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作者:伊蝶社

“关心自己”在福柯晚年的著作里往往连用,形成了一个颇具魅力的词组。福柯“关心自己”的实质其实不是现代社会中的“心灵慰藉”或者“对自己好一点”。相反,他是在现代社会规范危机下,借助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思考另一种积极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引用过这一段拉丁文寓言,大意是有个女神叫“操劳”(cura),有一天,她经过一条河,一时兴起,抓起一片土,便造了个东西,并恳请天神朱比特赐予它灵魂。此物完成后,操劳女神便想赐名于它,天神和大地之神都想争夺这个“冠名权”,于是三位神明都请农神萨图恩(saturn)仲裁。农神认为,此物应有三属,灵魂属于天神,肉体由土做成,属于大地,若要让它的灵肉和谐,就必须属于操劳女神,并将它命名为“人”。这个故事引出了海德格尔对作为尘世存在者的“人”之本质的思考:若要为人,一辈子必须操劳。但是,“操劳”这个词的拉丁语对应词“cura”又还有几层意义:第一层意思是“关心”,第二层意思是“治疗”,换成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就是“治愈”。

作为海德格尔并不那么教条的读者,福柯对“操劳”一词的讨论自然秉承前者的思路,但又有所不同。海德格尔的“操劳”总有着基督教的阴郁色彩。《圣经》记载,人肉身由土地做成,由上帝注入灵魂,堕落伊甸园后,操劳一生,胫毛脱落而死。这一段表述虽未用“操劳”一词,所用的“劳作”(labor)一词也突出了人生之困顿和艰难。作为“此在”的人的操劳不仅毁损肉身,而且让人心中煎熬,直到“终有一死”,方能解脱。但是,福柯却更在意“操劳”中所谓“关心”的含义。他也梳理了“操劳”一词的词源流变,但这个梳理,和他另一个概念“自己”有着密切的连接。“关心自己”在福柯晚年的著作里往往连用,形成了一个颇具魅力的词组。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视觉中国 供图)

法语里的“自己”是反身代词soi,福柯另用法语“关心”(souci)对译拉丁语“cura”,并将这个概念的源头拓展到古希腊世界。他说,古希腊人的对“关心自己”这个表达也有一个说法,叫作epimelei heautou,这个表达的意趣不亚于海德格尔引用的那个拉丁故事,而情调则完全不同。epi-这个前缀多指:在其后,追随某物。“melei”的原型是动词“melos”,其本意是“有节奏地歌唱”,英语中的“旋律”(melody)一词便来源于这个动词。而后面的“heautou”,是古希腊语“这个自己”的意思。因此,这个表达的字面意思即“让自己跟着别人的节奏歌唱”。

由此看来,“关心自己”最初是让“自己”服从于别人的指导和规范的含义。但是,这种指导和规范并不一定带来“自己”身体的损耗和精神的煎熬,而是让人沉浸在某种类似歌声和音律的节奏之中,实现身心的调和。后来,“melei”一词又衍生出类似于英语“沉思”(meditation)的含义,但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沉思”不等于反复思考的意思,而是一种对思想的应用,简单地说,“沉思”指的是一种实践方式,即将思想不断地施加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中,以检验自己究竟有没有完善地践行思想。这种“沉思”活动和“有节奏的歌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歌唱的完整依赖主调旋律和节奏的重复,而思想的践行和操练也依赖不断的重复。

为什么要这样将思想行动不断地加诸自身呢?这样的重复践行和操练会不会加重人生的枯燥,甚至成为现代人所谓的“传销”和“洗脑”呢?福柯真不这么认为。首先,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关心自己”并不意味着身体在尘世或社会中的沉沦,而是被用来调和灵魂中崇高和卓越的思想和身体中不受控制部分的关系的手段。它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身体和灵魂的和谐。因此,对身体的有效关心,最终达到的是“疗愈”。这也是“操劳”所对应的拉丁语词“cura”重要的含义。其次,“关心自己”能够揭示“自己”背后的真理,从而让人过上一种“哲学生活”。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我是女王》剧照

