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作者:G.

世人皆知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可曾想过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洪武年间,高丽王朝竟然曾对明朝辽东虎视眈眈!一支4万人的远征军,蓄势待发,意图夺取辽东之地。这支军队究竟是何来头?他们为何敢于挑战刚刚打败北元的明朝铁军?高丽国王辛隅又是何等人物,竟敢如此大胆?一场看似不可思议的军事行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博弈?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看看这群"天真又不怕死"的高丽远征军,最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一、元明之际的东亚格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风云突变!这个曾经横扫欧亚的庞大帝国,如今却摇摇欲坠,犹如一座即将倾倒的大厦。元顺帝昏庸无能,朝廷内外贪腐成风,加上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民不聊生。这可不就是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吗?

就在这乱世之中,一位名叫朱元璋的英雄崛起了!他率领义军南征北战,终于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称帝,号洪武,开启了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这位开国皇帝可不是好惹的主儿,他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很快就将大明的威名传遍四海。

然而,元朝的残余势力可不愿就此罢休。他们退守漠北,继续与明朝对抗,史称"北元"。这下可有意思了,东亚大地上演起了一场三国演义!明朝、北元、高丽,三股势力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说到高丽,这个弹丸小国可真是左右为难。北面是虎视眈眈的北元,南面是新崛起的明朝,两头都不敢得罪,可不就是在钢丝上跳舞吗?高丽国王可谓是操碎了心,每天都在想着该如何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周旋。

高丽王朝采取了一个妙招,那就是两面逢源!对北元,他们表面上恭恭敬敬,该进贡的进贡,该朝拜的朝拜;对明朝,他们也不敢怠慢,派使臣来往频繁,礼物更是不断。这一招可真是高明,既不得罪北元,又能讨好明朝,简直是外交上的一绝!

可别小看了这个辽东地区,它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辽河以东,背靠长白山,面向渤海湾,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谁要是占据了辽东,那可就等于在东北亚地区占据了一个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难怪明朝、北元和高丽都对这块肥肉垂涎三尺呢!

元朝末年,辽东地区一度落入高丽之手。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明朝的崛起,这块香饽饽又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朱元璋派大将冯胜、蓝玉率军北伐,一举收复辽东,并设立铁岭卫都指挥使司,将这块战略要地牢牢掌控在手中。

这下可把高丽急坏了!辽东易主,高丽的小算盘可就打不响了。高丽国王辛隅心里那个着急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何不趁明朝立足未稳之际,派兵夺回辽东?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这位辛隅国王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哪里知道,明军可不是吃素的!人家刚刚打败了北元的20万大军,现在正是士气如虹之际。你派4万人就想夺取辽东?这不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吗?

可怜的辛隅国王,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看似高明的主意,却成了压垮高丽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他的"4万远征军"还没出发,高丽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写了。这段历史,可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啊!

二、高丽与明朝关系的恶化

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就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国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深知,要想江山永固,必须先安定四方。高丽作为东北方向的重要邻国,自然成了朱元璋外交政策的重点对象。

起初,朱元璋对高丽可谓是和颜悦色,态度友好。他派使臣前往高丽,带去了丰厚的礼物和善意的信函。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只要高丽乖乖臣服,大明就会善待这个"小弟"。这种外交策略,在当时可谓是高明之极。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如朱元璋所愿。高丽国内局势动荡,朝廷上下纷争不断。洪武七年(1374年),高丽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权臣李仁人竟然胆大包天,暗中策划,将高丽国王王颛杀害了!这个李仁人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弑君造反,简直是罪大恶极!

李仁人杀了王颛后,并没有自己登基称王,而是扶持了王颛的养子辛隅即位。这个辛隅啊,虽然坐上了王位,却只是个傀儡罢了。真正掌权的,还是那个野心勃勃的李仁人。

这下可有意思了。新国王登基了,可是要想名正言顺,还得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才行。于是,高丽朝廷赶紧派使者来到大明,向朱元璋进贡,请求册封。

朱元璋接到高丽使者带来的贡品,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这高丽还挺识相。可是,当他打开贡品一看,差点没气炸了!你猜怎么着?这贡品上居然写着"白竺布三百匹,礼送太府监"。这"太府监"可是元朝的机构,明朝根本就没有这个部门!

