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作者:蜀山史道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前言

清朝末期,鸦片泛滥成灾,国家危在旦夕,民生困苦不堪。然而,就在这危机时刻,一位大臣用最为震撼的方式上书请愿,恳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

他的请求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封“尸谏”书。然而,这番壮举是否打动了皇帝?

林则徐是否能重回禁烟前线,挽救大清帝国于水火之中?这段历史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波折和斗争,最终的结果如何?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风云际会:鸦片之祸与王鼎的崛起

18世纪末,一股隐秘而强大的暗流正在中国大地上涌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走私鸦片,这种来自异域的毒品如同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开始侵蚀这个古老帝国的根基。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一位名叫王鼎的年轻人正在为自己的前程奋斗。王鼎出生于陕西蒲城的一个贫寒之家,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早年间,他曾婉拒同族人王杰的资助,以自己的努力参加京都礼部的考试。王杰见状,不禁赞叹道:"看这孩子的品德,以后长大了,肯定比我更有出息。"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果不其然,嘉庆元年(1796年),王鼎一举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品德,王鼎很快得到了嘉庆帝的赏识。皇帝经常给他密旨,让他到各省查办重要事件。

道光帝继位后,王鼎的仕途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他在办理刑部案件、治水、平叛和盐政等方面都建树颇丰,因此被授予军机大臣一职,专门辅佐皇帝处理军机要事。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道光八年(1828年),他又升任太保,并有幸将画像挂在紫光阁,后又升为东阁大学士。

然而,就在王鼎步步高升之时,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道光十五年(1835年),全国抽食鸦片的人数已经突破200万大关。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整个国家的虚弱。王鼎对此忧心忡忡,他深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整个大清帝国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禁烟风暴:林则徐的雷霆手段与英国的反击

就在鸦片之患日益严重之际,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和鸿胪寺卿黄爵滋为代表的"主战派"挺身而出。

他们主张禁绝鸦片,扫除烟患,并建议朝廷整顿海防,训练精锐之师,用武力反击侵略者。道光帝最初对林则徐寄予厚望,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态度坚决,公开宣称:"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他雷厉风行,很快在虎门采取销烟行动,将大量鸦片付之一炬。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世界,但也激怒了英国殖民者。1840年,英国派遣了一支强大的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对清朝示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道光皇帝惊慌失措,急忙派遣以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前往天津与英国人谈判。

此时的王鼎,作为朝中重臣,对这一系列事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鸦片之害,也明白英国人的野心。但是,在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执越来越激烈,局势变得愈发复杂。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风云突变:林则徐的失势与王鼎的奋起

就在清廷内部争论不休之际,局势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琦善因与林则徐有私怨,借机向道光皇帝进谗言,声称英国人只是对林则徐一人不满,只要处理了林则徐,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番话正中道光帝下怀。此时的皇帝已被英国舰队的实力吓破了胆,急于息事宁人。他不仅驳回了林则徐关于制造火炮和舰船以抵抗英国侵略的奏折,还下令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并命令琦善和奕山主持广州军务。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主和派"的预料。英国殖民者根本不给琦善和奕山面子,谈判破裂后,他们毫不犹豫地向广东虎门炮台发动了进攻。

清军节节败退,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甚至举白旗投降。正在河南治理黄河的王鼎得知这一消息后,怒不可遏。

他立即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折,痛斥琦善和奕山等人摇尾乞怜,有损国威,丧失国权。他直指这些人的行为是在卖国求荣,是社稷之贼,请求道光皇帝严惩不贷。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然而,道光帝非但没有采纳王鼎的建议,反而降旨将林则徐发配到边疆伊犁。王鼎心急如焚,但又无计可施。

他灵机一动,以林则徐精通水利为由,请求皇帝让林则徐协助自己治理河道。道光帝准许了这个请求,于是原本要被押往伊犁的林则徐改道前往河南。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肝胆相照:王鼎与林则徐的河南之会

在河南黄河岸边,王鼎和林则徐两位志同道合的爱国之士终于得以促膝长谈。他们对当前的时局忧心忡忡,对朝廷的决策深感不解。林则徐虽然遭受打击,但依然心系国事。

他向王鼎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广州禁烟的经历,以及对英国人野心的洞察。他认为,英国人的目的不仅仅是销售鸦片,更是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

王鼎听后深以为然。他对林则徐说:"林大人,你的见解极为正确。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禁烟运动,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可惜朝中那些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知大局。"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林则徐叹了口气,说道:"王大人说得对。但现在我已身陷囹圄,无力回天。只怕我这一生的心血都要付诸东流了。"