福柯认为,在古代西方社会,包含了三种哲学方法:第一种是教学技术,哲学家通过他人的教授获得真理;第二种就是“关心自己”,哲学家通过将真理加诸自身,把握真理的方式;第三种就是修行,哲学家通过不断改造自身的生活方式,来获得自身所蕴含的真理。而在这三种方式中,“关心自己”成为沟通第一种和第三种手段的一个中介和枢纽。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关心自己”的第三个维度:“关心自己”靠每个人自己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总是要诉诸两个维度:第一是真理和自己的关系,第二个就是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这就导致晚年的福柯逐步地将“关心自己”这个概念的地位提得越来越高,甚至大有取代教学和修行这两个维度的趋势。福柯发现,“关心自己”可以生产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真理,后者是一种依靠某种理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真理。他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来讨论这一问题。学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思想可以用一句箴言概括:“认识你自己。”“认识”这个词意味着,可以通过教学的方法,像把握事物本质那样把握人自己。但是,福柯却认为,“认识自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中“关心自己”的一个维度,它窄化了“关心自己”这种哲学方法,从而让古代社会的哲学文化在走上顶峰的时候陷入了危机。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地区的神庙箴言,这个神庙同时预言苏格拉底是当时古希腊世界最聪明的人,后者不相信,便找了当时公认的三种聪明人加以验证:政治家、诗人和匠人。通过验证,他发现,这些人对自己所掌握的真理,乃至自己和这些真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真的十分清楚。当然,苏格拉底也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多少确定的真理,但他至少知道前面三类“聪明人”既不知道真理,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确定的真理。于是,他靠这种自己的“无知”,获得了某种“智慧”,印证了神庙的预言。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地区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视觉中国 供图)

对于这种理解,福柯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苏格拉底并不那么想认识真理,也不是关心真理的确定性,而是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号称追求真理的人,其实是不关心自己的。正因为他们不关心自己,就想当然地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看作确定的真理。这就既限制了自己对真理的探求,也限制了他们把握真理的能力。但是,苏格拉底却通过对话不断迫使他们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掌握了准确的真理。这就调动了被追问者的灵魂,进而让灵魂不断审视自己的肉身和行动,从而让对话者开始“关心自己”了。其次,通过对话和追问,苏格拉底也接受了他人的追问,得到了很多知识,他的灵魂也在追问这些知识的确定性,并通过身体践行来验证它们,这同样调动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关心。由此,苏格拉底开启了“关心自己”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首要特点是,“关心自己”总是对每个人和所有人关心。

当然,福柯也说,在此之前,古希腊社会已经出现了号召个人或者集体“关心自己”的人。但是,这种号召总是和特定的政治危机相关,比如古代雅典的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总是在雅典人对政治前途不明确的状态下,号召雅典人“关心自己”。但是,这种对“自己”的关心,总是专注于“自己”在特定时刻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对自己“灵魂”和“身体”关系的持久关注,不仅如此,这种“关心”更多的时候面对城邦中的所有公民,而不是特定的人。

苏格拉底却不是这样,他强调让每一个雅典人“关心自己”,而非整个雅典人群体。不仅如此,这个关心和具体的政治处境和特定的政治利益没有关系,而只和每个人心灵和身体行动中所体现的真理相关。其次,仅仅依靠自己是没法“关心自己”的。苏格拉底强调,需要通过与另一个人的交流和讨论,迫使你发现什么是你的“自己”,从而转向一种探求和实践真理的行动,让身体和灵魂成为真理的表征和容器。但是,那个迫使别人关心自己的人,同样也在探讨和言说的过程中,说出真理,最终也走向了践行真理的道路。这种彼此生产真理的活动在语言交流中无休无止,直到某个探索者的心灵和身体都在真理中达到调和与稳定。而对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的苏格拉底而言,这种探索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亚里士多德教导亚历山大大帝(视觉中国 供图)

福柯详细分析了苏格拉底死前的一个重要行动,就是要求追随者给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êpios)献上一只公鸡作为祭品。他指出,这个举动包含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理解。苏格拉底在号召雅典人关心自己之后,迎来了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个判决在别人看来是悲剧,在苏格拉底看来是一种“治愈”:雅典人只有在疾病痊愈时,才会把公鸡作为祭品,献给医神。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指出,他曾经向雅典民主派和贵族僭主派“宣言直谏”(parrhesia),号召他们关心自己的行为和灵魂。但是,这些做法都失败了,苏格拉底数次被迫害,几近死亡的边缘,而雅典人的政治危机也没得到改变。

