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羽一生最大的耻辱,被同一人击败三次,这个人是谁?

作者:富足豆浆Ug

世人皆知关羽威风凛凛,"一骑当千"的神勇形象深入人心。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威震华夏的五虎上将,竟然在生涯中三次败于同一人之手!这个能让关羽吃瘪的神秘人物,究竟是何方神圣?是吕布?还是曹操?抑或是孙权?他是如何一次次击败关羽的?为何关羽屡战屡败,却始终无法战胜此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仅揭示了关羽性格中的致命弱点,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关羽。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探寻那个能让关羽饮恨三次的神秘人物!

一、乐进其人:名声不显却屡胜关羽的奇人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关羽、赵云、张飞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可谁能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竟能三次击败威震华夏的关羽!这个人就是乐进,字文谦,冀州清河郡人。

乐进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的人生经历却颇为传奇。据《三国志》记载,乐进年轻时就以勇武闻名乡里。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追击盗贼数十里,生擒贼首,一战成名。这等勇气,即便是关羽听了,恐怕也要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

后来,乐进投奔了曹操麾下。当时曹操正在招兵买马,准备与袁绍一决高下。乐进一来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曹操曾评价乐进说:"乐进勇而有谋,万人敌也。"这评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要知道能得到曹操这样的赞誉,那可是相当了不起!

乐进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当时袁绍大军压境,曹操军中许多将领都心生畏惧。可乐进却挺身而出,对曹操说:"袁绍虽众,不足畏也。"这番话不仅鼓舞了军心,更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乐进屡立战功。他带领部下奋勇杀敌,一次就斩杀了袁绍军数百人。这等战绩,即便是关羽在场,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乐进如此勇猛,为何名声不如关羽呢?这就要说到乐进的性格了。与关羽的桀骜不驯不同,乐进为人谦逊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正是这份低调,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

但是,真金不怕火炼。乐进的实力,在他与关羽的三次交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三次交锋,不仅让关羽饮恨,更让乐进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乐进与关羽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关羽正在襄阳一带活动,乐进奉曹操之命前去迎战。两军相遇,关羽一看对面领军的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顿时轻敌大意。谁知乐进早有准备,设下埋伏,一举击败了关羽的军队。这一战,让关羽颜面尽失,也让乐进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了关羽的视线。

这场胜利,不仅让乐进在军中声名鹊起,更让曹操对他另眼相看。曹操曾感叹道:"乐进真乃吾之子房也!"这个评价可不得了,要知道张良可是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啊!曹操将乐进比作张良,足见对他的赏识之高。

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始在三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而这,仅仅是乐进与关羽交锋的开始。接下来的两次交锋,乐进将如何智取关羽?关羽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初次交锋:关羽轻敌,乐进智取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局势风云变幻。刘表病逝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曹军南下荆州势如破竹。此时,刘备正率军南逃,关羽则奉命留守襄阳,以牵制曹军。

关羽一生最大的耻辱,被同一人击败三次,这个人是谁?

曹操得知关羽孤军驻守襄阳,立即派遣乐进前去迎战。这个决定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曹操深知关羽的性格,预料到他会因乐进名声不显而轻敌。而乐进的谋略和勇武,正是对付关羽的最佳选择。

当乐进率军抵达襄阳城下时,关羽正在城楼上巡视。看到对面领军的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将,关羽不禁冷笑一声。他认为曹操派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来对付自己,简直是对他的侮辱。于是,关羽决定亲自出城迎战,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将一个教训。

然而,乐进早已料到关羽会有这样的反应。他故意在城外摆开阵势,做出要强攻的姿态。同时,他暗中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襄阳城外的树林中。

果然,关羽见状,立即带领五千精兵出城迎战。他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气势汹汹地冲向乐进的阵地。乐进见关羽上钩,立即下令后撤,引诱关羽追击。

关羽见乐进退兵,更加确信对方不堪一击。他率军穷追不舍,一路追出十余里。正当关羽准备下令收兵时,忽然四周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原来,乐进的伏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杀出,将关羽的军队团团包围。

关羽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急忙组织部队突围。但为时已晚,乐进的军队已经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关羽虽然武艺高强,但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施展。他只能且战且退,最终带着残余部队狼狈逃回襄阳城。

这一战,关羽损失惨重,近半数兵力折损。更重要的是,他在军中的威望受到了严重打击。许多将士开始质疑关羽的判断力和指挥能力。

乐进的这次胜利,不仅打击了关羽的锐气,更重要的是为曹操攻取荆州扫清了障碍。此后不久,曹操大军南下,轻松占领了襄阳等地。

这场战役之后,乐进的名声在曹营中如日中天。许多将领开始重新评估这个年轻将领的实力。曹操更是大加赞赏,认为乐进不仅勇武过人,更有过人的谋略。

对于关羽来说,这次失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在战场上,单凭个人武勇是远远不够的。敌人的智谋、布局同样重要。这次教训让关羽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也为他日后的成长埋下了种子。

