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作者:青柠檬

江东霸业,本是孙家一门之事。然而,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一个外姓之人却成了孙氏江山的定海神针。他就是周瑜,字公瑾。孙策身亡之际,周瑜带兵奔丧,此举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为何周瑜要如此行事?这背后又有何深意?直到周瑜逝世十九载后,孙权才道出其中缘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权对周瑜如此推崇备至?周瑜又是如何在乱世之中,为孙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一切,都要从孙策临终托孤说起。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探寻周瑜与孙氏的千丝万缕。

孙策的最后托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霸主孙策正当盛年,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暗杀。这一年,孙策在出猎途中遇到了许贡的门客徐六。徐六手持利刃,趁孙策不备,猛地刺向他的腹部。虽然孙策身边的侍卫及时制服了凶手,但孙策还是身受重伤。

回到府中后,孙策的伤势每况愈下。眼看大限将至,孙策心中却惊涛骇浪。他深知,自己的突然离世必将引发一场江东的权力争夺。孙氏家族中,有才干的兄弟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兄弟相残,家族分裂,进而葬送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东基业。

在这危急时刻,孙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他的目光在几个弟弟身上游移,最终落在了二弟孙权身上。孙权虽然年轻,但心思缜密,处事稳重,颇有经略之才。孙策认为,在这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时代,孙权比起其他兄弟更适合继承大业。

然而,这个决定并非没有争议。张昭等老臣认为,三弟孙翊更适合接任。他们的理由是,孙翊性格刚烈,勇武过人,更像孙策本人,能够在这个武力为尊的时代镇住场子。但孙策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深知自己就是因为过于刚愎自用才落得如此下场,江东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于是,孙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将孙权唤到床前,将印绶交给了他,并且当着众人的面宣布:由孙权继承自己的位置,统领江东。这个决定立即在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甚至有人公开表示反对。

面对众人的质疑,孙策不得不采取一些安抚措施。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句话表面上是给予张昭监督孙权的权力,实际上却是在暗示张昭:如果你认为孙权不合适,可以自己来接任。这既是对张昭的信任,也是对他的一种制衡。

孙策的这番安排,看似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实则埋下了更多的隐患。孙权年轻缺少经验,缺乏威信;张昭等老臣对他不服;孙氏宗族中还有许多人觊觎权位。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孙权如何能够站稳脚跟,继承父兄的基业?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周瑜,孙策生前最信任的谋士和挚友。当周瑜得知孙策身亡的消息后,立即带兵奔丧。这一举动,看似是出于对故友的悼念,实则蕴含着更深远的政治意义。周瑜的到来,将为江东的局势带来怎样的变化?孙权又将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挑战?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逐渐揭晓。

周瑜带兵奔丧的深层用意

周瑜与孙策的友谊,可谓是三国时期最为传奇的一段君臣之谊。两人相识于微时,共同创下了江东基业。当周瑜得知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时,他正在巡视柴桑(今江西九江)的军务。消息传来,周瑜不顾一切,立即率军星夜兼程,赶往会稽(今浙江绍兴)奔丧。

这一举动,表面上看是出于对挚友的哀悼,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周瑜此时带兵奔丧,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孙策的敬意,更是为了在这个危急时刻,向所有人展示他对孙氏家族的忠诚。

周瑜深知,孙策的突然离世会在江东引发一场巨大的动荡。孙权虽然被孙策指定为继承人,但他年轻经验不足,威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服众。而孙氏宗族中,觊觎权位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不能迅速稳定局势,江东很可能会陷入内乱,甚至分崩离析。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因此,周瑜的带兵奔丧,实际上是在向所有人宣示:他和他手下的军队,将坚定地支持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这一举动,无疑给了孙权极大的支持和信心。

周瑜的到来,不仅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也给了孙权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周瑜在军中的威望极高,他的支持意味着孙权得到了军队的拥护。这对于刚刚继位的孙权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本。

更重要的是,周瑜的行动还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孙策生前的核心班底,将继续支持孙氏家族的统治。这不仅稳定了军心,也安抚了民心。江东百姓看到周瑜这样的重臣仍然忠于孙家,自然也就对新的统治者更加信任。

然而,周瑜的这一举动也引发了一些人的猜疑。有人认为,周瑜此举是为了独揽大权,控制年轻的孙权。还有人猜测,周瑜是想借此机会取代孙权,自己坐上江东之主的位置。

面对这些猜疑,周瑜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他抵达会稽后,立即向孙权表示效忠,并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兵权。这一举动,不仅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也彰显了周瑜的忠诚和远见。

