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作者:爱思考的豪猪

#头条首发大赛#​​

形式主义一直都存在,以前的银行虽然也有形式主义,但好在大家有钱拿。现在的银行,福利待遇没有了,对待员工越来越小气苛责了,反向讨薪愈演愈烈,典型的没钱穷折腾,瞎折腾。越是形式主义越是乱花钱,越是形式主义越是赚不到钱,最后成为“shi上雕花”的形式主义。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从下到上,全都是照本宣科复制粘贴似的汇报。工作汇报不再是查缺补漏,加油打气,成了表演的舞台。工作必须要有亮点,要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枯燥缺乏新意的,就只能不断的包装自己。要有大局意识,站位要高。各种月末存款,时点系数,都是假的。一项简单的工作,从各种角度复杂繁琐重复性分析,将时间全部浪费在写材料、改报告上,工作成果全凭意淫。处处是戏,全靠演技,领导爱看比什么都重要。

最高端的想象,最低端的现实

领导们时不时参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端会议,什么都搞不明白,自己银行连智能设备都用不起。就天天叫嚷着数字化转型,敏捷银行,战略导向,技术复盘,只记住了一堆名词。为了在酒桌上吹牛有面子,就天天围绕数字化转型,柜员转型,大零售,数字金融这些唬人的课题“雕花”。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然后每天就是政治任务讨论,上升到政治高度,不断开展“务虚会议”“头脑风暴”,业绩全靠嘴。你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不讲究盈利,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领导们私人的喜怒哀乐同政治层面靠,谁给你脸了?

有些公司,员工天天拿着低保的收入,不考虑多赚钱,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和获得感。天天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纯粹是“shi上雕花”的形式主义。有的时间花钱听咨询专家扯淡,不如脱下长衫,到基层走走多听听真实的意见。有的人唯一听到基层的声音,是自己被撸了,下放到基层,才知道基层的不容易。钱真的难挣,不像自己在领导岗位上的时候,动动嘴,收收礼,吃点回扣,拿点提成,挣钱不要太轻松。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很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多了几个微信群

很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多了几个工作的微信群,就是纸质填单有一部分变成了机器打单。各个网点,每天上班都盯着各类工作群,每天不是接力就是刷屏,然后就是“收到”、“收到”、“收到”。偶尔有个别小领导上蹿下跳的出来,点个赞说点人话,找一波存在感。然后员工就各种马屁,什么领导有方,指挥得当。听的人不恶心,说的人恶心。但凡稍微回复慢一点,就被@,要是有个别不积极阳光的字眼,就会引发管理者不满,各种小鞋接踵而至。

一线员工忙着收到,各种转发朋友圈,中后台为了强加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挖空心思的在鸡蛋里挑骨头,一个简单的业务,发起人要形成一个系统性报告,然后开会讨论。从秦皇汉武到经史子集,从开发运行到合规风险,不看实用性,不管成本,其他无所不包,包罗万象,细致入微。一句话,转型可以,转型影响领导的收入不可以,数字化可以,数字化加大领导工作量,让领导担责不可以。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反正又不是自己干

交费的东西立刻马上必须,涉及到发钱,涉及到业务推进,就这也是问题,那也有困难,这里还要改改,那里倒是没什么问题,但还是要想想。一个报告上去,就像踢皮球,谁都不想签字担责,只讲究务虚不管务实。只要我不做,我就不会错。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但凡领导一介入,就这抱怨那批评,为什么不早说,反正千错万错就不是自己的错。官僚主义做派,自己不作为,还不允许别人作为。

具体落实任务指标的是一线,不关自己什么事。偶尔宣传一下,某某员工父母去世,妻子怀孕九个月,小孩住进ICU,仍旧坚守岗位,没见父母最后一面,不管孩子住院,还要陪客户吃饭谈业务。工匠精神,爱行如爱家。

银行那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说到底,银行也不过是一群草台班子,没什么高大上。一线员工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好,领导岗位只要是个人,懂发号施令,指标下达,压力传导,谁都能胜任。一份工作而已,并不值得你那么卖命。混的就是一个体面的混吃等死,一起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