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惹恼了。他心想,这高丽是什么意思?难道还在怀念元朝不成?是不是还和北元有什么勾结?朱元璋的脸色立刻就变了,从原本的笑眯眯变成了阴沉沉。高丽使者看到皇帝脸色不对,吓得直打哆嗦,连忙解释说是误会。可是朱元璋哪里肯听?当场就把高丽使者轰了出去。

这一闹,可把两国关系搞得很僵。朱元璋虽然生气,但还是念在邦交的份上,决定派使臣去高丽册封新国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朝的使臣在返回的路上,竟然遭到了暗杀!

这下可好,事情彻底闹大了。使臣被杀,这可是天大的事情!虽然不能确定是不是高丽人干的,但这事发生在高丽境内,高丽脱不了干系。朱元璋一听这个消息,顿时怒不可遏。他当即下令撤销对高丽国王的册封,并扬言要派兵教训高丽。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辛隅国王听说朱元璋要出兵,吓得魂不附体。可是,这个年轻的国王骨子里还是有几分傲气的。他一合计,既然明朝不给我册封,那我就去找北元要册封!

这个决定可真是火上浇油。朱元璋一听说高丽转投北元怀抱,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他立刻下令,彻底断绝与高丽的外交关系。就这样,原本还算和睦的明朝与高丽,一下子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明高关系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明朝大将冯胜和蓝玉率军北伐,一举打败了北元残余势力,收复了辽东地区。朱元璋立即在辽东设立铁岭卫都指挥使司,将这块战略要地牢牢掌控在手中。

这下可把辛隅给急坏了。辽东易主,高丽的战略缓冲区没了。辛隅心想,这可怎么办?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何不趁明朝立足未稳,派兵夺回辽东?

于是,辛隅派人去向朱元璋"讨要"辽东。这可真是不自量力!朱元璋哪里会答应?他直接回绝道:"哪凉快哪呆着去!"这一句话,可谓是把辛隅的面子扫地了。

辛隅被朱元璋这么一怼,顿时恼羞成怒。他决定要让朱元璋看看,高丽也不是好欺负的!于是,他开始秘密筹划,要组建一支4万人的远征军,去夺取辽东。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天真到了极点,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啊!

三、高丽远征军的组建与战略

辛隅国王下定决心要夺回辽东,立马召集朝中大臣商议此事。然而,这个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高丽重振国威的绝佳机会;反对者则认为,与明朝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吵得是面红耳赤。

最终,在辛隅的坚持下,高丽朝廷决定秘密组建一支4万人的远征军。这支军队的规模在当时可谓是不小,要知道高丽的常备军也不过十万人左右。为了凑齐这4万人,高丽可是费尽了心思。

首先,他们从常备军中抽调了精锐部队,这些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其次,他们征召了大量的农民,这些农民虽然没有什么军事训练,但胜在人数众多。最后,他们还招募了一些江湖好汉和山野猎户,这些人虽然没有正规军事训练,但个个身手不凡,可以充当斥候和特种兵。

这支杂牌军的武器装备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拿着锋利的长刀,有的背着强劲的弓箭,还有一些人甚至只配备了简陋的农具。不过,高丽军队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他们的火器。当时的高丽已经掌握了一些火药技术,他们特意制造了一批火铳和火箭,准备在战场上给明军一个"惊喜"。

组建军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制定作战计划。高丽的军事顾问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决定采取闪电战的策略,趁明军不备,迅速攻占辽东重镇。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具体来说,这个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派出一支小股精锐部队,悄悄潜入辽东境内,打探情报,为主力部队开路。第二步,主力部队突然发动进攻,一举拿下铁岭卫都指挥使司。第三步,迅速向四周扩张,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控制整个辽东地区。

这个计划听起来似乎很美,但实际上漏洞百出。首先,他们低估了明军的实力。明军刚刚打败北元,正是士气高涨之时,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其次,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4万人的队伍,要在短时间内占领并控制整个辽东,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糟糕的是,高丽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4万大军远征,需要大量的粮草辎重。可是,高丽国库空虚,根本凑不出这么多钱粮。辛隅只好向贵族和富商借贷,这又引起了国内的不满。

尽管困难重重,辛隅还是决定要孤注一掷。他亲自检阅了这支远征军,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鼓舞士气。他说:"诸位将士,我们即将踏上一段光荣的征程。辽东本就是我高丽之地,如今被明朝占据,我等岂能坐视不理?此去辽东,就是为了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

