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作者:淡定糯米1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让当时的大明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开国皇帝的第三代传人,朱棣统治时间长达22年之久,对于明朝的中央集权以及对外扩张贡献卓著。如此重量级人物的离世,势必会对朝廷的运转造成巨大冲击。而且,朱棣生前未曾留下明确遗嘱,指明如何妥善安排其丧葬事宜。面对这一严峻考验,新任皇帝朱高炽该如何权衡利弊,兼顾传统礼制和现实需求?他能否借此机会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为明朝开启新的发展篇章?这一切的疑团,都将在接下来的丧葬大典中一一揭晓。

一、扈从文武大臣的秘密部署

七月十八日,永乐皇帝朱棣在榆木川一路突然驾崩,这一噩耗无疑给当时的大明朝廷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国家元首的猝然离世,朝廷上下如何应对才能避免朝局陷入动荡,确实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身边的扈从文武大臣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首先决定采取秘密方式处理,暂时不对外公布朱棣驾崩的消息。同时,大军照常缓缓向京师行进,掩人耳目。与此同时,扈从们派遣了两名亲信要员——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和御马监少监海寿,奔赴北京覆奏皇太子朱高炽。

八月初二日,杨荣和海寿终于赶到京师,将朱棣驾崩的噩耗禀报给了皇太子。朱高炽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哭恸几绝"。作为明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炽一直在暗中布局,为将来的继位做足了准备。但皇祖父的突然离世无疑给他的计划增添了许多变数。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为了避免朝野震动,扈从大臣们迅速开始商议对策。他们一方面决定秘不发丧,避免朝中混乱;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此事关系重大,迟早要正式通报新皇帝。于是他们派遣两员谨慎大臣先向朱高炽汇报,等待皇帝的指示。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注定将给朝野上下带来深重的影响,但只有审慎权衡,妥善应对,才能真正实现平稳过渡。朱高炽此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他如何运作,将直接决定明朝的前途命运。

二、朝廷筹办丧葬的具体安排

朱棣驾崩的消息被秘密通报后,朱高炽作为新任皇帝,首要任务便是为先帝操办一场隆重的丧葬大典。朝廷各部门随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首先是确定朱棣的谥号和庙号。九月初一日,礼部正式向朱高炽汇报研究结果。他们认为,朱棣"虽尧舜禹汤文武之盛不是道也",徐皇后"虽姜仕之盛无以过也",功德盖世,必须要给予最美好的谥号。最终,朱棣被追谥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徐皇后被追谥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9月初十日,朱高炽在亲王、皇孙等陪同下,于先帝神位前恭上尊谥册宝,正式追封先帝的谥号和庙号。这是朝廷向逝世皇帝最高规格的祭奠。

其次是颁布丧葬礼仪制度。礼部在朱棣驾崩后的第二天,便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丧葬制度方案。宗室王公、公主的丧服等级,官员、百姓的丧期时限,音乐祭祀活动的停止日期,以及男女婚嫁的禁期等,都一一作出明确规定。朱高炽对此十分满意,当即下旨执行,并赐予各官员麻布一匹以便制作孝服。

在安排丧葬之余,朱高炽也在暗中为自己的储位问题进行布局。八月十五日,他正式登基称帝,接着又立下皇太子朱瞻基作为储君人选。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朱高炽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最高统治地位。

就这样,朱棣驾崩后的初期阶段,朝廷在新皇帝的领导下已初步走上正轨。丧葬礼制虽是遵从了旧例,但朱高炽的一些人事安排也透露出他对朝政的主导权意图。这场丧葬大典,注定不仅是对逝世皇帝的最后祭奠,更是朱高炽树立自身权威,为新朝启航奠定基础的一次重要时机。

三、民间怨言与朝野分歧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在皇家丧葬的庄重气氛之外,京城里却也暗流涌动,民间怨言有增无已。纵观朱棣22年统治,虽然在对外扩张和中央集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让百姓身陷重赋勒民的窘境。

上至朝中权贵,下至普通百姓,皆对朱棣实行的重税征收和苛捐杂税颇有微词。尤其是在朱棣多次远征蒙古的时期,为了筹集军饷开销,朝廷对人民施加了更多的赋役负担。当时就有不少民谣流传,诉说人民因赋税沉重而遭受的种种苦难。

另一方面,皇亲国戚之间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分歧。作为先帝最宠爱的嫡长子,朱高燧原本是储位的有力人选。但朱高炽一上台,便将其废黜为赵王,同时立下朱瞻基为皇太子。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朱高燧等人的强烈不满。

