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作者:萧萧暮雨后

乔晓春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评论称,中国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原因在于我们国内教材不是英文,这说法一出,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许多人赞同乔教授的观点,认为英语乃国际通用语言,中文教材相对闭塞。仔细考察,“教材不是英文”这理论站不住脚,难以说服人。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教材选择语言本身和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材的选取应该以教学效果和学生需求为依据。中国是以中文为主体的国家,以汉字为基础的中文为主流知识体系,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英文教材能否真正符合国内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需要,还有待讨论。

教材的优劣不应单纯以语言标准判断。内容质量和教学设计水平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不能忽视中国高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真实成就。以中文为主的高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丰硕成果,产出诸多国际顶尖质量论文。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同时,大陆一批名校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生培养实力上也处于世界前列。如果说中国教育“根本原因”在于教材选择语言,显然忽视和否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贡献,过于片面和主观。教材语言本身不会决定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先进性。

以色列等国采用希伯来文教材,葡萄牙使用葡萄牙文,韩国使用韩文,但它们在教学和研究能力上同样显示出世界一流水平。英美其他国家过去也曾使用本国母语进行教育,但并不影响它们建设世界级大学的决心和成果。相反,英国牛津剑桥等名校的辉煌都建立在拉丁语和本国语言的基础上。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乔教授的说法可能忽略了全球化趋势下知识体系的多样性及互通性。在数字化时代,国界和语言壁垒日益暗淡。互联网让各国优秀成果能够方便传播交流。中外名校也在推动海外合作与交流。知识产出不应以语言为限,更重要的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将一个国家或民族限定在单一语言闭塞中,本身就含有某种文化偏见。简单用语言标准来论断一个教育体系的优劣,理论上站不住脚,很难成立。中国教育能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不在于教材的语言,而在于如何引领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只有摆脱成见限定,开放进取地改革创新,中国教育才能迈向新的台阶。“教材不是英文”这一论点,难以成为可信 吃的依据。我们需要以更宽广、坦诚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总之,一个国家或民族教育体系的品质,不应简单由语言标准来定论。中国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难点,不在于教材是否使用英文,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开放进取的精神,是否能引领未来方向,是否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也逐步掌握更多主导权,可以根据自身国情需要探索更符合中国速度的教学模式。

对中国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论断自己与别国的优劣,而是积极总结教改经验,凭借著坚实理论基础和开放进取的心态,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实际探索与改进,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才可能助推中国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北大教授乔晓春:教育体系比不过印度的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英文的

希望各界能摒弃成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让中国教育水平得以实实在在地提升,最终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水平。

欢迎评论区发表看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