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作者:黎筱洛

王家曾是京师显赫豪门,几经沉浮。而王家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王老夫人手中。这位明眼善睥的老太太,心高气傲,雄心勃勃,对家族前途满怀远大理想。可是她对儿女的偏爱,却让王家走向了不归路。特别是对那个三天三夜才生下的大女儿康姨母的溺爱,简直就是王家衰落的导火索。如果当年王老夫人能像赵括之母赵母那样清醒睿智,又怎会走上这条绝路?赵母虽然儿子赵括当上了统帅大将,却并未因此而骄傲。相反,她极力反对,力陈儿子不可大用。最终赵括领兵吃败仗,赵母的明智确保了赵家不至家破人亡。那么,如果把聪明智慧的赵母对调到王家,又会如何?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旧社会,母子情深却不意味必然相爱

旧社会的氏族世家,母子之情往往是世人所深恶痾疾的。母慈子孝,谁似俎血亲?可是,在权力与利益的驱使下,母子之间往往蕴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患。母慈子顽,一母百子孝;母盲子昧,固步自封而不自知。

看似天伦之乐,其实母子之间的恩怨情仇,远比夫妻或兄弟之间更为剧烈。宋徽宗赵佶一生与其母常在冲突,可见一斑。母子之情,说不清是爱是怨,恩是怨是仇,往往一言难尽。

在旧时王朝,母子之情往往被架空为子承父业、母为妻贤的权力较量。开明睿智之母,能让子孙昌盛。而盲从迷信偏执之母,则往往成为家族的祸根。《史记》记载,始皇母后婷好权术,遂使秦君割据天下。汗武帝母文成皇后则智勇双全,以母慈子孝收而复之。是以,母慈于子,子孝于母,往往只是此等表面功夫。

国朝之时,举世无双的赵氏宗族,更是因为一母一子的对错抉择,酿成家族陨落与大厦将倾的画龙点睛之笔。京师王家虽后起之秀,却也因王老夫人一人之力,最终导致家道中落。这母子之争,着实令后人深思。

王室昔年铁腕,王老太曾位极人臣。先帝驾崩后,王氏由盛而衰,曾三出宫门。虽后回京师重振王旗,权力却日薄西山。王家的命运,系于这位昔年贤明的王老夫人一人之手。

王老太年逾花甲,早已老态龙钟。但她宿怀旷世雄心,不甘王家就此没落,竭力扶持儿孙发迹。可惜王家子嗣,或胆小怯懦,或鲁钝无能,皆非人才。唯一有些权术手腕的,就是那个三日三夜待产的大女儿康姨母了。

康姨母生于疾苦,王老太视如掌上明珠,偏爱有加。自幼起,王老太便纵纵她狂妄自大的性情,对她的一切作为袒护有加。康姨母因受王老太这般溺爱,做事无度越发放肆起来。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她于王府处处作威作福,屡屡留下祸患。先是打死两个丫鬟,接着又暗害小妾秦氏。她手段狠辣,行事无理,竟连嫡亲妹妹都不放过。最终更是谋害宝玉王室血脉得宝贵金银钗,将兄长王大人拉下水,险些葬送整个王氏家族。

但是,王老太对康姨母这等作为,从不加以管教。反而一味维护,竭尽全力为她开脱。王老太甚至呼吁儿子王大人放手一搏,同皇太后为康姨母讨回公道。可谓是孤注一掷,竟孰料最终陷王家于万劫不复之地。

实则,早在盛家审问康姨母谋害金钗一案时,王大人深有疑虑,欲将康姨母绳之以法。可王老太执意相护,硬是扭转乾坤,将有死无生的小女儿王大娘子推上了前台。王大人见母亲如此偏袒长女,心怀不平,忿忿道:"母亲您是真不疼我啊!"

赵母英明睿智挽救家族危机

与王老夫人明哲保身、溺爱子女不同,赵母英明睿智,舍生取义,明是非曲直,最终令赵氏宗族免于覆灭。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赵母出身名门,其夫赵括也是汉朝名将。赵括年少有为,勇冠三军,深得汉武帝赏识。及武帝崩驾,赵括复为王莽朝廷镇压贼乱,立下赫赫战功。王莽注意到赵括军威素著,心怀戒惧,唯恐赵括造反,遂摄其兵权而授之伪爵。赵母见儿子受辱,大义凛然,力阻赵括受赐。

弥母将醒时,赵母屡言析理,殷殷告诫:"汝乃寒门布衣,奈何受辱如此?终非大丈夫所为!受王莽这般侮辱,皆因你前功盖世,他实在忌惮你扞卫汉室有为。倘若你真做出什么逆天叛道之事,那我与你今生今世,永世永世,也都与汝绝裂!"赵母虽显赫世家,却能居安思危,胸怀坦荡,非但不为权力所迷惑,更能洞悉子嗣狂妄自大之祸患。