周瑜深知,此时的江东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分裂。他选择全力支持孙权,不仅是出于对故友孙策的承诺,更是为了江东的长远利益。周瑜认为,只有在孙权的领导下,江东才能保持统一,才有可能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中站稳脚跟。

周瑜的支持,给了孙权极大的信心。在周瑜的协助下,孙权迅速稳定了局势,安抚了军心。那些原本对孙权继位心存疑虑的将领和官员,看到周瑜的态度后,也纷纷表示效忠。

然而,周瑜的支持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孙权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江东内部的矛盾仍然存在,外部的威胁也日益严峻。曹操在北方日益强大,刘表盘踞荆州虎视眈眈,孙权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将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而周瑜,作为孙权最信任的谋士,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又将如何帮助孙权应对这些挑战?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逐渐揭晓。

孙权面临的内忧外患

孙权继位之初,江东局势风雨飘摇。虽有周瑜的鼎力相助,但这个年轻的继承人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内有宗族觊觎,外有强敌环伺,孙权如履薄冰,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

首先,孙氏宗族内部的不和成为了孙权最直接的威胁。孙策在世时,凭借其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勉强压制住了族内的矛盾。但随着孙策的离世,这些矛盾瞬间爆发。孙权的叔父孙静,一直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大位。他暗中联络其他族人,试图推翻孙权的统治。甚至孙权的亲兄弟孙翊,也对自己未能被选为继承人心怀不满,时常与孙权发生争执。

这种宗族内部的纷争,不仅威胁着孙权的统治地位,更严重削弱了江东的整体实力。孙权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平衡家族关系,这无疑分散了他应对外部威胁的注意力。

除了宗族问题,孙权还面临着老臣集团的质疑。张昭、秦松等人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孙策的遗命,但实际上对年轻的孙权并不完全信服。他们认为孙权年轻缺乏经验,难以驾驭复杂的政局。在一次朝会上,秦松甚至公开质疑孙权的决策,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种情况下,孙权每一个决定都面临着严格的检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老臣们的不满。

与此同时,江东周边的诸侯也虎视眈眈,觊觎这块富庶之地。北方的曹操正值全盛时期,刚刚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他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江东。西面的刘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掌控着荆州这个战略要地,随时可能对江东构成威胁。东南方向,刘繇的残余势力也蠢蠢欲动,妄图趁机夺回失地。

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权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他需要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之间寻找平衡,既要安抚内部,又要防范外敌。这对于一个刚刚继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更为棘手的是,孙权还面临着军队将领的忠诚度问题。孙策在世时,凭借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但孙权初继大位,尚未在战场上证明自己。许多将领对这个年轻的主帅心存疑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像孙策一样带领大家征战沙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野心勃勃的将领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暗中联络,试图寻找机会夺取权力。甚至有传言称,某些将领已经开始与外部势力勾结,准备里应外合推翻孙权的统治。

面对这些挑战,孙权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沉着和智慧。他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虚心向老臣请教,同时也注意倾听年轻一代的声音。在处理宗族矛盾时,他既显示出了应有的尊重,又不失威严。对于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孙权也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既给予信任,又暗中监控。

然而,仅凭孙权一人之力,显然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能够帮助他驾驭这个局面的谋士。而这个人选,自然非周瑜莫属。

周瑜的才能和忠诚,为孙权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周瑜的协助下,孙权逐步稳定了内部局势,同时也开始着手应对外部威胁。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张,一场关乎江东命运的大战即将来临。孙权和周瑜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他们又将如何在这场风暴中为江东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逐步展开。

周瑜助孙权巩固权力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孙权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应对。此时,周瑜的才能和忠诚成为了孙权最坚实的后盾。周瑜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协助孙权制定了一系列策略,逐步巩固了孙权的统治地位。

首先,周瑜建议孙权采取"安内攘外"的策略。他认为,只有先稳定内部局势,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外部威胁。在周瑜的建议下,孙权开始着手处理宗族内部的矛盾。对于那些对自己不满的族人,孙权采取了怀柔政策。他给予这些族人一定的权力和利益,但同时也巧妙地将他们分散到各个地方,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对于叔父孙静的野心,孙权在周瑜的建议下,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手段。他表面上对孙静恭敬有加,经常向其请教政事。但实际上,孙权通过这种方式,既显示了对长辈的尊重,又暗中削弱了孙静的影响力。孙静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无法找到明确反对孙权的理由的情况下,只能暂时按捺下来。

在处理老臣集团的问题上,周瑜给出了"尊贤纳谏"的建议。他认为,这些老臣虽然对孙权有所质疑,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江东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孙权开始频繁召开朝会,邀请这些老臣参与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孙权不仅虚心听取了老臣们的意见,还经常采纳他们的建议。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老臣们的支持,也让孙权迅速积累了治理经验。

