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作者:王霸车评

在这个追求环保与效率并存的时代,汽车上的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这个一度被视为节能典范的功能,却常常被贴上“鸡肋”标签,让不少车主在上路的第一刻便将其束之高阁。但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揭开自动启停的神秘面纱,听听工程师怎么说。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当你在红绿灯前悠然等待,发动机悄然熄火,再轻踏油门,它又即刻苏醒,这便是自动启停技术带来的奇妙体验。然而,这项旨在节能减排的科技,为何会遭到众多车主的误解呢?是时候为它正名了!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自动启停

追溯历史,自动启停的构思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初现端倪,丰田在70年代将其应用于皇冠,大众POLO紧随其后。直至2006年,宝马将其大规模推广,这一技术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它的出现,是工程师们对汽车未来节能趋势的深刻洞察。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对于自动启停是否真能省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用数据给出了答案:理论上,这项技术可实现7%到27%的节油率。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城市蜗牛般的车流中,每一次短暂的停车都能为地球的绿色账户增添一笔不小的存款。当然,拥堵和涉水路况下,适时关闭自动启停,更能体现驾驶智慧。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担心频繁启停会伤害发动机?工程师告诉你,这个担忧其实有点多余。自动启停工作在发动机温度较高的热启动状态下,此时机油已经充分流动,磨损程度远低于冷启动。宝马的工程师甚至骄傲地透露,他们的发动机设计可承受高达5万次的冷启动和23万次的热启动,使用寿命长达20年。自动启停,反而成了发动机的隐形守护者。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至于自动启停对蓄电池和起动机的“额外要求”,汽车制造商们早有预见。特制的加强型部件,如加强型接合齿轮和耐用性更高的电磁线圈,让这些关键部位足以应对频繁启停的挑战。自动启停专用的蓄电池,价格虽贵,却能在6万次充放电周期中笑对挑战,远超普通电池的极限。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尽管自动启停有着诸多益处,为何在国内仍不讨喜?一方面,是驾驶习惯与心理因素的碰撞。在本已焦躁的堵车路上,频繁的启停无疑增添了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则是车辆调校与配件质量的差异。部分车辆因优化不足或配件耐用度低,导致用户体验打折,甚至增加了额外的维修成本。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宝马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其自动启停系统几乎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智能识别多种不适宜启停的场景,如低温、高热、陡坡或激烈驾驶模式,确保乘客的舒适与安全始终在线。这样的设计,让人不得不感慨工程师的细腻心思。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启停绝非简单的“鸡肋”。它更像是一个被误解的英雄,默默承担着节能减排的重任,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偶尔被不完善的调校和驾驶者的偏见所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消费者认知的提升,自动启停有望真正成为每辆车不可或缺的绿色伴侣。汽车制造商们,是时候用心倾听工程师的声音,让每一项技术都服务于更好的驾驶体验,而非仅仅作为应对法规的“应试之举”。

发动机自动启停是“鸡肋”配置?很多车主误会了,工程师讲出实情

在节能减排的征途上,自动启停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现在我们知道,它所承载的,是工程师对汽车未来的美好愿景。让我们带着新的认识,重新审视这项技术,或许下一次红灯亮起时,你会选择让它继续工作,为地球的蓝天白云贡献一份力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