福柯由此指出,苏格拉底这种迫使他人关心自己的行动,并不像之前梭伦那样,是为了解决雅典的政治危机,而是为了激发雅典人(包括苏格拉底自己)对自己心灵中真理的发掘和践行,最终达到疗愈自己的目的。只有苏格拉底践行了这个目标,并发现了疗愈的方法:死亡。人一旦死亡了之后,精神和肉体的界限就消弭了,这其实是两者的最终和谐,个人也就达成了“关心自己”的目标。这一死亡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看法:死亡是对人一生操劳的解脱,但还有海德格尔所不具备的意义:慎重面对死亡,将它变得有仪式感,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治疗、修复和完善。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剧照

这就激发了福柯对“关心自己”最重要的一个面向的讨论。所谓的“自己心灵中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在福柯看来,这就是社会关联的一种规范,福柯将之称为“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真理和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真理并不一样。首先,这种真理总是体现为人们为了探索真理和身心的完善所建立起的一种彼此制约、彼此改造的关系,最终生成了共同体交往中遵守的规范。

其次,福柯特别强调,这种显现真理的规范不是对每个人都一样的规则或者法律,而是依靠每个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关系所建立的一种灵活的人际交往原则。不仅如此,这种规范不仅制约被规范者,而且通过被规范者的反馈和行动,反过来制约规范的制定者,迫使他调整规范。

最后,这种人际交往的规范不是永远存在的,如果规范制约的一方无法做到规范的要求:例如,他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再能承受规范所试图表达的真理,他可以选择各种程度的退出:不再联系另一方,退让,甚至接受未能履行规定的惩罚,极端情况下,这种惩罚甚至是被另一方杀死(福柯发现,在古希腊悲剧故事中就记载了这种情况)。另外,规范制约的一方,如果觉得通过关心自己,临时达到了一种身心的平衡状态,或者发现了自己心目中的真理,他也可以在另一方同意的情况下,退出这种人际交往,直到他重新发现自己再次出现迷惘,找不到真理的危机的时候。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虽然有精神病但是没关系》剧照

因此,福柯“关心自己”的实质其实不是现代社会中的“心灵慰藉”或者“对自己好一点”。相反,他是在现代社会规范危机下,借助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思考另一种积极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全球现代社会的规范形成于17~18世纪的西欧,它包含如下特点:首先,它是单中心的,总是来自现代政治组织和生产组织的中心——国家政府或公司管理层,然后拓展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次,它总体上对每个人而言是一样的,强调每个人具有平等的权利,也就必须接受平等乃至同质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不仅如此,它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借口,迫使人接受这种同质性的规范。最后,这种规范并不关心人的“灵魂”或者“精神”,或者说,它总是从身体出发,来关心人的“灵魂”或“精神”。

而福柯认为,一旦以“关心自己”为中心,这种整齐划一却伤害人身心健康的社会规范就会消解,而从不同个体的需求出发,追求真理和个体自我完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就会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关切身体的安全和快乐,而是试图探索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关系,塑造各种丰富而异质的生活方式。人们敢于向他人袒露自己的秘密和困惑,敢于向权力袒露真实想法;出于对真理的敬畏和积极生活的渴求,当权者也敬畏真理,敬畏每一个个体的表达和诉求。福柯认为,这是一种为真理敢于冒险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以生活中的“小确幸”而牺牲自己的生活追求,也不再像海德格尔那样,被生活的操劳本质所束缚,逆来顺受。“关心自己”将个体的经历遭际转化为绽放生命的动能,唤起他们对他人、社会和真理的关切,即便死亡带走此生,也造就了生命在自我转化中的治愈。

为什么“关心自己”不能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俗女养成记》剧照

这让我想到这个故事,在人生的终点近时,已患上艾滋病的福柯与一位青年学生聊天,后者提到了自己对政治、生活和欲望的诸多困惑,福柯耐心解答,并劝诫他说:不要怕活着,亦不要怕死去。是的,“关心自己”是当代人的“毒药”,也是“解药”,唯独不是“鸡汤”,只有活出别样的人生,才能静待和谐坦然的一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