将士们听了这番话,个个热血沸腾,高呼"万岁"。可是,他们哪里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就在高丽远征军准备出发的前夕,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明朝派来了一支使团,说是要和高丽谈判。这下可把辛隅给难住了。是继续推进远征计划,还是先接见明使?经过一番权衡,辛隅决定先见见明使,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说法。

明使一到,立马递上了朱元璋的亲笔信。辛隅打开一看,差点没气晕过去。原来,朱元璋早就得知了高丽的远征计划!信中措辞严厉,警告高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后果自负。

这下可把辛隅给吓坏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筹划得如此隐秘的计划,竟然被明朝知道得一清二楚。看来,明朝在高丽朝廷内部安插了眼线啊!

辛隅左思右想,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搁置远征计划,先稳住明朝。他对明使表示,高丽绝无侵犯之意,组建军队不过是为了防御北元。明使将信将疑,但还是带着这个答复回去了。

就这样,高丽的远征计划在临出发前夕戛然而止。那支精心组建的4万大军,就这么无疾而终了。辛隅虽然暂时避免了与明朝直接冲突,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完全熄灭。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要让明朝知道高丽的厉害!

四、李成桂的崛起与权力夺取

就在高丽朝廷内忧外患之际,一个名叫李成桂的将领开始崭露头角。这个李成桂可不是一般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更重要的是,李成桂自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李成桂年轻时就以勇猛著称。有一次,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生擒了敌军大将,这一壮举在军中传为佳话。随着年龄增长,李成桂的谋略也日渐成熟。他不仅善于冲锋陷阵,更擅长运筹帷幄。

在辛隅国王筹划远征辽东的时候,李成桂就已经是高丽军中的重要将领了。当时,他对这个远征计划持保留态度。李成桂认为,高丽国力不足以与明朝抗衡,贸然出兵只会自取其辱。然而,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辛隅的采纳。

远征计划流产后,高丽朝廷陷入了混乱。辛隅国王的威信大跌,朝中大臣们纷纷指责他决策失误。就在这时,北元趁机发动了进攻。高丽军队节节败退,眼看就要丢失北部边境。

危急时刻,李成桂挺身而出。他向辛隅请命,要求率军抵抗北元。辛隅虽然对李成桂有些戒心,但眼下也只能依靠他了。于是,李成桂领军出征,在威化岛一战中大败北元军队,挽救了高丽的危局。

这一战,让李成桂声名鹊起。民间开始流传各种关于他的传说,说他有神兵相助,能呼风唤雨。更重要的是,军中将士对他的崇拜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开始私下议论,说李成桂才是真正能够带领高丽走向强盛的人。

李成桂凯旋而归,受到了万众瞩目。辛隅国王不得不对他进行嘉奖,封他为大将军。然而,辛隅心中的戒备却更深了。他开始暗中调查李成桂,想要找出他的把柄。

与此同时,朝中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大臣们分成了几个派系,互相攻讦。有人支持辛隅继续亲明政策,有人主张投靠北元,还有人提出高丽应该独立自主。在这场纷争中,李成桂保持了中立,但他的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

就在这时,辛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再次出兵攻打辽东!这个决定立即引起了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劝阻,认为这简直是自寻死路。然而,辛隅却固执己见,坚持要大举进攻。

李成桂再次站了出来。他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这个计划,指出高丽根本没有实力与明朝抗衡。辛隅勃然大怒,当场斥责李成桂是懦夫。李成桂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这一幕,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对李成桂刮目相看。

辛隅虽然恼怒,但还是不得不考虑李成桂的意见。毕竟,如果没有李成桂的支持,这场远征根本无法进行。于是,辛隅决定暂缓出兵计划,但同时也开始暗中削弱李成桂的权力。

李成桂察觉到了危险的来临。他明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早晚会被辛隅找到借口除掉。于是,他开始秘密联络其他将领和大臣,组建自己的势力。

机会很快就来了。辛隅再次下令出兵辽东,这次他不再征询李成桂的意见,直接任命另一位将领为统帅。然而,军中将士们却不买账。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李成桂不领军,他们就拒绝出征。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这下可把辛隅给难住了。如果强行出兵,军心必定大乱;如果退缩,他的威信就会彻底丧失。就在辛隅进退两难之际,李成桂果断出手了。

