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作者:医学顾事红蓝融合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在古代,没有现代明亮的玻璃窗户,那古人是如何解决室内采光问题的呢?这就要提到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材料——明瓦。

明瓦,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名字,其实是古代窗户等处使用的玻璃替代品。它的出现,为古人的室内带来了珍贵的光亮。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明瓦的选材可谓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蛎壳、蚌壳磨制成半透明的薄片。想象一下,江南水乡丰富的水产资源中,那些坚硬的蚌壳和蛎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变成了一块块可以透光的宝贝。还有一种说法是用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冷凝后压成薄片。这可真是奇妙的创意,将羊角这种看似普通的材料,变成了具有采光功能的明瓦。

制作明瓦可是一项精细的手艺活。以蚌壳为例,工匠们首先要挑选形状较为规整、质地良好的蚌壳。然后,将蚌壳仔细地打磨,使其成为带有四个圆角的方形薄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弧形的蚌壳打磨得平整如砧,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在镶嵌明瓦时,也有讲究。先要用薄竹片编织成网格,再将明瓦一片一片地嵌入其中,而且上面一片一定要压住下面一片,从外面看起来,要像鱼鳞一般往下覆,这样才能保证既美观又能有效防雨。

在古代,明瓦的使用相当普遍。南京有条街叫明瓦廊,就因明代时期这里集中了生产、销售明瓦的手工业者而得名。苏州的明瓦行业甚至还组织了联合会,叫“明瓦公所”,可见其产业规模之大。

对于古人来说,明瓦不仅仅是一种采光材料,它还为生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当阳光透过明瓦洒进室内,那种柔和而温暖的光线,仿佛给房间蒙上了一层轻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诗意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或许会更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现代建筑都使用玻璃来做装饰物,镶嵌于门窗之上,既美观又实用。可古代没这东西。玻璃是个舶来品,应该是在清代进来的。现成的佐证就是《红楼梦》里曾提及过它。

说到纸窗就想到东北地区一到大冬天就要糊纸的习俗。有的地方据说夏天里还要糊纱,透气又可挡蚊虫。纸窗并不只是北方才有。在玻璃出现之前,旧时江南人的窗户上也糊纸。只有少数富户会用到一种玻璃的替代品——明瓦。

明瓦不是瓦。明瓦是用蚌壳打磨成带有四个圆角的方形薄片。蚌,江南水乡所盛产。可是蚌的两片壳都是弧形的,明瓦面积虽然小如豆腐干,制作出来却平整如砧,不知为何?也许原材料根本不是淡水蚌,而是海洋贝类。

明瓦最早出现于宋代,在旧时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制作明瓦于是成为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南京就有条街叫明瓦廊,明代时期工匠按行业聚居,这条街集中了生产、销售明瓦的手工业者,故得名。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明瓦行业还组织了联合会,称“明瓦公所”。到了晚清,大量平板玻璃涌现,成为明瓦的终结者。明瓦行业自此没落。

明瓦毕竟是蚌壳做的,透明度、采光度无法与玻璃相比。可以想见,即使外面阳光明媚,在紧闭的室内也只有微微的天光透过木格花窗上的明瓦照射进来,给人斜阳黄昏的感觉。意境倒是不错的,这种明瓦,老苏州称其为“蚌壳窗”或“蛎壳窗”,至于另一个名字就是蠡壳窗,“蠡”即贝壳。 清●黄景仁 《夜起》诗:“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

除了使用蚌壳作为明瓦的主要材料之外,可能是由于 成本和工艺改进等一系列原因,到了明代,明瓦又有了另一种做法,据《南京史志》载:明瓦以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冷凝后压成薄片,谓之明瓦。意思是说:工匠们将羊角熬成胶液,稍稍凝固后压成薄片,如此便能达到较好的采光效果,甚至还可以和出色彩,做出有色的明瓦来。

所以在古代,那些身家好些的人家会使用由大量明瓦镶嵌的花窗,那木格花窗上一格镶嵌一块明瓦,不单解决了采光,几乎一扇窗便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还有人认为明瓦是用大鱼的鳞片制作的,那是上了周作人的当,因为周作人他在《乌篷船》中有这样描绘:“……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不过说实在的那些由贝壳磨制的明瓦确实和大片的鱼鳞颜色差不多,而且镶嵌的方式就是模仿鱼鳞的排列方式,难怪周作人会误以为明瓦是由鱼鳞磨制的。

明瓦的镶嵌,极为规则和严格。镶嵌时,先要用薄竹片编织成网格,再将明瓦嵌入其中,嵌时尤要讲究,要由下往上,一片一片地嵌入竹网,上面一片一定要压住下面一片,从外面看起来,要像鱼鳞一般往下覆,这样才不易漏雨。完工后再配到门窗外侧。

最好还是木格花窗,中间都是方格子,与明瓦一般大小,一个窗格嵌钉一块明瓦,整齐而又美观。故在明代,讲究的人家都安装木格花窗。明瓦装好以后,精雕细琢的艺术花窗,照样显露在外,不耽误视觉享受。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有关于“窗”的提示: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不可过大……俱钉明瓦,或以纸糊。

明清时的苏州,人烟稠密房屋连片,明瓦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最多时,苏州曾有四十多家店铺经营明瓦,所以发展到道光年间,就在阊门外成立了明瓦公所。晚清以后,外国玻璃开始进口,慢慢取代了明瓦。至民国后期,明瓦逐步淡出人们视线。

如今苏州留有明瓦的建筑,已不多见,只在一些园林古建,或某些古村落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如拙政园里那座见山楼的落地长窗上层的和合窗,就还嵌着古朴的明瓦。留园内也能见到一些,如明瑟楼、曲谿楼、远翠阁等,不过那已不是园内原来的明瓦窗,而是苏州留园管理处专门到一些古村落去收集来的。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而明瓦的另一作用就是制作羊角灯,羊角灯是个什么样的玩艺儿?当时没有玻璃,宫廷里也用羊角灯,而羊角灯就是将明瓦联缀成灯,由于这种羊角灯透光明亮,不易燃烧,比纸糊的纱罩的灯笼要强得多,自然在严防火患的宫廷之中,这种羊角灯就成了使用的首选,自从有了玻璃,羊角灯的优势不再,而且工艺复杂,成本高,使用便逐渐减少,最终羊角灯就失传了。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玉看望黛玉后回家,宝玉拿的就是羊角灯笼,黛玉听说后,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儿来,递与宝玉。第七十五回里中秋赏月时,“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

著名作家刘心武认为,羊角灯是这样制成的:取上好羊角将其先截为圆柱状,然后与萝卜丝一起放在水里煮,煮到变软后取出,把纺锤形的楦子塞进去,将其撑大,到撑不动后,再放到锅里煮,然后再取出,换大一号的楦子撑,如是反复几次,最后撑出大而鼓、薄而亮的灯罩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明瓦。玻璃具有更好的透明度和采光度,让室内变得更加明亮。明瓦行业也因此逐渐没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虽然明瓦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但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为古人的巧思所折服。

  • 心理方面:明瓦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它能够透过自然光线,为室内创造出柔和而温暖的环境,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此外,明瓦还可以提供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视觉联系,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 健康方面:充足的自然光线对健康有益,它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等。使用明瓦可以增加室内的自然光照,可能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室内的通风情况、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等。
古代的“神奇采光板”——明瓦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高科技和现代化材料的时代,但偶尔回望古代的这些传统技艺,仍能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和启发。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从明瓦的历史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加环保、独特的采光材料,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明瓦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回味。下次当您走进古老的建筑,不妨想象一下曾经那透过明瓦的柔和光线,感受古人与光的奇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