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荆芥(发散风寒药)

作者:言身医社
荆芥(发散风寒药)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荆芥列于中品,谓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较准确地记载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从唐代开始,本草对其功用的补充逐渐丰富。《药性论》提出本品“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主通利血脉,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食性本草》增入疗“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日华子本草》言“治头风并出汗”。

荆芥(发散风寒药)
荆芥多生于宅旁或灌丛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米,植株比较高大,可以长到一公尺多高,也是很芳香的。欧洲各地民间用于防治胃病、贫血以及其他多种的疾病。今天聊聊中药荆芥。
荆芥(发散风寒药)
中药荆芥原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释“以香气似苏,故以名之”。三国·《吴普本草》曰:“假苏一名荆芥”,始称其为荆芥。《名医别录》称:“假苏,一名姜芥”。《本草纲目》释名谓:“(假苏)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可见荆芥药名与其辛香气味有关。现以荆芥作为本品正名,此外别名有假苏、鼠实、姜芥、四棱杆蒿,香荆芥,线芥等。

中医

中药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多为栽培。夏、秋两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本品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茎细、色紫、穗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荆芥(发散风寒药)

中药荆芥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

注意:本品辛散之力较强,表虚有汗者忌用;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者忌用。

荆芥(发散风寒药)

《本草乘雅半偈》

气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

【核曰】假苏,即荆芥。窃似卢苏,原属野生,今为俗用,遂多种莳。二月布子生苗,方茎细叶,似落篱而细。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水苏,内有细子似葶苈,色黄赤,连穗收用。

【参曰】假者苏之,故名假苏。如假寒热为鼠瘘、为瘰疬,假气为结、为聚,假血为瘀,假湿为疸,假伪非真者,苏苏震行,缓散自释矣。别名疆、荆芥。疆画界分,荆方芥辛也。言能画疆界,殊方域,悉新以辛也。

荆芥(发散风寒药)

《本草经解要》

气温,味辛,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积聚气,下瘀血,除湿疽。

荆芥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少阳胆经,行半表半里,邪客之则往来寒热,荆芥辛温,和解少阳,所以主之。鼠瘘瘰疬生疮,皆少阳火郁之症,荆芥辛以达风木之气,温以发相火之郁,郁火散而风宁,诸症平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气聚而积聚成矣,荆芥入肝,温能行气,所以主之。肝藏血,血随气行,肝气滞则血亦滞而瘀焉,温可行气,辛可破血,故下瘀血也。肺者通调水道之官也,水道不通则湿热成疽 ,荆芥辛能润肺,肺治则水道通,所以除湿疽也。

制方:

荆芥同童便,治产后衄血。

同槐花,治大便下血。

同生地,治疥疮。

荆芥穗,末,酒服二钱,治中风口噤,兼治产后风噤迷闷。

荆芥(发散风寒药)

现代药理

中药荆芥主要含挥发油:胡薄荷酮等;单萜类成分:荆芥苷,荆芥醇,荆芥二醇等。还含黄酮类等。

中药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荆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生品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能使出血时间缩短。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

荆芥(发散风寒药)

荆芥炭

本品为荆芥的炮制加工品。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性味辛、涩,微温;归肺、肝经。功能收敛止血。适用于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时间:2024
荆芥(发散风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