李成桂以"清君侧"为名,率军进入王宫。他宣称,辛隅被奸臣蒙蔽,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为了拯救高丽,他不得不采取行动。辛隅被软禁在宫中,朝中大臣们也被控制起来。

就这样,李成桂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控制了整个高丽政权。他没有立即废黜辛隅,而是以摄政的身份开始执掌朝政。李成桂随即宣布取消对辽东的远征计划,并开始着手处理国内事务。

这一系列行动,让高丽百姓拍手称快。多年来积累的民怨在顷刻间得到了缓解。李成桂的支持率空前高涨,甚至有人开始呼吁他取代辛隅,成为新的国王。

然而,李成桂并没有立即接受这个提议。他明白,要真正掌控高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谋划。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自己日后登基做准备。

五、朝鲜王朝的建立与明朝的反应

李成桂掌权后,高丽朝廷的政局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他首先着手清理朝中反对势力,将一批支持辛隅的大臣贬为平民或流放到边远地区。与此同时,李成桂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逐步将朝廷要职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赢得民心,李成桂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下令减轻农民赋税,鼓励开垦荒地,这让长期受压榨的农民们欢欣鼓舞。他还重视教育,扩建书院,提倡儒学,这又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李成桂深知,要建立新的王朝,光有民心还不够,还需要正统性。为此,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流行的"易姓革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一个王朝无德无能时,上天会降下灾异,指示更替王朝。李成桂的支持者们开始四处宣传各种"天象",说什么"天降异星"、"地现祥瑞"之类的,暗示李成桂就是上天选中的新君主。

就在李成桂逐步巩固权力的同时,高丽最后一位国王辛隅仍被软禁在宫中。辛隅虽然失去了实权,但在名义上仍是国王。这种尴尬的局面持续了几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改朝换代。

这一年七月,李成桂召集朝中大臣,宣布辛隅已经"自愿"退位。随后,他登上王位,改国号为"朝鲜",建立了李氏朝鲜王朝。这一举动,标志着统治朝鲜半岛近五百年的高丽王朝正式落幕。

新王朝建立后,李成桂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处理与明朝的关系。要知道,高丽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现在李成桂篡位建立新朝,明朝会作何反应?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为了安抚明朝,李成桂立即派遣使团前往明朝,请求承认新的政权。使团带去了大量珍贵礼物,还带去了李成桂亲笔写的奏章。在奏章中,李成桂巧妙地将自己篡位的行为描述成"应天顺人"之举,强调自己是被迫接受王位的。

然而,明朝朝廷对这一变故反应强烈。朱元璋大怒,认为李成桂的行为是大逆不道。他下令拒绝接见朝鲜使团,并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有人主张出兵讨伐,将李成桂拿下;也有人认为应该扶植高丽旧臣,重建高丽王朝。

就在明朝朝野激烈争论之际,李成桂又派出了第二批使团。这次,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贡品,甚至包括一些高丽王室的珍宝。同时,李成桂在新的奏章中表示,愿意继续以藩属国的身份臣服于明朝,恳请明朝皇帝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朱元璋权衡再三,最终决定接受现实。他明白,即便出兵讨伐,也难以长期控制朝鲜半岛。况且,当时明朝正面临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实在无力顾及远在东方的朝鲜。

1394年,明朝正式承认了李氏朝鲜政权,并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这一决定,标志着新建立的朝鲜王朝获得了国际承认。李成桂如释重负,立即下令在全国举行庆祝活动,以彰显新王朝的合法性。

然而,明朝的承认并非无条件的。朱元璋要求朝鲜必须严格遵守藩属国的义务,定期朝贡,不得与其他国家私自来往。同时,明朝还保留了干预朝鲜内政的权力,比如可以对朝鲜的王位继承问题发表意见。

为了表示诚意,李成桂决定将都城从开京迁到汉阳(今首尔)。这个决定有着深远的考虑:一方面,汉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防御;另一方面,迁都也象征着与旧王朝的彻底决裂,开启新的时代。

新的都城很快兴建起来。宫殿、衙门、市场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李成桂亲自监督城市规划,力求将汉阳打造成一个能够与中国大城市媲美的都城。

就这样,朝鲜王朝在动荡中诞生了。李成桂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完成了改朝换代。然而,新王朝的未来仍充满挑战:如何巩固政权,如何平衡与明朝的关系,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这些都是李成桂和他的继承者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