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作者:G.

战国时期,秦国、赵国两大强权之间的角逐空前激烈。在那个铁血硝烟的年代,四位大将军的英雄事迹彪炳史册——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其中,前三位虽然屡立战功,却都遭遇了不同的悲惨命运。白起虽一生无败绩,最终却被秦王赐剑自尽;廉颇辗转战火重重,晚年却在楚国抑郁而终;李牧作为赵国顶梁柱,竟被秦人挑拨离间遭暗杀。然而,唯有王翦一人得以善终,为何会如此?这究竟是命运的无常捉弄,还是智慧的王翦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弑君之祸:白起仗勇自负,最终被秦王赐死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秦国陇西郡郿县自古便是兵家之乡,孕育了不少出色的军事人才。白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自小习武经年累月,熟稔各路兵法谋略,终于凭借骁勇善战的本领被秦昭襄王御为禁卫军将领。此后,白起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功勋卓著,被秦王连番封赏,一路升至"武安君"的显贵爵位。

在"伊阙之战"中,白起率军痛击魏韩联军,歼灭二十四万敌众,扫荡河东地区。"鄢郢之战"又重创楚军,彻底摧毁楚国的有生力量,立下赫赫战功。可谓当世无敌的名将。然而,白起性情暴躁,处事多有威猛之举。

战国中期赵国始称雄中原,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为了除掉赵国这股祸根,秦昭襄王亲自督军出征,命令白起统帅大军攻打邯郸,企图痛击赵国心脏。不料白起竟然公然违抗王命,罔顾军纪,连番拒绝出征。更有甚者,白起居然嘲弄秦王"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无异是大不敬的言辞了。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秦王勃然大怒,痛下决心要诛杀白起以谢天下。于是不久,一道赐剑的钦命便送到了白起面前。白起虽有无数功勋,但终究抗拒不了这道生杀予夺的君命。就在那一刻,这位平生无一败绩的名将,就这样被迫自绝于剑下。骄横的白起,就此为自己的无礼付出了代价。或许是白起太过自负,仗着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忽视了君臣礼节,最后遭到秦王的杀身之祸。

二. 国之重臣:廉颇辉煌一生,却渐被弃置于边

赵国的廉颇是位人中龙凤的猛将。早年他就随赵惠文王征伐齐国,一鸣惊人,从此在诸侯国战火纷飞之际,建立了无往不胜的威名。凭借过人的谋略和指挥素养,廉颇屡立战功,被封为赵国上卿,成为赵国最得力的军师大将。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王命廉颇率军坚守阵地,与秦军对峙。经过数月的胶着对垒,秦军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撤退。这一役大捷,进一步彰显了廉颇卓绝的军事才能。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廉颇渐渐被赵国新王孝成王冷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阴谋挑拨离间,向赵王说廉颇只是空有虚名,已失先人之智勇。赵王竟然轻易听信了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权,由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统帅军队。

就这样,赵国的这位旷世名将,功高震主,威望日衰,最终被弃置于一旁。已年逾古稀的廉颇,身无长物,只得流亡他乡,最后更因抑郁而终,实为可悲可叹。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廉颇一生效命赵国,屡建奇功,可谓国之重臣,理应被重用到终老。然而,赵国断然做出了对不起廉颇的决定,这位名垂青史的猛将竟然困顿流离,最后郁郁而终。究其缘由,赵王畏惧廉颇声威太盛,影响了自己的君权,才会如此唐突地撤换廉颇的职务,将其远遁边疆。亦或许是继承人对老将更青睐新理念,认为廉颇保守已无用武之地。无论如何,这都是赵国的重大痛失。

三. 旷世良将:李牧英勇无比,竟遭赵王暗杀

李牧是赵国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与廉颇并称"赵国两杰"。他弘治武功,身经百战,屡建奇勋,是位当之无愧的猛将。长平之战时,正值李牧英勇盛年,他亲率精锐部队与秦军直接对垒,凭借超卓的军事指挥能力,多次痛击秦军,贻之重创。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虽然最终赵国负于秦国,但李牧也是立下赫赫战功。不料,在战后不久,李牧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阴谋暗杀,生命就此走向终结。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位久经沙场、立下无数功勋的老将,最终命运如此凄惨?