朱允炆失去皇位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朱高燧几度考虑发动兵变以夺回权力。而朱棣曾经最为倚重的功臣们,如汪森、胡刚等人,也借机纷纷拥兵扩张勋阀势力。

在朝中,更有一些朱棣生前的宦官心腹通过操纵丧葬大典来谋取私利。他们故意指使遗体龙驾绕行各地,谓之"恩典加诸州县",实则是为了攫取沿途百姓的馈赠贿赂。也有人趁机极力封疆拓地,攫取世袭爵位。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这种种怨声载道和权力倾轧,无疑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极大动荡。新登基的朱高炽不得不在丧葬筹办的同时,耗费大量心力来化解内忧外患,维系朝局稳定。而这种矛盾冲突,也为明朝后期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四、丧葬仪式隆重启幕

历经数月的准备,朱棣的丧葬仪式终于正式拉开序幕。按照明朝旧制,皇帝丧葬仪式分为发引和出葬两大环节。

九月二十日,朝廷在京师率先举行了发引仪式。当日一早,朱高炽携文武百官整装待发,恭候龙驾自永巷驾临。中秋佳节之际,北京上空挂满了哀凤祲麾,宫门楼阙张挂白旗,礼乐停止,京城一片萧瑟景象。随着钟鸣鼓动,朱棣遗体之龙驾徐徐而至。朱高炽等人趋伥朝拜,随即陪伴龙驾前往穆陵。

次日,文武百官又在穆陵太庙前设置宝牌、龙驾和亲祭两王,隆重举行了发引大祭。朱高炽亲自主持祭礼,系丧带,望拜焚香,向先帝之灵致最高敬意。祭毕之后,龙驾一路南向白云观行祔。沿途京师百姓,无不以白衣、白巾拜送龙驾,以此送别先帝最后一程。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诰命放行后,龙驾转由四品以上文武官陪护前往长陵下葬。王公、亲王们也陆续加入了陪伴行列。十月初二日,龙驾抵达长陵,经三日临时兴建营盘后,十月初六日正式出枢开殡。先由朱高炽等王公亲王主祭,诸臣佩带朝服恭候龙驾出城。二十余公里的路途,沿线树立哭道,沙场、风火、望祭等诸祭典一一举行。随后方由文武百官护送龙驾前往王陵下葬。

这一番仪式隆重而规矩,自京师发引至于安陆,绵延数月,可谓是对朱棣逝世后最高规格的祭祀。整个过程中,礼仪制度虽遵从明初太祖遗制,但规模之盛大,恐怕也超乎了太祖朱元璋当年的遗愿。朱高炽通过这场隆重的丧葬大典,不仅对先帝表达了最高敬意,也借此机会彰显了皇室的统治权威,为自己即位后的统治奠定了牢固基础。

五、地方扰乱与朝廷应对

朱棣驾崩后的丧葬大典虽在朝廷的精心安排下隆重举行,但在这一时期,明朝疆域中也渐渐爆发了一些地方军阀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动乱局面。

首当其冲的便是汪森、胡刚等大军阀的作乱。汪森本是朱棣驻守云南的重臣,胡刚则是旧部,两人均因功高震主而蓄意造反。在朱棣丧葬期间,他们挟私兵数万攻陷四川重镇。行为凶残,民不聊生。朝廷严词谴责,派遣大军征伐,经三年始将乱阵平定。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另一股盘踞于湖广地区的王朝阁等人,也在此期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因是当地百姓因重赋入亏,苦不堪言,遂以王朝阁、陈日昇为首揭竿而起。朝廷连遣三路大军出征,死伤数万,终于将这股劫掠朝野的"白莲军"扑灭。

甚至就连陕西一带,也爆发了规模不小的农民暴动。张献忠镇压农民后,竟然继而号令私兵数万,大肆掳掠疆野,朝廷不得不命李pubemju5率兵征讨。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朱高炽不得不亲自坐镇军机处,督战指挥。为了集中兵力,平定各地动乱,他暂时压下了别的政务,并决定暂缓太庙的升献和主陵落成典礼。这无疑耽搁了先帝丧葬的最后一程。

直到十八年后的万历初年,朱高炽方才正式在长陵举行了先帝太庙的大祭。这场耗时甚久的丧葬仪式,不仅见证了新皇帝上位初期的种种动荡局面,也反映出明朝在当时国力疲惫、中央集权渐失的现实问题。整个过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了朱棣一朝的终局写照。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