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作者:再建巴别塔

在场·微博里的中国

文献卡片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 编者按

当前,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讨论呈现娱乐性与社会性交织的特征,舆论场中议题的主题摇移与长尾效应凸显。传播学领域的相关探讨存在面向单一、逻辑断裂、缺乏纵深考量等问题。董晨宇和林琦桁在《传媒观察》2024年第6期刊文,尝试将“主题演化”分析思维迁移至传播学中,选择网红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从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跨阶段具体论述在时间脉络推进下各节点的特征、关联与演化逻辑。研究发现,主题与情感、行为呈现联动偏移态势,显示出行为横跳、情绪起伏的表征,但在极化与撕裂中也存在网络结构的延续性;在演化过程中,情感与行为分别扮演着“黏连剂”与“节拍器”的角色,主题演化结构呈现出时空交织的复合状态。受以上研究过程启发,本文提出整合协同演进的网络分析新思路,即一种横纵整合、网络间协同、动态演进的分析视角。

# 观点精粹

1

主题演化这一概念和新闻传播学有着天然的连接,其诞生之初便旨在追踪新闻报道动向。

2

在主题演化结构中,情感充当着“黏连剂”的角色,黏合散落于舆论空间中的各个元素。

3

在主题演化结构中,行为起到了“节拍器”的作用,调节着主题与情感演进的节奏。

4

技术载体与社会情绪之间的互动,可能让中国语境下互联网事件的主题演化更为复杂,意义也更为凸显。

# 关键词

主题演化;社会网络分析;网红产业;李佳琦;情感;行为

# 引用格式

①董晨宇,林琦桁.“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对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的多维社会网络分析[J].传媒观察,2024(06):24-34.

②董晨宇,林琦桁. (2024).“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对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的多维社会网络分析.传媒观察(06),24-34.

论文正文

“哪里贵了?”直播中的李佳琦皱着眉头,回应网友认为79元某品牌眉笔价格太高的留言,“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不久之后,“李佳琦带货怒怼网友”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根据《2023年微博热点趋势报告》显示,“李佳琦不当言论争议”在名人明星热点社会事件指数中排名全年第二,仅次于“李玟去世”。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佳琦事件中,“就事论事”式的讨论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议题的生成如龙卷风形成“气候”的过程一般,是多重因素相互制衡与博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更多主体的卷入,话题中心不断变动:网友的关注点从李佳琦事件本身转移为就业、收入、国货、直播等衍生议题,其中不乏情绪激动、立场鲜明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如今的网络公共事件中,类似的“长尾效应”普遍存在。那么,如何结构性认识这种议题迁移的现象?又如何理解迁移背后的动因与逻辑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李佳琦事件为例,对其中的主题演化(topic evolution)现象进行梳理。概言之,本文分别从该事件的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分三阶段进行横、纵面向的网络构建、中心性计算与QAP分析,旨在归纳这一事件的议题长尾中展现的具象表征,探讨其动因和逻辑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一种网络分析的新视角。

一、文献综述

(一)主题演化:一个跨学科概念与方法应用

“主题演化”是指主题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化的现象,包括时间上新旧话题的更替及空间上主题的扩散/收敛等趋势。参照生物学的“演化”概念,主题演化具有“可遗传变异”性,主要分为内容演化、强度演化、结构演化三种模式。主题演化这一概念和新闻传播学有着天然的连接,其诞生之初便旨在追踪新闻报道动向。然而,目前这一概念主要应用在信息管理、计算机领域,相关研究集中在对主题演化分析工具与技术的探索更新上,传播学者则较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

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研究对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流变漠不关心。一些传播学者从“传播机制”出发,将谣言、流言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廖梦夏将疫情期间谣言的发展形容为“雪球”的滚动,呈现出大小、内容不同的语系构建下的多元主题情境;另一些传播学者将主题演化现象称为“舆论演变”“舆情生成扩散”等,对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有考察。例如李菲等认为新媒体舆情传播从线性到裂变经历了萌芽期、酝酿期、发酵期、爆发期。

