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在位期间做了许多贡献,为什么“康乾盛世”对雍正只字不提?

作者:淡定糯米1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大刀阔斧推行多项改革,对当时清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从农业税赋、官员管理到边疆军事,雍正几乎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雍正帝对国家管理制度的改造确实可圈可点。然而,为何后世赞颂"康乾盛世"时,基本忽视了雍正朝这一重要时期?难道雍正帝的政绩确实相比后两位帝王差了太多?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内涵呢?

一. 从治理体系的源头看雍正改革

雍正帝即位之初,就着手推动全国范围的户口普查和地籍测量工作。这项工程由前朝康熙帝开始酝酿,历经数十载终在雍正朝基本完工。通过数年艰辛,官员们对全国每一户人家都进行了详细登记,逐一测绘出每一亩地的位置和实际面积。这一繁重任务的完成,奠定了税赋制度改革的基础。

旧有的税收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以往由各级官吏估摸应纳税银两,这给贪污腐败留下很大空间。部分地区更是沿袭"总纳"旧例,不分田亩或人丁收取全款,造成贫富悬殊加剧。有鉴于此,雍正帝下令全面推行"摊丁入亩"新政,规定由官府公布实测后的丁数、亩数,按人口和土地面积比例征税,杜绝过去不合理高征。

摊丁入亩虽为利民良策,但贯彻起来也是一波三折。有不少官员唯恐减少自身收入利益而百般阻挠,亟需雍正帝严厉斥责。另一方面,统一课税制度也引发了地区间财政收入失衡问题,雍正帝不得不针对不同人口、土地状况作出灵活调整。总的来说,这一改革为提高政府税收透明度、遏制贪污挥霍贡献良机。

而在完善管理体制上,雍正帝也有一番作为。长期以来,朝廷虽有从京城派员巡视各省督察的惯例,但由于授权过于集中,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于是雍正帝在全国各省设立不同级别的"盐酒司"和"粮饷司",负责具体管理工作。这些新设立的机构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打通了上下级别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好地实现了中央政令在各地的有效贯彻。当时社会氛围一度风云变幻,地方官员纷纷受到严格监管。

二. 雍正时期社会民生政策的影响

雍正帝在税收制度改革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当时中国正值康熙晚年战乱余波尚未平息,加之天灾人祸频繁,普通老百姓生活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雍正帝连续五年在全国范围内减免赋税。根据当年官修实录记载,前五年雍正帝共减免钱粮银两达3253万两之多。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笔巨款,等同于当时中央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然而,减免赋税固然重要,但仅此还远远不够。雍正帝深知,要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就必须重视教育发展。是以他广纳贤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当时全国知识分子中能力出众者,几乎无一例外都被征召为官。雍正帝更是屡次昭谕,鼓励各地注重培育人才,让贫苦儿童也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

雍正朝的教育事业可谓是空前绵密。各省陆续出台了具体措施,设立义学培养栋梁之材。同时朝廷也大力兴办官办书院,为基层选拔人才提供更广阔渠道。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独步当世的文学造诣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化风尚,从中也可窥见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除教育之外,雍正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当时清朝疆域广阔,朝廷为削弱藩王实力而推行的"分封制"政策导致了皇族权力日渐膨胀。为了遏制这一危险趋势,雍正帝亲自主持大计,裁汰了诸多藩王的旧部,并将他们的权力予以压缩,防止出现阻碍中央统治的局面。可以说,雍正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雍正朝也着力整顿吏治。通过大规模查处贪污腐败案件,雍正朝为历朝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官员高低贵贱,只要一经查实确有贪污行为,雍正帝从不手软。诚然有人质疑雍正帝有些过于偏执,但他在反腐方面立下的卓越威信,却也实至名归。总的来说,雍正帝在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三. 外交军事领域雍正帝的表现

除了内政建设,雍正帝在对外关系和军事防务方面也着力不少。继任时,他就面临着西北边疆民族归顺与否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过于强硬,可能会激化矛盾进而酿成战争;另一方面,如果心存幻想妄想用土崖城的方式臣服所有游牧民族,那也是缘木求鱼。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选择采取务实主义手段。他对待归顺者网开一面,对那些坚持反抗的民族则先发制人,予以严惩。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雍正朝不仅成功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也最终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但就整体局势而言,雍正帝的做法确实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择。

雍正在位期间做了许多贡献,为什么“康乾盛世”对雍正只字不提?