然而,关羽并没有因此而彻底认识到乐进的实力。他将这次失败归结为自己的轻敌大意,认为只要下次小心谨慎,就一定能够战胜乐进。这种想法,为他日后再次败于乐进之手埋下了伏笔。

乐进与关羽的第一次交锋,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三国格局的演变。如果关羽没有在这次战役中失利,也许曹操占领荆州的速度会慢得多。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战役,实际上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次交锋之后,关羽与乐进的恩怨并未就此了结。相反,这仅仅是他们长期对抗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两人还将有更多的交锋。而每一次交锋,都将进一步揭示关羽性格中的弱点,以及乐进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才能。

三、二次交锋:关羽再败,乐进以弱胜强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关羽与乐进的第二次交锋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当时,曹操正在进攻汉中的张鲁,刘备则趁机派遣关羽率军北上,意图夺取荆州北部。曹操得知此事后,再次派遣乐进前去迎战。

这一次,关羽已经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不再轻敌。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推进,沿途攻城略地,颇有气吞山河之势。乐进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五千精兵急行军南下,准备在樊城一带阻击关羽。

关羽一生最大的耻辱,被同一人击败三次,这个人是谁?

当两军相遇时,关羽发现自己的兵力竟然是乐进的三倍之多。这个优势让关羽信心大增,他决定一举消灭乐进的部队,为上次的失败报仇。

然而,乐进并未因兵力劣势而退缩。相反,他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樊城附近的山谷中设下埋伏。他命令部分军队在谷口摆开阵势,做出准备决战的姿态,而主力则隐藏在山谷两侧的密林中。

关羽见乐进兵力虽少,却敢于正面迎战,不禁对其勇气产生了几分敬意。但他仍然认为,凭借自己的兵力优势,完全可以一举击溃乐进的军队。于是,关羽下令全军出击,准备一鼓作气将乐进的军队歼灭。

就在关羽的大军进入山谷的刹那,乐进的伏兵突然从两侧杀出。关羽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前后受敌,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关羽虽然奋力砍杀,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个人武勇已经难以改变战局。

更糟糕的是,乐进早已派人在山谷出口处堆积了大量干柴。当关羽的军队陷入混战时,乐进下令点燃干柴。顿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关羽的军队被困在山谷中,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只能在烟火中苦苦挣扎。

关羽眼看大势已去,只能下令突围。他亲自带领亲信护卫,凭借赤兔马的神速,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当他回头望去,只见自己的大军已经陷入一片混乱。最终,关羽不得不带着残余部队狼狈撤退,再次遭遇惨败。

这次失败对关羽的打击更大。他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威望再次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将士开始怀疑关羽的指挥能力,认为他只有勇力而无谋略。

相比之下,乐进的声望却节节攀升。他以弱胜强的战绩,不仅赢得了曹操的高度赞赏,更在军中树立了威信。许多将领开始向乐进请教用兵之道,希望能学到他的谋略。

这次战役之后,曹操对乐进更加重用。他将乐进提拔为前将军,赐予了更多的军权。乐进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在之后的战役中屡建奇功。

对于关羽来说,这次失败是一个严峻的警示。他开始意识到,单凭个人武勇和兵力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在战场上,谋略和战术同样重要。这次教训促使关羽开始更加重视战术和谋略的学习,为他日后成长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然而,关羽依然没有彻底认清乐进的实力。他将这次失败归结为乐进的诡计和运气,认为只要下次能够识破乐进的计谋,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这种想法,为他日后第三次败于乐进之手埋下了伏笔。

乐进与关羽的第二次交锋,不仅再次改变了两人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三国格局的演变。如果关羽在这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也许刘备势力就能在荆州北部站稳脚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但历史没有如果,关羽的再次失败,让刘备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会。

这次交锋之后,关羽与乐进的恩怨更深。关羽誓言要一雪前耻,而乐进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战术思想。两人的第三次交锋,将会是更加激烈的较量。

四、最后对决:关羽败亡,乐进功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与乐进的最后一次对决拉开了序幕。这一年,关羽趁着曹操北征乌桓的机会,率军北上进攻曹魏。他先后攻克襄阳、樊城等地,一时间威震华北。曹操闻讯大惊,立即命令乐进率军南下阻击关羽。

这一次,关羽可谓是准备充分。他不仅拥有数倍于乐进的兵力,还有水陆两军配合的优势。关羽认为,凭借这些优势,他一定能够一雪前耻,彻底击败乐进。

关羽一生最大的耻辱,被同一人击败三次,这个人是谁?

