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恶人自有恶人磨,狠人更有狠人磕,这些实例就是

作者:天涯浪子3e3i

长孙无忌,唐代名臣。长孙无忌的妹妹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他也是唐太宗的绝对心腹谋臣,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更在凌烟阁24功臣之中排名第一,可见其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长孙无忌又力保亲外甥晋王李治为太子。不久,唐太宗又怀疑李治仁弱,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多次坚决抗争,终于令唐太宗打消念头。

唐高宗继位后,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等人谋(反),史称“房遗爱谋(反)案”;但长孙无忌却借此机会诬陷吴王李恪参与谋反。最终,年仅34岁的李恪被无辜杀害,四个儿子全遭流放。李恪临死前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我大唐宗庙祖先有(灵),不久当令他灭族。”

公元659年,因长孙无忌多次不支持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默许下,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随即被判流放黔州(今重庆),儿子及近亲均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到达黔州后被逼自缢而死,此时距长孙无忌诬陷李恪致死仅过去6年。谁曾想到长孙无忌诬陷害死李恪,自己也被诬陷致死,谁曾想到大唐凌烟阁24功臣之首竟然如此下场,谁曾想到这位唐太宗的大舅子,唐高宗的亲舅舅,竟然只一代就衰败了整个家族。

燕荣,隋朝酷吏。燕荣残忍暴虐,喜好酷刑。他任幽州总管时看到一种荆棘,随即毒打身边人练手。被打之人说自己无罪,焉蓉却说今后有罪,可以饶了你。后来此人犯小错,燕荣又继续毒打他,并说当时没罪还打你,何况今天有罪。燕蓉的下属元弘嗣 也常年被毒打虐待,甚至被关进监狱不给食物,元弘嗣靠着吃衣服里的棉絮才捡回一条命。

后来,元弘嗣的妻子在皇宫前喊冤,隋文帝查处燕荣的种种恶行,将其赐死。燕荣死后,元弘嗣接替了他的职务。但可怕的是,元弘嗣刚被燕荣虐完,上任后却比燕荣更加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元弘嗣不仅在幽州任上虐待摧残囚犯,而且后来负责营建东都洛阳时施尽(暴)政,监造战船时逼迫劳工在水中昼夜劳作,以至于他们腰部以下全部溃烂生蛆,死伤无数。元弘嗣的暴行比燕荣只多不少。

公元613年,突然有人告发元弘嗣暗通大臣杨玄感(反)叛,后查无实据,但猜忌心很重的隋炀帝依然将元弘嗣流放。不久,元弘嗣还没到达流放地,就死在了路上。这位曾经差点被虐待致死,随后又虐待摧残无数人的酷吏,死时年仅49岁。

从燕荣和元弘嗣的身上看,毫无疑问,(因)果可畏。但更可怕的是不畏(因)果,明知(因)果可畏,却依然铤而走险。更可怕的是,冷眼旁观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因)果,自己却心存侥幸。更可怕的是,我们明明经历过(因)果的可畏,下一次,下下一次,却毫不吸取教训。在习性的左右下,明知故犯,明知再犯。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千古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后人只会哀叹,却不吸取教训,也只会再让后来的人继续哀叹罢了。

恶人自有恶人磨,狠人更有狠人磕,这些实例就是

古代官员

张衡,隋朝官员。张衡是隋炀帝杨广做太子时的心腹。公元604年7月13日,隋文帝病重,太子杨广、大臣杨素、柳述等人在宫中侍病。这天早上,隋文帝宠爱的宣华夫人陈氏被太子杨广(非礼)逼迫逃脱后,宣华夫人哭着说太子无礼。隋文帝随即联想到此前太子杨广和大臣杨素就曾秘密商量过自己的后事,于是愤怒地说:“这个孽种怎么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独孤皇后误我。”

随后对大臣柳述说:“去叫我儿子来。”

柳述等人以为是叫太子杨广,但隋文帝却说是杨勇。杨勇是嫡长子,也是前太子。关键时刻,大臣杨素泄密,并与杨广联手假传圣旨,将柳述等人逮捕,同时命张衡进入寝宫侍奉隋文帝,并将宫内所有人全部赶出。一会儿时间,隋文帝就去世了。隋文帝之死,被后世列为一桩疑案,《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隐晦记载,宫中内外,颇有不同议论。而许多非正史的记载直接写出隋文帝被张衡害死。

杨广即位后,张衡更受宠幸,并颇为娇贵,但时间一久,对张衡也越来越猜忌。杨广对身边人说:“张衡自以为是他的筹划才让我得到了天下。”

而奇怪的是,公元612年,张衡的小妾突然上告,说张衡心怀怨恨,诽谤朝(政),最终杨广竟将张衡赐死。而张衡临死前大声说:“我为别人都做了什么事,竟然还希望久活。”

旁边监督行刑的人全都塞住耳朵,不敢继续听,只是不停催促,赶快杀了他。很明显,张衡临死时已经意识到昔日的那些事情招致了今天的恶果,而且根本不配“久活”。

贺若弼,隋朝开国名将。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猛将,因自视功高却没有受到更好待遇而口出怨言,结果被勒令自杀。临终前,贺若敦对贺若弼说:“我想平定江南,现在已经无法实现了,你要继承我的遗志。还有我因为舌头(乱说话)而招来杀身之祸,你不能不深思。”

