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届三中全会上的“决定”,都决定了什么

作者: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为一种思想自觉

□ 蔡若愚

1978年的冬,透着蓬勃的暖意。

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那之后,各项改革渐次展开:

1979年3月,价格体制改革开始进行,从直接反映市场信号的价格入手,成为大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环。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开始,新中国面朝世界、春暖花开。

1982年1月,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一号文件成为“三农”的代名词。

价格改革、特区试验、农业农村改革……一项项具体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则成为总结经验、把握方向的关键节点。

比如: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进入新时代,改革不仅没有结束,还要更加全面深入。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18年召开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则刀刃向内,先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开始,为全面深改提供组织保障。

如今,时间来到了二十届三中全会。6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将审议修改后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稿。

这样的安排,其实有迹可循。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那道新题,而改革开放,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从这个意义上回首46年前,思想解放的含义更加深远。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即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只有思想先开闸,才能将改革开放的“大构想”,转化为实践层面的“大动作”。在那个万象更新的年代,伴随着思想的破土,一系列改革的新种子被埋下,此后结出的果实,带动起壮阔东方潮。

46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内化为一种思想自觉。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也意味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把握好“坚持什么”与“改变什么”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守“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另一方面,也要正视“想改”的也是“难改”的,要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系统性推进、钉钉子式落实。新时代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有可能产生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问题,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同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202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总是在秋冬召开的三中全会,第一次在盛夏启幕。在改革开放这件事上,迎接春天的故事之后,我们需要正值夏日的热烈。

从1978年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历届三中全会上的“决定”,都决定了什么?一起来看——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启程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8

十三届三中全会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1988年9月26日-30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

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8

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8年10月12日-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2003

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10月11日-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8

十七届三中全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008年10月9日-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8

十九届三中全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2月26日-28日,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9年7月5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召开,习近平讲话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2024

二十届三中全会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

(资料整理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END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责编/制作:王希学

审核:李振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