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作者:青烟威文学

作者:冉淮舟 | 图文统筹:李武兵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冉淮舟:

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冉淮舟

这些天,我不断接到天津同志的来信,说从9月11日起,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他们就要结束“饮水之苦”,喝上甜水了;还都备下好茶叶,希望我在正式通水那天到天津去,请我喝一杯香甜的滦河水。

读着这些来信,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在天津工作多年,我是尝过饮水之苦的,如今天津人民喝上了甜水,我怎能不为之祝福啊!我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思绪联翩,又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为民造福的人。我有机会生活在他们中间,并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多次到过引滦入津工地,亲眼看到了开凿二十里穿山引水隧洞的情景。一位老首长曾经很自豪地对我说:“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勇敢?那就请他到洞子里来吧,不必劳动,只需站上六个小时,我说他就是勇敢的人。”我想,凡是目睹过引水隧洞施工的人,一定会深切地感觉到:当指战员们每天走下几百级石阶,进入那阴暗的、石质破碎、涌水如注、不断塌方的隧洞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早日打通隧洞,把滦河水引到天津,随时都可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有一位连长,1976年就曾来过天津抗震救灾,抢修厂房民房。这次引滦入津,他又带着连队来了。他们这个连队,以其突出的成绩,成为工地上的一面旗帜。

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年轻人,问他为什么能舍生忘死地带领连队突击时,他说:“生活,对任何人都有吸引力。有谁愿意死呢?除非是生活的懦夫和弱者。但如果有那么一个时刻,确实需要你献出这百十来斤,那就应该毫无顾忌地挺身而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一次放炮,他检查完准备情况,便下达点火命令。挖心炮点燃了,补助炮点燃了,边沿炮和顶炮点燃了,底沿炮也点燃了,三十根导火素,只剩下三根,再有十几秒钟,他们就可以把这最后三根点燃,然后撤离现场,倾听隆隆的开山的炮声。可是就在这时,一根导火索速燃,一个底炮提前引爆了。一时间,震耳欲聋的轰响,四下乱飞的碴石,刺鼻辣眼的硝烟,充塞了掌子面。

这位连长很快从震惊中冷静下来,发现同志们还都活着,只有一名负伤。他命令没有负伤的同志赶快把伤员背出去,自己却回转身,迎着二十六根燃烧的导火素,去点燃最后那三根。正在嗞嗞燃烧的导火索,飞快地缩短着这位连长生与死的距离,但他凭着自己的经验,或者确切地说,凭着他那颗为民造福的心,从容而又敏捷地去点燃最后那三根导火索,叩响了死神之门。结果他安全地活了下来,而且因为他的勇敢行为,也就没有留下隐患,危及他人性命,以及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为了把滦河水尽快引到天津,他们就是这样拼死拼活。有一名哈尼族战士,在一次施工中,失去了双腿和一条右臂。当他安上假腿回到连队,看到战友们正为引滦入津贡献力量,他竟然以顽强的毅力,练起走路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终于甩掉了双拐和轮椅,并且包下了连队团炮泥的任务。严冬季节,在工地上来回走动都冻得脚疼,这位特等残废的战士却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用左手团那冰凉的炮泥。连长见他坐得太久,让他回去暖和暖和,他却笑呵呵地说:他的假腿抗冻。半年时间,他团了一吨多重的炮泥。而且,每到夜晚,他总是站在营区的哨位上,用两条假腿挺立着,用那只左手紧握着钢枪,守卫着军营。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贡献。可是当同志们赞扬他,上级嘉奖他的时候,他却腼腆地说:“我做了啥呀?不过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点事嘛!”

生者如此,再看死者。有一个战士,为了引滦入津,主动要求担任安全员。在隧洞施工中,安全员是最不安全的,他要首先冲进险境,去和死神搏斗!他要在巨石嶙峋的岩洞中,用钢钎撬掉一块块危石,把安全留给身后的战友。这个战士,当他要求担任安全员的时候,曾经向连队党支部保证:“为了引滦入津,我自愿去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就是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他的行动,证实了他的誓言。他不仅放弃了探亲假,而且因为不断加班,很长时间顾不上给家里写信。

一天下午,从洞里上来,他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要他写封回信。晚上,他连这封回信都没写完,就又去加班。走出帐篷时,还给一个正在发高烧的战士掖了掖被子,而且嘱咐说:“记着按时吃药,早晨起来把衣服换了,明天带你去迁西县城洗个澡……”然后就进洞里去了。风化石导致洞内严重塌方,他扛着百公斤重的过梁木登上排架,又撬下一块块危石,然后骑在横梁木上,背抵着洞顶用斧头砸紧一个个扒钉。再有几分钟他就可以把纵梁与横梁连结在一起,用它来顶住下塌的岩石,他就可以像往常一样跳下来向连长报告,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明天他就可以接着写完那封信,可以带着患病的战友去迁西县城洗澡……但就在这时,一块巨石砸下来,他为引滦入津工程而牺牲了。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嘱咐战友们尽快把水引到天津…·

现在,滦河水就要引到天津来了,这无论对死者还是生者,都是莫大的安慰。他们流血流汗,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日子尽快到来吗?只要天津人民能够喝上甜水,就是对他们付出的巨大代价的补偿,他们就很满足了。

这就是为民造福的人。天津的人民,对于这些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人,是应该记住他们的功德的吧!

1983年8月28日夜于北京

「铁兵纪事」记住他们吧

编辑:李武斌/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