王鼎握住林则徐的手,坚定地说:"林大人不要灰心。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举荐你。你的才能和忠心,朝廷不可或缺。我相信总有一天,道光皇帝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他们在河边漫步,讨论着如何治理黄河,如何治理国家。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那一刻,他们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只是两个为国为民的忠臣,在为这个千年大国的未来绘制蓝图。

然而,好景不长。等到河道工程竣工之际,王鼎再次向道光皇帝进言,请求委任林则徐为河督。但是,有奸人从中作梗,道光帝最终还是下令林则徐前往伊犁戍守边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得不挥泪告别。

临别之际,王鼎对林则徐说:"林大人,请保重。我一定会继续为你请命的。国家需要你这样的栋梁之才。"林则徐深深一揖,说道:"王大人,你也要多加小心。朝中局势复杂,还望你能够明哲保身。"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最后的呐喊:王鼎的"尸谏"壮举

回到京城后,王鼎立即开始为林则徐奔走呼号。尽管皇帝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曾让他暂缓回京,但王鼎顾不得这些。他深知,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在朝堂之上,王鼎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请求朝廷重新任用林则徐。然而,道光皇帝依旧无动于衷。更让王鼎愤怒的是,"主和派"代表穆彰阿公然在朝堂上叫嚣:"林则徐不可重用!"

王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厉声斥责穆彰阿:"你这样的人,与秦桧、严嵩何异!"这番言辞激烈的争吵,让道光皇帝大为不悦,他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朝堂。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王鼎不顾一切地追了上去,继续进言:"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皇帝被他的执着所烦扰,只得下令让王鼎在家养病,不用上朝。

回到家中的王鼎心如刀割。他看着窗外的繁华京城,想象着远方正在遭受战火蹂躏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一个贫寒子弟到朝廷重臣,他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但现在,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春秋时期史鰌"尸谏"的典故。史鰌为了劝谏卫灵公重用贤臣蘧伯玉,在临终前嘱咐儿子将自己的尸体放在北堂,最终感动了卫灵公。

王鼎暗暗下定决心,既然生前的谏言无法打动皇帝,那么就用自己的死来唤醒这个昏聩的君主吧。从那天起,王鼎开始闭门谢客,潜心书写一篇长达千字的遗疏。

在遗疏中,他恳请道光帝铲除奸臣,以慰天下;重新启用林则徐,以安民心。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对国家的忠诚都倾注在这篇遗书之中。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写完遗书后,王鼎仔细地将其封好,然后穿上朝服,整理仪容。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官邸,目光中充满了不舍和决然。

随后,他毅然选择了自缢,以75岁高龄,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的谏言。然而,让人感到无比悲哀的是,王鼎用生命写就的遗书,却落入了穆彰阿同党、时任军机处章京陈孚恩的手中。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陈孚恩将这份遗书扣留,使得王鼎的最后心愿未能传达到皇帝耳中。就这样,在王鼎"尸谏"后的第81天,清廷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香港自此脱离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关于道光帝是否知晓王鼎"尸谏"的真相,历史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

但是,道光帝还是给予了王鼎一些死后的荣誉:"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这些虚名对于已经逝去的王鼎来说,恐怕已经毫无意义。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当林则徐得知王鼎为自己"尸谏"的消息时,悲痛欲绝。他写下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二首,其中写道:

"卫史遗言成永撼,晋卿祈死岂初心。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林则徐对好友的哀思,也道出了两人共同的心志和无奈。诗中提到的"卫史"即指史鰌,"晋卿"则是王鼎自己,林则徐用这样的比喻,既是对王鼎壮举的赞颂,也是对这种悲剧性结局的哀叹。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王鼎的"尸谏"虽然没能直接改变清廷的政策,但他的精神却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那种为了国家大业甘愿牺牲自己,忠贞不渝的精神,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典范。

在王鼎死后的岁月里,清朝的局势愈发动荡。《南京条约》的签订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清朝政府不得不接连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这一切,正是王鼎生前极力想要避免的。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回顾王鼎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的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林则徐没有被贬,继续坚持禁烟政策,中国是否能够避免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但王鼎和林则徐这样的爱国志士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铭记。

清末时期大臣“尸谏”,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禁烟,最终结果如何?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鼎的"尸谏"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他那种忠于国家、忠于道义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在今天这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共创美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