概言之,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偏向对技术层面的分析,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主义倾向。这也导致信息管理、计算机学科视阈下“主题演化”相关研究具有极强的工具属性,聚焦于方法论式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路径;相较之下,新闻传播学领域较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且相关的探讨呈现出概念多样、表述模糊的特征。因此,本研究试图进行跨学科的视角结合,将“主题演化”的分析取向与方法迁移至传播学研究中,并构建出一套更加适合对社会传播现象进行网络分析的框架。

(二)情感演化与行为演化:主题的联动概念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首先克服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在处理“主题演化”这一议题时的机械性。具体而言,本文在主题的信息属性之外加入情感和行为属性。在既有的主题分析中,这两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呈现出缺席的状态。

一方面,舆情变迁并非只取决于事件的事实本身,也受到外在情感因素的驱动与影响。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介改变了情感流通的状态,情感在传播中积聚。情感是关注主题演化时不可忽视的一个层次。情感在形成后,进入扩散与流动阶段,看似混乱无序,实则是一个受到社会规范等因素影响的文化过程。当前,已有学者对伴随主题演化展开的情感演化(emotional evolution)过程进行了有限讨论,不过,这部分研究普遍将情感进行较为机械的阶段化、模型化处理。同样,不少研究将情感作为连接信息与行为的静态中介,没有涉及情感的动态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在情感分析外,用户的行为分析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也至关重要。当前对于网民行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互动”行为上,如在微博上的转发与评论、发起与回应话题等。这些研究往往将网民的传播行为与传播意愿相联系,或将评论转发等行为的堆积视为推动舆情形成的动因。相较之下,既有研究对用户行为的探讨更多聚焦于表象层面,对用户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态度与立场缺乏关注。

可见,当前与主题演化相关的讨论大多存在四个问题:其一,大多数研究仅关注到“主题演化”中强度演化这一个面向,主要进行较为机械的阶段呈现,而非对其结构变化过程进行具体探究;其二,虽有学者尝试对信息结构演化进行具体分析,但所聚焦的场域仍局限在较封闭的微信群中,未涉及更为复杂多变的公共舆论场;其三,现有研究对于情感、行为的探讨相对单薄,如将情感简单归类为积极或消极,或仅关注用户的行为表征而忽视其深层意图,缺乏对细节的纵深考量;其四,主题、情感、行为三者事实上是统一整体,可能会相互触发与转化,但现有研究多对这三者分别进行探讨,缺少串联的努力。

基于以上探讨,本文尝试将“主题演化”的分析思维与方法迁移至传播学研究中。在方法上,基于对具体舆论事件的演进进行横纵结合的社会网络分析,在铺开主题、情感、行为网络的基础上,结合量化数据分析与质化文本分析,跨阶段、有层次地具体探讨时间推移下各节点的特征、关联与演化逻辑,并据此尝试发展出一种整合协同演进的网络分析思路(见表1)。在研究对象方面,我们将处在娱乐与社会交织点上的网红产业确定为切入口,选择李佳琦事件进行分析。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三)为什么是李佳琦:多维交织点上的网红符号

“网红”由传统“名人”概念发展而来。不同于西方学界惯用的“微名人”(micro celebrities)、“网络影响者”(online influencer)等概念,“网红”是一个中国本土化的表述,带有中国模式特殊的在地化特征。从历史维度出发,自2015年淘宝首次提出“网红经济”概念,“网红”一词在公共话语中的使用频率呈现井喷式增长,讨论热度甚至一度超越了传统明星。如今,网红与明星在个体影响力、盈利方式、展演模式等方面界限日趋模糊,呈现出“网红明星化”的趋势。同时,“网红”与社会文化、资本联系紧密,在公共话语与商业话语中均有重大影响力,是一个处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交织点上的新兴群体。

