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小学里的正高职称,真材实料有几分?

作者:千田十一

近年来,随着职称改革,中小学职称合并,原本评小学高级职称(如今的中小学一级)是小学教师的尽头,变成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高级,从2022年开始很多地区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正高级了。

随后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评上正高级,中小学正高职称的数量激增,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中小学的正高级教师真材实料有几分?

中小学里的正高职称,真材实料有几分?

深扒正高级教师的身份

正高职称是教育行业的金字塔尖,以前都是大学教师评正高级,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极高认可。

然而如今,中小学教师都能等同于“正教授”,着实令人费解(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小学教师的意思)。

毕竟在传统意义上,“正教授”无论是学历,还是科研实力,不是一般中小学教师能力能够达到的。

那么这些凤毛麟角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一般都是什么身份呢?

当然,首先我不否认,在众多的正高职称中,确实有些实至名归的。

他们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对于这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但是这些的正高级教师真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沽名钓誉之辈。

首先,局里的领导和教研员我就不做评价了,我只说我眼界范围内的吧。

据我所知,每年为数不多的正高级名额都落到了学校的“实权派”。

他们有两个个共同点:

市区名校的一把、二把,或者有些相当实力背景;正常情况下他们很多年都没有从事一线教学。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明白,专家的言论为什么总是那么招人烦,因为他们不了解人间疾苦,不接地气。

中小学里的正高职称,真材实料有几分?
中小学里的正高职称,真材实料有几分?

职称评定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

然而无论哪一级职称评定,很多内容更趋向于形式而忽视实质,人为因素太大。

那我们就来谈谈职称三大件——优质课、课题、表彰。

正常来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优质课无论是作秀也好实力展示也罢,都应该有这个实力去获得。

但是,我所知道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讲过一节公开课或者优质课,但是他们手里握了好多优质课证书,有区级也有市级,有的甚至直接是市级一等奖。

至于他们从什么渠道获得的那就不言而喻了。

反而那些实打实讲了优质课的教师,往往也就一两节优质课奖;

再来说说课题和论文吧,渠道就更多了:

教体局下达的课题,参加各种培训班、期刊上出钱发表论文等方式都可以快速积累“资历”,而这些“资历”在职称评定时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可是中小学教师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有几个?

那些论文和课题多半都是“科技与狠活”,有的还能“大包”给机构,你只需要出钱,剩下的一条龙给你服务得妥妥帖帖;

表彰就更不用说了,我认识的一位草包教师,说她是草包一点都没有夸张。

教哪个班哪个班倒数第一,家长三天两头找事。

主课教不了,副课不好好教,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

但是这一点都不耽误人家名正言顺地成为省级骨干和省级名师,一节优质课没讲过,手里一大把优质课证书。

四十多岁副高早都评上了,据说正高条件也够了,坐等正高名额降临。

所以,大家说说,中小学里的正高职称,真材实料有几分?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