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鸿章家族发迹史:救弃婴,兴家运,晚清崛起的望族

作者:真水无香sdj

在中国近代史上,若论教育子女第一人,非梁启超莫属,他把9个子女全都培养成大才,在各自领域都是翘楚,梁家享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美誉。而同时代的安徽合肥李家,有一位母亲生了六个儿子,出了两位总督,四位一品大夫,两个女儿都嫁得风光,家教方面能和梁家相媲美。

在发迹之前,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第六代,李家出了一位读书人,李殿华自称是“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人,家有几十亩地,他勤俭持家,生活无忧,所忧者唯有功名,但凡进城,必为考试。虽然考场屡屡受挫,仍然不肯扔掉书本。

李殿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为了供四个孩子读书,不惜花血本请名师做私塾先生,家里负债累累,借遍了亲朋好友,因为借无还期,后来亲戚都躲着他。每到年终,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只好拆东墙补西墙,一日穷过一日。

然而命运弄人,心气极高的李殿华,被残酷的现实打了脸:大儿子李文煜,考取秀才后就原地踏步了。二儿子、三儿子也被宿命裹挟,没什么造化。小儿子李文安,看上去就不是一块读书料,身子弱,脑袋笨。古代学童,一般4岁启蒙,8岁读书,十四五岁中秀才,李文安13岁才勉强能读通《四书》和毛诗,年年考,年年不中。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眼看第七代就要全部沦陷,李殿华尝试摆脱困境,做出了搬家决定,边上就是一口古井,名为“熊砖井”,据说是明代熊姓官员挖的。乡人都说,喝了古井的水,李家从此开始发迹。

作为李家发迹的关键人物,李殿华对家族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做出的两个决定:除了搬家,还有收养弃婴。

有一次,李殿华进城回来,偶遇一个得了天花高烧不退的女弃婴。按当时的医疗水平,即便治好也会落下一脸麻坑。李殿华动了恻隐之心,他略通医术,将这个女孩带回家中诊治,治好后收为养女,取名“巧儿”。李殿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善行,竟然带来李家的骤发,不仅迎来家族的高光时刻,甚至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此,这个女孩在李家住下来,帮家里做些农活和家务,既勤快又能干。因常常需要下地劳作,女孩没有裹脚,保持了天足。到了男婚女嫁年龄,李殿华见李文安和巧儿两情相悦,就把这位“捡”来的妹妹许配给哥哥。

谁也想不到,娶了李氏之后,本来最没读书天分的李文安,属于大器晚成,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突然开窍,灵光乍现,人生如同开挂一般,21岁中秀才,34岁乡试中举,38岁进京会试,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因“同年”而私交极好,这种微妙关系,对仕途之人的帮助远超同乡、同学。李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布衣走向望族,从安徽走向京城。

李文安的眼力极高,曾国藩发迹前,只是翰林院修史的一个闲官,他就看出其人不凡,早早安排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曾国藩尤其喜爱李鸿章,料定他是济世之才。两人日后能大红大紫,师生情谊派上了大用场,得到了曾国藩的一路提携,李文安下的一招棋全盘皆活。

李文安忠厚正直,为官清廉,入仕后官声卓著。在刑部任职时,刑部大牢一南一北,相隔十多里,关押数万人,他不辞辛苦,每天认真巡视,严禁虐待囚犯,要求给囚犯盛饭一定要满勺,亲尝饭菜的生熟。从家里带米煮粥,不让晚上押来的囚犯挨饿。夏赠扇,秋捐衣,常备药,实行“人性化”管理,狱中没有病死者。

每逢秋审斩决案件,他都力求量刑准确,如有冤屈则予以平反,被世人尊称“长者”。由于他做事良善认真,不很讨上司欢心,所以升迁很慢,却为李家后人积功累德。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回乡办理团练,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好女旺三代”,这话在李家得到应验。李氏生了六男二女,家族从此开枝散叶,六个儿子非富即贵。老大李瀚章,高中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老二李鸿章,安徽最年轻的进士,官至直隶总督;老三李鹤章,骁勇善战,被曾国藩赞为将才,授官通议大夫,为避嫌隐居故里经商;老四李蕴章,善理财,曾掌管湘军军饷;老五李凤章,在李家鼎盛时引退,成为家族的首富,以慈善而著名,赈灾皖南时,活人数万之多;老六李昭庆,李鸿章赞他可堪大用,可惜英年早逝。

李文安到京城做官,教育子女的重担落在李氏身上。她智慧贤德,吃苦耐劳,遇事有“豁出去”的精神,对子女管教甚严。李瀚章、李鸿章兄弟在政坛强势崛起,李氏非但不喜,反而惴惴不安。她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得意忘形,要以盈满为戒。李家权势熏天,招致清廷的监视,李氏严管家务,每天都要审核日常花销账目,发现有不合理支出立即训诫,平稳帮助兄弟二人度过信任危机。

李鸿章之名,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可谓如雷贯耳,他自称是“破屋裱糊匠”,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看来,整个大清帝国中,李鸿章是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接到慈禧太后让他协助捉拿的懿旨,淡淡地说了句:“我不做刽子手”,还对梁家照顾颇周。1901年李鸿章去世时,流亡在外的梁启超写下《李鸿章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做出的最精当的评价。

李氏半生受苦受累,半生荣华富贵,李文安去世之后,她跟着李鸿章住在湖广总督府里。有一年,湖广总督“换防”,李鸿章被调回北京任直隶总督,李氏本以为也要搬家,不料接任总督是大儿子李瀚章,于是继续留在总督衙门。时人无不羡慕其福,民间戏言:“大清国换防,李母不买房。”

1882年,朝廷赏赐李氏人参八两,圣旨还未送达,李氏就去世了,享寿83岁。皇帝下旨,灵柩所到之处,官员必须跪拜相送。从古至今,能享此待遇的妇女绝无仅有。去世后,朝廷又三次追封名号,晋升一品诰命夫人,李氏可谓恩荣至极。

李鸿章家族发迹史:救弃婴,兴家运,晚清崛起的望族

李鸿章母亲像

李鸿章家族发迹史:救弃婴,兴家运,晚清崛起的望族

李鸿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