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作者:饭团说事

1976年,79岁高龄的老人叶剑英频繁搬家,有时一个晚上甚至能搬三次家。作为一名元老级的资深革命家,他曾在枪林弹雨中力助毛主席化险为夷,在长征路上被毛主席高度赞扬"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频频搬家,是出于一种谨慎之心,还是另有隐情?一位见证者直言:叶帅是在履行毛主席临终的嘱托。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身体每况日下,已到了需要借助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程度。9月8日下午4时37分,毛主席完成了最后一次阅读,之后便陷入长久昏迷。眼见毛主席弥留之际,中央高层们被安排小组探视。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叶剑英和李先念、吴德被分在一组。当叶剑英走到毛主席病榻前时,泪眼朦胧、痛心疾首,毫无察觉毛主席艰难地睁开双眼,努力将微弱目光投向他。工作人员立刻提醒,叶剑英重新靠近,毛主席徒手轻触他的手背,嘴唇微启却再也发不出声音。最后那只手无力地滑落,仿佛在传递一个无声的使命。

毛主席离世后,已经高龄的叶剑英深知重任在肩。作为毛主席赞誉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铭记毛主席在手背上短暂的轻触,这代表了一个异常艰巨的嘱托。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为了履行这临终遗愿,叶剑英开始频繁搬家、小心谨慎,生怕泄露党的机密。他将大部分东西装箱,夜里将重要文件放在枕头下;每到一处便换房间居住,警惕处处行踪暴露。探望叶帅的人只听见广播声,毛主席文革时的亲信王洪文更是密切窥视叶帅的一举一动。

"狡兔三窟,小心总没错。"这就是叶帅的想法。他一步步谨慎行事,终于在1976年10月底与华国锋等人合力瓦解了"四人帮"的统治。毛主席赞誉的"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帅终于实现了此番嘱托。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从枪林弹雨到血雨腥风,历经长征的叶帅携膺无上荣光;却也肩负毛主席最后托付,以年近八旬之龄化险为夷、粉碎四人帮。他用平实的行动书写着伟大的人生,英勇而谨慎,正所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在与"四人帮"对垒的关键时刻,叶剑英继续采取了谨慎行事的方式。1976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文章,矛头直指华国锋和叶剑英。叶剑英眼见形势渐趋紧张,立即前往时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汪东兴的住处,直言"现在的情况已经刻不容缓了,我们必须尽快粉碎四人帮的阴谋。"

10月6日晚,一场帷幕将拉开。叶剑英和华国锋精心布置了一次会议,审阅毛选的清样,出席人员却包括"四人帮"要员张春桥等人。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当天晚上7点,叶剑英早早来到怀仁堂,华国锋也已在场。他们身后树起一道屏风,汪东兴和荷枪实弹的警卫团战士就潜伏在后。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一切就绪后,张春桥等人如期而至。会议开始后不久,叶剑英突然按响了暗号,汪东兴带人迅速冲出,张春桥等人旋即被捕。在随后的全国范围大搜捕行动中,四人帮余党尽数落网,狼子野心终被扑灭。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那个9月的清晨。当工作人员提醒叶剑英重新走近病榻时,他终于看清了毛主席艰难的眼神和无声的嘱托。从那一刻起,叶剑英就背负起了这无上重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精神。

为了不惊动四人帮,叶剑英不得不东藏西躲、夜半调房、放大广播声,甚至焚烧密函。可谓做事无声有味,步步为营。他深知,这是毛主席交予他最后一搏的机会,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最终,叶剑英凭借着老谋深算的谨慎作风和坚若磐石的信念,成功击退了四人帮这个顽疾,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毛主席的遗愿也终于得以实现。一切,只为了顺应党和人民的需求,让新中国重新走上正轨。年近八旬的叶剑英,用自己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贞信念。

1976年,79岁的叶剑英频繁搬家,秘书感慨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历史的发展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起起伏伏、惊心动魄的曲折。1976年的那个夜晚,毛主席临终前对叶剑英的无声嘱托,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叶剑英以谨慎沉着的举措,最终完成了这无上重托,为新中国扫清了重重阻力。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从长征到四人帮被捕,叶剑英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坚贞信念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历程。正是这样一代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腾飞和辉煌今天。#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