具体而言,本研究之所以选择“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网红相关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作为中国现象级网红,李佳琦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从草根到网红、再到明星的一种身份跃迁,凝结了人们对于网红的复杂想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行动节点,李佳琦连接着社会之中的大众、商家、平台等多方主体,其角色身份隐含着多元矛盾冲突。“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讨论焦点,并在后续不断发酵中持续保持着高热度。

此外,舆论特征上,这一事件具备明显的“长尾效应”。换句话讲,对于这一事件的舆论焦点呈现出明显的主题偏移、发散的情况:网友讨论的重点从该事件本身扩散到对国货、直播带货行业等的探讨。这也为观察主题、情感与行为演化提供了合适的样本。因此,该事件不仅局限于网红产业的行业性问题,更牵连着一系列社会性议题;其传播过程蕴含着网红明星化趋势下娱乐事件舆论的发酵逻辑。对这一事件的舆论动向加以分析,能够直接呈现出舆论娱乐性与社会性之间的桥接与勾连。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以下研究问题:1.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呈现出怎样的主题演化过程?在这一主题演化的过程中,网友的情感、行为是否也随之演化?2.该事件的主题、情感与行为演化过程中,有何具象表征?3.从网红李佳琦到更大范围的舆论场,主题演化的动因和逻辑是什么?

二、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1.研究样本选择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是中国网络空间中社会参与和讨论的核心地带,不仅容纳了各社会主体宏大或具体的讨论,更是记录了一桩桩社会热点事件的演变轨迹;而微博热搜词条作为网络空间中的节点,则是热点事件演变、扩散的直接体现。因此,本研究选择新浪微博作为研究载体,以2023年“李佳琦直播带货怒怼网友”及其一系列衍生热搜话题为研究对象,对新浪微博热搜词条及词条下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与公众的叙事文本展开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2024年1月微博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根据数据显示的发展节点,我们初步将事件分为三个阶段,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提取时间区间。第一阶段与“李佳琦直播带货怒怼网友”事件本身的信息与细节相关,时间周期为2023年9月10日至9月12日;第二阶段是围绕“李佳琦直播带货怒怼网友”事件的更广泛讨论,涉及国货、社会问题等,时间周期为2023年9月13日至9月16日;第三阶段主要围绕直播带货低价垄断争议等议题展开,时间周期为2023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

2.数据采集与清洗

在微博上,每一条微博帖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帖子与帖子之间可能存在内容重复、实质意义缺失等问题。而话题作为帖子的合集,收录了围绕该话题展开的不同帖子、评论,数据量较大,清洗困难。因此,本文主要以微博话题为数据采集单元,但在编码时也同时参考话题下帖子、评论以归纳其主题等信息。经采集,研究者初步获得微博热搜词139条。

在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爬梳和清洗的过程中,剔除以下三种情况的词条共7条:其一为话题涉及违规不显示(例如“新精英的傲慢”等);其二为涉及事件主体,但为长期性的固定词条,含有大量与本研究所关注的事件无关的信息;其三为非自然发酵,明显是经由设计、带有营销目的的词条(例如“京东晚8点直播买货和老板谈”)。在数据清洗完成后,正式总样本量为132条。其中第一阶段样本共60条、第二阶段样本共42条、第三阶段样本共30条。

(二)数据编码与分析

1.制定编码表

为观察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事件中的主题偏移走向与情感、反应情况,本研究将分别对所收集话题的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进行编码,每个层面下设置若干个属性。由于本话题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所涉及内容多与李佳琦、具体国货等强相关,因此,研究者对所获样本进行了反复的整理与讨论,总结出10个主题属性:社会议题、历史议题、直播带货、价格、国货、李佳琦及相关方、其他主播/直播间、其他社会人员、回应、蹭热度(见表2)。在情感层面,研究者参照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提出的NRC情感词典(NRC Emotion Lexicon)中的两种情感极性与八种基本情感,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中归纳的七类情感,整理出六种情感属性:怒、哀、恶、惊、好、乐(见表3)。在行为层面,由于希望对更为具象的行为及倾向进行考察,本研究并不参照现有研究将行为简单分为转发、评论等,而是对网友在话题下贴文、评论区的行为表现进行整合,归纳出五种行为属性:支持、反对、质疑、理性讨论、娱乐化讨论(见表4)。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2.编码