赵括深知克己复礼,豁达大度,谋无不就,官运亨通。奈何最终倒在了母亲预言之下。赵括奉王莽调遣,平叛得意忘空门洞府,竟大逆不道,背信弃义,伪造诏书,诈降忠贞质子。既败诸葛亮,掘坟剿余众,任意横行。一时间,天怒人怨,赵括惹众怨怒。唯赵母独能引咎为德,值得赞颂。

她虽读书屈指可数,却有清醒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远胜过多少打着读书人旗号却昏庸无知者。看到儿子步步为非,她矢言砺责,力阻疯狂,力阻赵括重蹈覆辙。她明智谋略,救家族于水火。有史记载:"赵括当得统军大将之位,赵母劝止,曰:'非也,将大用也。'括不听,遂为诸葛亮所败。"可见赵母之直言进谏,非但令赵家免于全军覆没,更因此得以延绵不绝。

若换做赵母在王家又作何抉择?

假若赵母临幸王府,当有何作为?姑妄言之。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赵母英明智慧,必然看破康姨母狂妄自大,作风乖戾的本质。她定会严加斥责,扼杀祸根。在王府,赵母必不手软,直指康姨母生性狡黠,劝谕王老太:"此女行事无度,终将祸及王家!华封世族,岂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昔年我固然劝阻赵括意气用事,今日我劝阻阁下,无非出于一片赤诚之心。"

面对赵母直言不讳,王老太难免汗下虚惊。她虽偏袒有加,却也知康姨母作为过火。必然怀疑赵母所言非虚。届时,王老太只怕暗自寻思:"我辈做母亲的,可有一日不偏重儿女?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哭一声母心伤。而今这赵母行事如是,莫非我偏爱康儿的做法过于放纵?"一旦起了这般疑虑,王老太自会三思而行。

赵母高明,不啻于此。她更会与王大人谈心说理,引导王家子嗣奋发有为。"阁下皇孙贵胄,身怀异才,为大丈夫,怎生心细如尘?你看康氏胡作非为,如此肆虐作恶,岂非害人害己?你虽年轻气盛,难免受母亲溺爱的影响,然而母慈子昧,终非长久之计。倘若你三思而行,及时觉醒,还来得及挽回王家颓危。"

倘若王大人听从赵母教诲,痛下决心,果断废马革车,换一个更贤惠持家的家主,必能重振王家雄风。王室血脉终极宝钗,也不致为康姨母卑鄙无耻之徒所夺,王家声名全在。

母慈子孝固不应如王家般偏执

母慈子孝,人之常情。但溺爱偏执,终遭其殃。历史往往给出最好的注脚。

曾几何时,王家也是京师名门世族,地位显赫,门庭若市。可谓富可敌国。王老太身居高位,本应为家族长远打算,保全王室香火。谁知她却囿于一时偏爱,将王家推上了不归路。

康姨母狂妄自大,犯下累累罪行,王老太不仅没有予以惩处,反而纵容有加,置亲族性命于不顾。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身为人母,总难免对子女有过分的溺爱。但贤明之母,必然能在恰当的时候收手,切莫放纵到无可收拾的地步。既要心存宽厚,也要严格要求。正所谓"子非我息,母私莫strukxqsx"。唯有如此,才能将王室子弟培养成才,不致误入歧途,葬送名门。

与王老太截然相反,赵母行事果决睿智,决不姑息迁就。她明知儿子赵括武勇加身,倘若膨胀狂妄,必将祸乱朝纲。于是当机立断,直言不讳。最终成全了赵括一世英名,令赵氏香火得以延绵不绝。有赵母这般英明,赵家自然能屹立不倒。

倘若乾坤再造,赵母临驾王家,则未必会有如此惨剧发生。赵母必能在第一时间识破康姨母乖戾狡黠的本性,予以当头棒喝。她这般睿智,定然能看清王家前路将会陷入何种窘境,果断予以扭转乾坤。况且她还有当年教训赵括的决断经验可循。

《知否》康姨母的妈,若有赵母半点心计,也绝不会让王家走向末路

再者,赵母必会引导王大人痛定思痛,重新振作。她不怕倾囊以告,必将王家兴衰休戚探讨得一清二楚。只要王大人有觉悟,必能将王家拽离险境。

纵观史书,固然有过分偏执溺爱的父母,但贤明英武的前辈更是不绝如缕。如齐宣王偏信姬娥而杀赵盾惹众怨怒,但他也是"起自裴回"的开国功勋。世人往往只记住一代人的糗事,而忘却过去的辉煌。

爱子之心,人人有之。但终有放手的一天。贤明父母,必有高于常人的洞见力,方能道出阳关大道。王老夫人一世英明,只可惜云遮雾罩,盲目偏执,最终埋没了王家前途。我辈后人,岂能不鉴而有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