与此同时,雍正帝也密切关注着当时日益增长的俄罗斯威胁。自彼得一世改革开放海军以来,沙皇国一直将扩张势力视为重中之重。清廷与之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成为俄国东扩的契机。眼见危机逼近,雍正帝痛定思痛,着力加强边防设施和军队训练,全面提高清军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十分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和管理建设。由于战火连绵,以往的军饷制度日渐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实战需要。为此,雍正帝特意整顿军饷,严格审查编制,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与此同时,他还亲自监督士兵的生活供给,下令为每一位官兵妥善安排粮草,足见其用心良苦。

这一系列军事防务举措的实施,极大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在雍正晚年,朝廷不仅成功平定了云南等地的内乱,更是将军事力量主动延伸至新疆等边陲地区,有力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可以说,雍正帝在外交防务领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尽管后世对他褒贬不一,但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贡献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四. 雍正王朝储君人选的争议

在雍正帝的一生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他遗嘱立储的做法。按照常理,雍正帝的长子胤祥应该是最合理的继承人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雍正帝在临终之际突然将太子胤祥革除了储位,改而指定四子胤禛为继承人。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直至今日仍然是个谜团。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帝这样做呢?后人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测。有人认为,雍正帝是受了小人蛊惑,误听了什么流言蜚语;也有人怀疑,雍正晚年精神早已狂躁,头脑不太清醒。但最有分量的说法,莫过于雍正帝是出于一己之私,希望保全自身权柄而做出这样的决定。

据说,雍正帝在驾崩之前,私下对心腹大臣耳提面命,务必要杜绝"宦海弄潮"的局面重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他不希望看到新的储君在即位后迅速架空自己的权威,一切专权再次被皇太后或佞臣把持。因此,他选择了儿子胤禛而非长子胤祥,原因是胤祥性格较为驯良,难以掌控大权,反倒是胤禛更有掌控全局的决心和手腕。

这一说法看似有据可依,但细究其中却也存在诸多疑点。就算雍正帝确实如此考量,但他又怎能确保新储君即位后必将如他所愿?况且雍正帝破格另立储君的做法,不啻是在为未来的储秩纷争埋下祸根。这一切举措,与他一向谨慎的为人作风也是格格不入的。

更有趣的是,与雍正帝的突然更改储位决定同时发生的,还有一桩当朝宗室骤然权力加身的离奇事件。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蹊跷,已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总之,雍正帝立储之举在当时就是一桩惊世骇俗之事,即使是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懵懂谜团。

五. 雍正年间朝野对其政绩的评价

雍正帝在位期间的作为,在当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评论。那些拥护者认为,雍正帝虽然做事严厉,但施政有为,对中国的发展确有重大贡献。然而,另一些人则对他严词厉色、独断专行的作风颇有微词。

在雍正帝当政的前期,由于连年遭遇天灾,加之军费开支庞大,朝廷财政十分捉襟见肘。为了补足赤字,雍正帝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收赋税,其严苛程度远超历代。据当年一些地方文人记载,那时农民遭受的折磨,简直"有家不能按勘,人口尽数受役"。朝野民间因此对雍正帝也是非议纷纷。

而雍正朝后期,由于朝廷收入逐渐充裕,官员们对雍正帝的态度也开始略有转圜。不过雍正帝惯于铁腕统治的作风却始终如一,这使他在官场上的人缘并不算很好。大臣们私下里对他评价两极分化,有人称赞他"格非千古";但也有人责难他"过于拘泥小节"。

总的来说,文人学士们对雍正帝的政绩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雍正帝虽然严格,却也正是他的决心和魄力让朝政重回正轨。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雍正帝过于专权已经走火入魔,手腕几乎已然偏离了中庸之道。正所谓是"主张者凿凿,反对者喋喋"。

不过无论如何评价,雍正帝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是有目共睹的。哪怕是那些批评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在税赋、政绩和军事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只不过这样的贡献,是否足以弥补他强硬手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