然而,乐进并未因关羽的强大声势而退缩。相反,他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天气条件,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

当时正值秋季,汉水水位暴涨。乐进注意到,关羽的水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是临时征调的百姓,缺乏实战经验。于是,他决定从这一点入手,破解关羽的优势。

乐进首先派出一支小股部队,假装要强渡汉水。关羽见状,立即命令水军出击。就在这时,乐进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突然从岸边的芦苇丛中杀出,对关羽的水军展开猛烈射击。关羽的水军顿时大乱,不少船只相互碰撞,有的甚至倾覆沉没。

趁着关羽水军陷入混乱之际,乐进命令陆军发起猛攻。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将关羽的大军分割包围。关羽虽然奋力指挥,但乐进的战术实在高明,关羽的兵力优势难以发挥。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关羽的大军已经陷入了全面溃败。关羽本人在混战中被乐进的部下认出,随即遭到重重包围。尽管关羽武艺超群,但在众多敌军的围攻下,终究难以脱身。

最终,关羽被乐进的部下生擒。当关羽被押到乐进面前时,两人四目相对,一时无言。关羽虽然败北,但仍保持着一代名将的尊严。乐进则对这位宿敌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

乐进并未立即处决关羽,而是将他押送到了曹操面前。曹操再三劝降关羽,但关羽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曹操无奈,只能下令处决关羽。

关羽的败亡,标志着刘备势力在荆州的彻底覆灭。这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军事格局,也为曹魏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对于乐进来说,这次胜利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他不仅击败了威名赫赫的关羽,还为曹魏立下了不世之功。曹操对乐进大加赞赏,将他提拔为征南将军,赐予了丰厚的封赏。

然而,乐进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的胜利不仅源于个人的谋略,更是整个曹魏集团实力的体现。因此,他在庆功宴上主动向曹操推荐了其他有功将士,展现了一位真正统帅的胸襟。

关羽的败亡,也给其他诸侯和将领带来了深刻的警示。许多人开始反思,单纯依靠个人武勇和兵力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谋略、战术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同样重要。

这场战役之后,三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实力大为削弱。相比之下,曹魏的统治则更加稳固。孙权也意识到了形势的变化,开始调整对刘备的态度,为后来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乐进与关羽的最后对决,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两种不同军事思想的碰撞。关羽代表了传统的个人武勇和兵力取胜的思想,而乐进则体现了新兴的战术谋略和综合作战能力的重要性。这场战役的结果,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军事思想的演变方向。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乐进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不仅成功击败了关羽,还为曹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胜利,也标志着乐进正式跻身于三国时期最顶尖将领的行列。

五、历史评价:两位名将的功过得失

关羽与乐进的三次交锋,不仅影响了两人的个人命运,更对整个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史家对这两位名将的评价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关羽一生最大的耻辱,被同一人击败三次,这个人是谁?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武将之一,其勇武和忠义长久以来为人称颂。然而,在与乐进的对决中连败三次,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关羽的军事才能。史书《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评价颇为中肯:"关羽勇而有机,断而少谋,好陵人之短,不能忍诸军之私。"这段评价准确地指出了关羽的优点和缺点。

关羽的勇武无可置疑,他"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等事迹都充分展现了他的个人武勇。然而,在与乐进的对决中,关羽过于依赖个人武力和兵力优势,忽视了战术谋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三次交锋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决战中,关羽虽然拥有水陆两军的优势,却因为轻敌和战术失误而遭遇惨败。

与此同时,关羽的性格缺陷也在这些战役中暴露无遗。他"好陵人之短",对乐进的实力始终存在轻视,这直接导致了他在战场上的判断失误。而"不能忍诸军之私"则反映出关羽在统帅艺术上的不足,这也是他难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乐进在史书中的评价则相对正面。《三国志》中称赞乐进:"乐进忠勇,每战攻城,常为督将之任。"这段评价不仅肯定了乐进的忠诚和勇武,更强调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

乐进在与关羽的三次交锋中,每次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第一次交锋中,他巧妙利用地形设伏,成功击退了关羽的进攻。第二次交锋中,他再次运用伏兵之计,并巧妙利用火攻,将关羽的优势兵力困在山谷中。最后一次决战中,乐进更是展现出了全面的军事才能,不仅巧妙利用了天气和地形条件,还通过分割包围的战术,最终生擒了关羽。

然而,乐进的功绩在后世却常常被低估。这主要是因为关羽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后世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美化。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了武圣的形象,而乐进则几乎被忽略不计。这种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乐进的评价。

尽管如此,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乐进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乐进作为一位能够三次击败关羽的将领,其军事才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决战中,乐进展现出的全面军事素质,堪称三国时期顶尖将领的典范。

关羽与乐进的对决,也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关羽的失败警示后人不能过分依赖个人武勇和兵力优势,而忽视战术谋略的重要性。乐进的成功则说明,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战术运用和灵活的临场应变,也能够取得胜利。

此外,两人的对决也反映出了三国时期军事思想的演变。从关羽代表的传统个人武勇,到乐进展现的综合军事素质,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思想正在向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关羽与乐进这两位名将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关羽的勇武和忠义无可置疑,但在军事指挥和统帅艺术上确有不足。乐进则在军事才能上表现出色,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被低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两位名将的评价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