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看待《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作者:知乎尼布

#头条创作挑战赛##记录我的2024#

发明”小布尔乔亚”这个翻译词汇的真是神人,已经100年了,这个词还能一直具有生命力,甚至还可以叠加成新的句式,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电视剧《潜伏》也带火了这句话。

如何看待《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悦然,无需查她的简历,也大概知道她是跟韩寒同一类的人物,自以为能出几本书,会码点方块字,就可以代表民意,成为意见领袖了。实际上,他们这类人的意见,严重脱离实际,啥也不是。

如何看待《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比如按照她的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里表达的意见,高铁太快,那么绿皮车就是好了?慢悠悠的十几个小时,一整夜才能从济南到北京,这就是有“形式感”了?那只是她以为的形式感而已。那么完全可以找一个出生在解放前的老人,写一篇他口述的文章《绿皮车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绿皮车太快了,民国时期的京津铁路一趟都要八小时,跑趟济南起码要一天一夜。还是坐蒸汽火车有仪式感,看着火车装煤工挥汗如雨,挥洒着青春,晶莹的汗珠流淌在装煤工黢黑的皮肤上,让肌肉线条更加明亮...

这种蒸汽火车还能扒着车头走呢,有没有形式感?

如何看待《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坐蒸汽火车就有”形式感”了?NO,NO,NO,要我说,可以整理一下咱们祖辈的笔记、随笔,再写一篇《蒸汽火车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蒸汽火车从北京到济南要一天一夜,还是太快了,不如坐马车。那种木头轮子不带减震的马车,一天最多赶路几十里,从北京到济南,起码要十天半个月,可以仔细欣赏沿途的风景,随处大小便,吃着风干的大饼窝窝头,就口凉水,随着还要防备着路上是否有劫道的土匪,每次出远门都是一次生离死别,多有形式感?

遇上刮风下雨,那路边的淤泥和各种人畜粪便,多么乡土的气息,文艺范拉满,记得尽量少吃饭,不够吐的。

如何看待《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以此类推,还可以写《马车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歌颂独轮车,马车从北京到济南要十天半个月,独轮车起码时间加倍,风吹日晒更浪漫;以及《独轮车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改成吹步行,还是步行有形式感,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全地形通过。当然,为了形式感,还可以歌颂爬行、跪行(拜山),反正只要想写,总是越古代、越落后越有形式感,直到写到单细胞的形式感。

总结,张悦然这种文青,在自己的圈子里混混就算了,不要出来侮辱大众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