本研究对132条微博热搜词条样本进行编码,编码工作由两名编码员共同完成,并在编码前就各个编码类目的具体含义达成了共识。由于微博话题讨论场域中观点极其混杂,具有复杂性,因此在编码时,若话题中呈现了多种主题、情感、行为,则同时记录,如李佳琦直播带货所涉品牌同款眉笔成本价不超10元这一话题,就同时涉及国货、价格两种主题。同时,两位编码员抽取总样本数的10%(N=13)进行信度检测,按照克里本多夫α系数公式进行测算,两位编码员在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上的信度计算所得α均大于0.80,符合要求。而后,两位编码员对样本进行平均分配,完成后续编码工作。

3.数据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利用可视化技术将社会网络以直观的形式进行可视化,使之便于观察,帮助研究者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编码完成后,研究者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进行绘图与数据分析,以描绘“李佳琦直播怒怼网友”在不同话题发展阶段体现的主题、情感与行为特征。

具体而言,研究者首先分别对每一阶段的主题-情感、主题-行为属性的共现次数进行统计,制作成二模表以绘制网络关系结构图,并计算每一属性的度中心性,以确定哪些主题是讨论焦点、哪些情感和行为在特定阶段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本研究将上述二模表转制成一模表,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分别验证三阶段中的主题、情感、行为结构是否具有相关关系,以观察随时间推移这三个层面网络结构的延续情况。为更直观地观察情感与行为的变化与对应关系,研究者进一步将情感、行为分别提取出来,统计不同情感、行为属性下的主题共现情况,并同样制作网络关系结构图、分阶段进行QAP分析(见图1)。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三、研究发现

(一)主题、情感与行为联动偏移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1,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李佳琦事件中的主题偏移,并使其得以直观呈现;更进一步,研究者通过网状结构图对主题、情感与行动三者进行了串联观察,归纳出在偏移过程中三者的联动情况。

研究者分别统计各阶段中,主题与情感、主题与行为之间的共现情况,并计算其度中心性(见表5、表6)。这一概念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研究发现,在每个阶段,情感与行为所指向的排名前三的话题,即焦点话题均一致:第一阶段为“李佳琦及其相关方”(degree=9.00)、“国货”(degree=9.00)、“价格”(degree=6.50),第二阶段为“国货”(degree=8.83)、“价格”(degree=4.17)、“直播带货”(degree=1.83),第三阶段为“直播带货”(degree=6.33)、“其他主播/直播间”(degree=5.33)、“李佳琦及其相关方”(degree=5.17)。由此,可直观地观察到三个阶段中处于中心的主题的变换,即证明微博舆论场围绕李佳琦事件展开的讨论存在主题偏移情况:聚焦点从李佳琦及其相关方转移到国货,再转移到直播带货问题。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研究者进一步对主题-情感、主题-行为各属性共现情况进行了网络可视化制图(见图2、图3),从而得以直观观察到各个阶段主题与情感、行为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情况。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研究发现,在第一阶段,网友的主要情感为恶和怒,行为主要为反对,并均与李佳琦及其相关方有最强的关联,有如“何不食肉糜 尊重与边界感”“你接受李佳琦的道歉吗”等话题在讨论中出现。第二阶段,最主要的矛盾焦点从李佳琦身上转移开,舆论矛头主要指向国货,情绪与行为呈现出矛盾错杂的情况,恶、好、乐、怒均占据中心,行为上也呈现出支持与反对并存的局面;具体话题既有正向情绪引导的“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国货品牌”,也有负面情绪主导的“你工资减三千还剩多少花西币”等。第三阶段,舆论焦点偏移至直播带货,并在偏移过程中卷入除李佳琦、国货之外的更多的主体,中心情感重新回归至恶、怒等消极情绪,而好、乐的积极情绪中心性滑落至最后,主要行为为反对与理性讨论。