原来秦国为孤注一掷,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手段。秦国先是重金贿赂了赵王亲信的赵高等人,让他们在赵王面前大肆宣扬李牧居心不轨、谋反ነ凉的谣言。赵王一向胆小多疑,加之被谗言蛊惑,终于对李牧产生了戒心。

为了除掉眼中钉肉中刺,秦国又勾结了李牧的仇家,暗中支持他们对李牧行刺。趁李牧归期间无戒备之机,凶手们当街刺杀了李牧,就这样该隳的一位将门虎将,便遭遇了不祥的下场。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令人痛惜的是,李牧一生佐亲戚亦多有功绩,本应被赏赐优渥、安享晚年。然而,却因赵王胆小畏惧,加之秦国阴谋算计,而葬送了宝贵的生命。如此高明的谋略和如此赫赫的战功,竟付诸一场阴谋暗杀之中,实在让人扼腕长叹。

四. 王者之师:王翦智勇双全,终获国家重用

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王翦无疑是最得意的一位。他不仅武勇超群,且谋略过人,真可谓智勇双全。凭借着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王翦为秦国攻城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王翦初期便力助秦昭王东征中原,征服了三晋诸侯国。他率军连克黎丘、武城、宋等地,将秦国的版图扩张到河东地区。这一役制胜,令王翦名声大振,被封为武城侯。

此后,王翦更是凭借高明的军事才能,将秦国的疆土辽阔推向南方。他先后征服了九江王、熊绎诸豪侯,定镇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将百越诸侯纳入了秦国的版图。直至最后,王翦更亲率大军重掌江南地区,彻底肃清了江南的残余抵抗势力。

一路征战杀敌无数,王翦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武功。为了表彰王翦的重大军功,秦昭襄王先后将王翦由武城侯升为武阳君、武安君,终于在王翦定江南之后,将其再封为武城君,赐黄金万镒,实为殊荣。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就这样,王翦一生戎马生涯扬名天下,屡次立下赫赫功勋。而秦国亦从王翦手中得到了广阔无垠的版图,这都是靠王翦一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能力所取得的。最终,王翦安享晚景,荣膺王侯之爵,堪称一代名将中的翘楚。

可以说,王翦一生忠心耿耿,勤勉尽忠,不负国家所托。他虽指挥过无数战役,但却从未骄横自大,也未做出任何贻误军机的事。王翦的仕途一帆风顺,最终高升武阳侯衔,实至名归。这正是因为王翦智勇双全,且谦逊勤恳,赢得了秦国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五. 历史沉重:朝野更迭,英雄命运各殊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回望战国时期,那是一个铁马金戈的年代。在这场场生死搏杀的战争硝烟中,无数勇士英雄便就此浪迹江湖、成就无上霸业。然而,最终英雄们却也命运迥异,有人殒命沙场,有人遭受不白之冤,亦有幸运者壮怀宝鼎。

白起、廉颇、李牧、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同样体现了这种命运的无常。他们虽均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的结局却天渊之别。白起仗勇自负遭秦王杀身之祸,廉颇被疏离江村后抑郁身亡,李牧更是中了秦国的诡计被暗杀。惟有王翦一人始终得到君主的重用,最后晚景安康。

究其原因,首先是当时战国诸国朝野阵营的更迭频繁,让这些名将身陷权力斗争的漩涡。白起被新王视为眼中钉,廉颇受赵王猜忌而被远离军权,李牧更是被王侧私囚中伤而遭毒手。由此可见,无论是谁,一旦失去了权力中心的信任,便极容易命陷囫囵,遭遇不测。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其次,战国时代政局混乱,谗言尤为猖獗。白起自视甚高遭秦王不满,廉颇被秦国离间遭赵王疏离,李牧更是被秦国阴谋诬陷暗算身死。当时社会法纪尚未健全,权力阶层往往听信谗言而下令诛戮。正直的英雄往往难逃奸佞贼人的毒手。

再者,战争无情,命不由己。白起虽死于自尽,但更多名将却命丧沙场。那个年代,生死攸关、扑朔迷离,战争就是这般无情。

唯有王翦,似乎得到了上天的垂青。王翦先后经历了多个君主,却始终得到器重,一路高升为侯爵重臣。秦王对王翦的赏识或许也正是因为王翦谨言慎行,勤勉尽忠,不像白起那般目空一切而惹怒君上。

战国四大名将,两人遇害,一人抑郁而终,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