对于军队将领的忠诚度问题,周瑜提出了"赏罚分明"的策略。他建议孙权亲自视察军队,了解将士们的需求。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经常深入军营,与将士们同吃同住。这种做法不仅拉近了孙权与将士们的距离,也让将领们看到了孙权的决心和能力。同时,孙权还在周瑜的建议下,对一些立功的将领进行了重奖,而对那些有异心的将领则进行了严惩。这种赏罚分明的做法,很快就稳定了军心。

在处理外部威胁时,周瑜提出了"联刘抗曹"的策略。他认为,曹操才是江东最大的威胁,而刘表虽然也有威胁,但相对较弱。因此,周瑜建议孙权与刘表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应对曹操的威胁。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派遣使者前往荆州,与刘表建立了初步的联盟关系。

同时,周瑜还建议孙权加强与江东本地豪族的联系。他认为,这些豪族虽然不直接参与政治,但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周瑜的建议下,孙权开始频繁与这些豪族接触,通过联姻、赐予官职等方式,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中。这种做法不仅扩大了孙权的支持基础,也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势力。

在经济方面,周瑜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他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才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供应。因此,孙权在周瑜的建议下,开始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同时,他们还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也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孙权的统治地位逐渐稳固。他不仅平息了内部的动乱,还有效地应对了外部的威胁。在周瑜的辅佐下,孙权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继承人,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统治者。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随着曹操统一北方,他的目光不可避免的转向了江东这块富庶之地。一场关乎江东命运的大战即将来临。孙权和周瑜将如何应对这场生死存亡的危机?他们又将如何在这场风暴中为江东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这一切,都将在赤壁之战中得到答案。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赤壁之战奠定江东霸业

赤壁之战,这场改变了三国格局的大战,成为了孙权和周瑜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整个江东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战争前夕,曹操已经攻下荆州,威胁直逼江东。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江东上下无不惶恐。许多人主张投降,认为以江东之力,难以抵挡曹操的铁蹄。然而,孙权和周瑜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一次关键的军事会议上,周瑜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策略。他认为,虽然江东实力不及曹操,但若能与刘备联手,未尝没有一战之力。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立即派遣陆逊前往荆州,与刘备商讨结盟事宜。

陆逊此行可谓千难万险。途中不仅要躲避曹军的耳目,还要说服刘备相信江东的诚意。经过数日的奔波,陆逊终于见到了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同意与孙权结盟。这次成功的外交行动,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联盟达成后,孙权和周瑜立即着手准备战事。他们深知,面对曹操的庞大军队,常规的作战方式难以取胜。因此,周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火攻。

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如何骗过曹操,让他将战船聚集在一起。周瑜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派人假扮投降者,向曹操献计说江东水军不习惯大船作战,建议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免江东水军钻入船阵。曹操信以为真,果然按照这个建议行事。

与此同时,周瑜还派遣黄盖假意投降。黄盖是江东的老将,颇受曹操重视。他带着装满干草和火油的"火船"来到曹营,声称要献上战船以示诚意。曹操不疑有他,命人将这些船停靠在大营附近。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就在曹操认为胜券在握之时,周瑜和诸葛亮共同策划的火攻计划开始实施。他们选择了一个东南风大作的夜晚,命令黄盖点燃了那些装满易燃物的"火船"。烈火借着东南风迅速蔓延,曹军的战船被连成一片,无处可逃,顷刻间化为一片火海。

火攻的成功给了联军极大的鼓舞。趁着曹军混乱之际,周瑜和诸葛亮分别统领水陆两军发起猛攻。曹军虽然人多,但已经陷入慌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联军终于大获全胜。

这场战役不仅粉碎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对于孙权和江东来说,这场胜利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赤壁之战极大地提升了孙权在江东的威望。此前,许多人还对这个年轻的统治者心存疑虑。但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证明了孙权的勇气和决断力。战后,江东上下对孙权的拥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次,这场胜利也巩固了孙权的统治基础。在战前,江东内部还存在着不少异己势力。但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中,所有人都团结在了孙权的旗帜下。那些曾经对孙权不满的宗族成员,也不得不承认孙权的能力。

再者,赤壁之战也为江东赢得了难得的和平环境。曹操大败而归后,短时间内难以再次南下。这给了孙权难得的发展机会。他利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经济,充实军备,进一步巩固了江东的实力。

最后,这场战役也让孙权和周瑜的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周瑜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让孙权更加信任和倚重他。两人的君臣关系,也进一步升华为患难与共的挚友。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然而,胜利并没有让孙权和周瑜放松警惕。他们深知,曹操虽败犹存,刘备也正在西蜀发展势力。江东想要在三国的格局中立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