(二)具象表征:起伏、极化与延续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2,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阶段下主题、情感与行为的拆解、中心度计算、QAP分析,归纳出这三者在演进过程中的具象表征。研究发现,在演化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行为横跳与情绪起伏,在特定阶段也会撕裂成极化的舆论倾向;然而,尽管在不断的扩散、演进与摇移之中,主题轴线仍始终存在并进行统摄,使得主题与情感、主题与行为演变具有承接性、延续性。

第一是行为横跳与情绪起伏。计算主题-行为共现情况中三个阶段的行为中心度情况,可见在跨阶段过程中出现了行为“横跳”的情况:第一阶段处于中心的行为为“反对”(degree=10.60),但第二阶段处于中心的行为横跳为“支持”(degree=3.70),第三阶段“反对”(degree=5.70)又重新成为最主要的行为。

此外,由主题-情感共现中各情感三阶段度中心性排名(表5)可见,前两个阶段中,情感“好”与“乐”均分列第二、第三,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分析这两种正向情感对应的主题共现情况,可见在前两个阶段度中心值最高的主题均为“国货”,即这两种情感的讨论主要围绕“国货”展开。而当行为中“理性讨论”的中心度从前两阶段较靠中后段的位置上升到第三阶段的第二位,主题核心由“国货”偏移到“直播带货”时,“好”与“乐”的中心性排名也随之滑落至最后。由此可见,当理性讨论回归、话题偏移至新的方向,情绪也随之起伏更替。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阶段中,没有始终处于边缘或占据中心地位的情感或行为属性。因此,随着时间推进,当主题往不同的方向偏移,舆论场中的情感与行为也在不停地滚动、更替之中。

第二是情绪极化与倾向撕裂。本研究通过分析情感属性下的主题共现情况,发现第二阶段,“好”与“哀”(r=0.49,p<0.01)、“乐”与“哀”(r=0.57,p<0.01)呈正相关关系;第三阶段,“好”与“恶”呈正相关(r=0.39,p<0.05)。换言之,在特定阶段,这些情绪两两之间的主题网络结构具有相似性,其所指向的主题高度一致。

然而,这三组情感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有明显消极倾向、表示反感与厌恶的“恶”与有明显积极倾向、表示喜爱与信任的“好”在同一主题讨论场域下同时出现。具体而言,在第三阶段讨论“海氏电器回应实名举报京东”这一话题中,海氏电器举报京东涉嫌低价垄断。这一事件直接涉及双方,网友在讨论中往往直接站队,一些网友支持京东,认为这是“平台自己贴钱”,但另一些支持海氏电器,表示“这就是在扒厂家的皮”,由此,编码结果中同时出现“恶”与“好”两种撕裂矛盾的情绪。可见,相较于第一阶段更统一的情感倾向,当话题出现偏移,涉及到更多元主体,舆论场中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情绪极化与倾向撕裂。

第三是相似性与延续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统计主题-情感共现中各情感在三个阶段的中心度排名时,发现每个阶段排名第一的情感都为恶或怒。由此可见,在李佳琦这一事件中,贯穿始终的中心情感为负面情绪。

研究者分别计算主题、情感、行为三者在三个阶段的QAP相关关系,所得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的主题分别与第二(r=0.51,p<0.05)、第三阶段(r=0.54,p<0.05)主题显著正相关。可见,虽然三个阶段过程中主题存在偏移,但第一阶段与第二、第三阶段的主题网络结构仍有相似性,主题内容具有延续性。

