识、智巧是找不到道的,只有清心寡欲,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人,才能找到道的。

第四部分说明依仗个人的心智,不顾天道则不能治理天下,同时说明“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是尧与守护封疆人的对话。说明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祸患就不会到来,身体永不会遭殃。

第六部分伯成子高斥责禹改变了尧、舜无为而治的作法,从而阐明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第七部分论述了道的万物生成论。无论万物的生成还是道德的修养都是无为而为,顺其天然。

第八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人,在自然规律面前只能“服从”不能“有为”。

第九部分以圣人治天下为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必要性。

第十部分,这一寓言的旨意,在于借子贡、孔子之口,对庄子“无为之道”作了进一步地肯定和宣扬。

第十一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借淳芒之口,讲述了“圣治”的内容,和“德人”与“神人”的品性。

第十二部分内容的旨意仍是宣扬“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次是换了一个角度,即治理天下是天下太平之时,还是天下动乱之后才开始治理这一角度进行了评论。

第十三部分的含意,是庄子在哀叹“庄子之道”没有得到世人的真正理解,而被世俗观念所淹没,即使祈求上天指点迷津,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十四部分说明得与失的判断标准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看事物的本性保存与否。

从以上十四个部分的中心内容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庄子讲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元气的运动变化使混沌的原始形态分化为天和地。庄子认为这是“道”作用。用科学的观点看,这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无形无迹,却又神奇般地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万物。这一神奇的力量即深奥、玄妙无比,又具有不可抗拒性。人在自然规律面前只能顺从,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终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就是庄子讲的在“道”面前要“无为”思想。本篇还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任何“机心”、“巧智”、本领再大在自然规律面前都无济于事。“无为而治”也是本篇中心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