说完,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扎出血,告诫儿子一定要慎言。

当时北周太子宇文赟品行不端,上柱国乌丸轨对贺若弼说:“太子恐怕不能担当大任。”

贺若弼很赞同,并劝乌丸轨去劝北周武帝。结果,当北周武帝诏问贺若弼时,贺若弼却说:“太子德行日有所新,没什么缺点。”

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贺若弼又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我不敢议论。”

太子继位后,乌丸轨被杀,贺若弼免祸。隋文帝开国之后,贺若弼因参与平定陈朝有功,封上柱国、宋国公。但时间一久,贺若弼竟然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他自恃功高,常以宰相自许,而且口出怨言,认为宰相高颎、杨素都是酒囊饭袋,认为名将韩擒虎没有将才,甚至在国宴上作诗抱怨,但隋文帝还是宽容了他。

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命人制作豪华大帐接待突厥部众。贺若弼认为太奢侈,再度与人私下议论得失。然而,隋炀帝却没有那么好的脾气,他认为贺若弼诽谤朝(政),直接将其诛杀。贺若弼妻子受牵连为奴,儿子贺若怀亮受牵连被杀,随从受牵连流放边地。《隋书》中这样评论贺若弼:“功成名立,却娇矜不止,最终死于非命”,同样因为“不密”而失身。如果他还记得父亲的临终之言,一定不会招来此祸,你看贺若弼的舌头不是被锥子白扎了吗?

恶人自有恶人磨,狠人更有狠人磕,这些实例就是

古代官员

张敬儿,南朝南齐名将。刘宋时期,张敬儿任襄阳府将,因贫困在富户吴泰家挑水(打工),却和吴泰的爱婢(私)通,事情败露后躲在棺材中逃脱一死。不久张敬儿反而诬陷吴泰资助敌军,并在平敌后将吴泰的千万家产据为己有,又将婢女纳为小妾。

刘宋末期,萧道成掌权(后建立南齐),名将沈攸之起兵反抗。张敬儿假装与沈攸之交好,却趁机偷袭江陵,并将沈攸之家人杀害,随后又将其数千万家产私吞。张敬儿贪婪残暴,所辖境内有价值的东西他都要霸占。不过他却因勇猛善战,屡立功勋而备受萧道成重用。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对张敬儿十分猜忌。此时,张敬儿的妻子却做了一个关键的梦,她说:“以前我梦见手热如火,你得到了南阳;后来我梦见大腿发热,你得到了雍州;再后来我梦见半身发热,你又开府仪同三司;今天,我又梦到了全身发热。”

搞笑的是,张敬儿还把妻子的几次梦境都告诉了亲朋。按张敬儿妻子的逻辑,一发热就高升,可此时张敬儿已位至三公,再高升恐怕就不是发热了,皇帝听了可能都要全身发冷。果然,齐武帝知道后,突然发动抓捕,将张敬儿和他的三个儿子一并处死。张敬儿临死前把帽子扔到地上说:“都是这玩意儿害了我。”

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公元477年,张敬儿吞并沈攸之财产;公元483年,张敬儿被杀,前后仅6年时间。张敬儿不但没能好好享受完两次吞并的不义之财,反而赔上了自己和三个儿子的性命。所以你猜这究竟是福,还是一笔为期6年的债与祸呢?

曹翰,北宋开国大将。早在五代后周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俘获了800多人,曹翰却担心这些降卒会叛乱,于是假传圣旨将他们全部杀害。北宋开国后,继续攻打南唐,曹瀚连续进攻了五个多月才攻下九江,随后曹翰下令屠城,并杀南唐军800余人,又将九江财富洗劫一空。

天下太平后曹翰依然横征暴敛,宋太宗赵光义念其有功,多次宽容了他。曹翰69岁去世,作为开国将领最终也算善终。但是,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其著作《涑水记闻》中记载了曹翰和另一开国名将曹彬的后代状况。司马光说:“曹翰愤怒九江久攻不下,屠城无遗。曹彬的子孙贵盛至今却没有断绝,而曹翰去世不到30年,其子孙中就有人成了乞丐。”

曹翰、曹彬同为开国名将,但他们子孙的结局却完全不同。这其中的奥妙,你发现了吗?

恶人自有恶人磨,狠人更有狠人磕,这些实例就是

将军

春秋时,齐国为了控制衡山国,发动了一场千古阴谋。当时衡山国盛产兵器,齐国名相管仲先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其他各国看齐国扩充军备,也纷纷开始抢购兵器。衡山国把价格提高20倍后,依然供不应求。而衡山国百姓看到钱这么容易赚,纷纷放弃种粮本业,放弃农耕,都去挣快钱。

与此同时,齐国又高价从各国收购粮食。当时赵国粮价每担15钱,齐国竟然每担50钱收购。就这样,齐国用了17个月时间收购兵器,用了5个月时间收购粮食。时机成熟后,齐国突然停止收购粮食、兵器,断绝与衡山国来往。此时衡山国人人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兵器已卖光,储备的粮食也已卖光,只剩下一堆没有用的钱在国库中生锈,很快就向齐国投降了。

这正是千古奇谋——“衡山之谋”。两千多年前的“粮食战争”,管仲通过高额利润,让衡山国百姓放弃农业,放弃种粮,进而高价收购粮食,然而直到战争前夕,衡山国却因国无储粮,不战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