此外,研究者还将情感、行为不同属性单独抽离,统计不同情感、行为属性下的主题共现关系,并计算不同阶段下不同情感、行为主题网络的QAP相关关系。经计算与整理,发现三个阶段中,“理性讨论”和“质疑”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理性讨论与质疑的主题结构在三个阶段均类似,这说明网友在对话题进行质疑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态度。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尝试将“主题演化”分析思维迁移至传播学中,选择网红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从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跨阶段具体论述在时间脉络推进下各节点的特征、关联与演化逻辑。研究发现,主题与情感、行为呈现联动偏移态势,显示出行为横跳、情绪起伏的表征,但在极化与撕裂中也存在网络结构的延续性。在讨论部分,研究将试图从网红李佳琦这一个案转向更大范围的舆论场,讨论主题演化的动因和逻辑。除此之外,也对文章的方法潜力作出说明。

(一)“黏连剂”与“节拍器”:主题演化中的情感与行为角色

在主题演化结构中,情感充当着“黏连剂”的角色,黏合散落于舆论空间中的各个元素。当前,中国公共空间中“弱势感”蔓延,且这一感受已经从“就业失利”“生活困苦”的温饱含义,拓展为“被剥夺感”“权利保障不充分”等社会分化含义。当李佳琦在直播间中问出“哪里贵了”,站在社会情感结构的对立面,这种长期积累的无力、不公的普遍“弱势感”便被瞬间点燃。网友质问着“79元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将愤怒、厌恶嫁接在李佳琦事件上,引发第一阶段关于李佳琦的讨论。在后续两个阶段的议题长尾中,不论是围绕国货、价格展开的讨论,还是直播带货低价垄断的风波,社会普遍的情感结构为舆论主题奠定了基调,“怒”“恶”始终贯穿于各种话题的讨论中,并成为行为显现、主题不断向前翻滚的动力。可见,作为“黏连剂”的情感将横向空间中的碎片化主题或行为元素黏合在一起;这种黏连状态也形成了联动势力,在纵向时间轴上牵引着主题与行为结构的演进和变迁。

在主题演化结构中,行为起到了“节拍器”的作用,调节着主题与情感演进的节奏。网络中的表现往往是现实社会的不完全“映射”,各方矛盾夹杂着情绪化因素在网络舆论中完成了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在本研究所关注的行为属性中,理性讨论与质疑行为往往同时出现,网民围绕特定问题思考分析,而不轻易陷入情绪漩涡之中,从而使演化进程得以放缓;如在第三阶段网友对于“底价协议”等问题作理性分析时,舆论场就呈现出冷却状态。支持或反对的行为始终处在网友行为的核心地位,且带有明显的态度偏向,表现出情绪化表征,从而触发更多争议与互动,是演进过程的加速器;如在是否支持国货蹭李佳琦事件热度的讨论中,网友就迅速站队,是或否之间不乏剑拔弩张的观点交锋,舆论漩涡迅速扩张。娱乐化讨论则通过幽默、夸张等方式,如制作李佳琦“哪李贵了”表情包等,脱离严肃、理性的讨论与分析,迅速推动舆论主题与情感的演进,也更容易造成偏离、扭曲的结果。由此,在作为舆论“节拍器”的行动表征的张弛控制下,结构网络的偏移动态速度也随之调整。

(二)时空交织的复合演化结构

主题演化具有“可遗传变异”特性,既具备“遗传”的稳定性,也具有“变异”的差异性。演化不仅是信息层面简单的分阶段主题转移或情感、行为变换;也不仅是强度层面滚雪球式的范围扩散、强度累积。“演化”过程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多重网络结构,可以分别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加以拆解。

在空间上,舆论要素呈现出一种中心凸显的延续状态。随着网状结构铺展开,要素之间互相连接,具有黏连、继承关系。首先,主题的偏移、演化并不是一个随意发散的原子化过程,主题并非随机“散落”,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始终呈现出一个有中心的网络。如在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中,从“李佳琦及其相关方”,到“国货”,再到“直播带货”,三个阶段居于核心地位的话题都与最初始的事件间有桥接节点,并随着网络空间中或愤怒或愉快的情绪延伸出新的话题分支。进一步对主题、情感或行为进行要素拆解,可见贯穿几个阶段的属性类目基本保持稳定,即网络结构中的支点始终保持一致,只是各支点之间的相对关系与从属地位出现了摇移。在李佳琦事件三个阶段的网状图中,虽然如“国货”“价格”“社会议题”等属性的中心性随阶段推进不断起伏变换,但始终作为撬动议题的支点存在于舆论空间之中。

在时间上,主题、情感与行为的演变显现出非线性、易触发的跳跃状态。演变过程并非随着线性时间轴匀速递进,而是在情感的连接与行为的节奏调试下呈现出跳跃性、延续性并存的推进。一个话题可能在消匿一段时间后,遇到一个新的“舆论线头”,被牵引与另一事件相桥接、组合,从而再次被引爆。如李佳琦事件进程中,关于李佳琦和国货的讨论在9月中后旬就逐渐沉寂,但当10月末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揭露其涉嫌价格垄断,一时间又迅速掀起新一轮舆论,成为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的接续,网红大杨哥、小杨哥、海氏电器、李佳琦的公司美one等主体逐步被卷入其中,网友围绕直播低价垄断展开讨论。由此,主题演化在时间层面并不呈现出统一、匀速的状态,而是在情感、行为、新舆论支点的交错影响下,在延续之中快慢交错、跳跃起伏。

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出发,中国当下的舆论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交错与起伏,让网络公共事件的议题长尾变得更长,同时也更加难以预测。一方面,中国社会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必定会伴随着不断更新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公众的主体意识与表达诉求也日益强烈。在这种状态下,互联网无疑承载了社会不同群体的情绪碎片。这些碎片恰恰将网络公共事件作为载体,嵌入其中,进而“组装”出不同的主题。例如,在2023年,“李玟去世”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讨论,进而又引发了对于某综艺节目的网络舆论声讨;“宁夏农场主跪地求水”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发声,同时也包含了对于荒漠化、种树治沙的讨论。概言之,技术载体与社会情绪之间的互动,可能让中国语境下互联网事件的主题演化更为复杂,意义也更为凸显。

(三)整合协同演化的网络分析:一种方法探索

以上对李佳琦事件舆论主题、情感与行为的演化分析,及微博舆论场中这三者的互动规律总结,是一种跨学科视角的应用尝试,验证了将“主题演化”迁移至传播学的落地可能性:采用横纵结合的视角对舆论场进行拆解分析与诠释,可以观察到主题在偏移之中的延续性,归纳出主题、情感与行为在演进过程中的互动逻辑;从不同思考轴线出发,所观察到的网络时空特征也有所区别。这种跨学科视角下的迁移应用,有助于我们跨越舆论场中“主题-情感-行为”的断裂。因此,本文希望进一步抽离、凝练出整合协同演化的网络分析新视角。

协同演进(co-evolution)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互利共生的思想,即种群间能够相互依赖、互动、适应,而非相互竞争或原子化生存。这一视角不仅关注网络之间的互动演变过程,也涵盖了元素个体与其所属网络之间的互动。受这一概念启发,经以上实证过程验证,本文提出整合协同演化网络分析视角。这一视角是横纵整合联动的,既使用量化方法进行规律总结,也用质化思路进行原因诠释,以关注网络的不同面向与层次,规避工具化的机械理性或纯思辨而缺乏根基的问题;这一视角是协同的,而非原子化、孤立化的,不仅关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观察整体网络与另一个网络的相互作用;这一视角跳出静态的空间化思维和阶段式划分,关注时间性之中的具体网络演进动态与交织过程。在全球关系复杂交织,联系与区隔共存的当下,当现代性浪潮带来更多待叩问的“不确定性”,希望这一整合式的、协同的、动态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发展带来些许新的可能性。

董晨宇、林琦桁 |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6期“在场”专栏,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