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作者:顶流草女孩樱花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作者:国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这段时间,与高考有关的词条始终高挂在热搜榜上。

既有各种查分时发现考出好成绩后全家欢欣雀跃的新闻,也有发现成绩不尽如人意,伤心失落的情景。

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从考试、出分到填志愿、选专业,高考的每一步都能引发巨大的讨论。

高考的性质决定了它能自带如此高的讨论度——它开放、公平,大家都能参与。所以一提到高考,总能引发非常广泛的共鸣。

就像我,哪怕已经离高考那么远了,也还是会偶尔在梦里梦到自己做不出高考数学卷。

虽然总说“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生不完整”,但要是参加太多次了,也显得另类。

已经57岁的高考“钉子户”梁实,今年来参加了他的第28次高考。出生在双教师家庭的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对考大学很有执念,可惜连考三年,皆名落孙山。他也曾听从父母的劝说,去上技校,做个技术工,但他心里始终有个四川大学的梦。

2001年,教育局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曾因超龄而无缘普通高考的梁实,再一次坐进了高考的考场。直到今年,他已经陆陆续续参加了28次高考。期间他有几次都超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但他坚持“读重本,上川大”,最后都没有填报志愿。

今年,他的成绩是446分,这意味着,他再一次与四川大学无缘。

而考试之前,他曾说过,“这是我最后一次考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梁实解释过,自己也知道拿到这一纸文凭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想要“活得更自由一点”。

梁实这种情况,确实比较极端。

但因为高考拼命付出的,并不止他一个。

许多父母,从小开始“鸡娃”,给孩子报班,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好的初中乃至小学、幼儿园,就是为了上个好高中,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而“读个好大学”。

许多学校,模仿河北衡水中学封闭化、军事化管理来要求学生,逼得孩子不堪重负。

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小学生的抑郁年龄进一步降低,抑郁人数进一步增多。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而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 来自中信出版,作者阿信《5000万抑郁孩子背后,是2.5亿焦虑的父母:当家变得让人窒息……》

为了高考不停内卷、无法喘息的现状比比皆是,高考似乎依旧是一条必须“一直走到黑”的路。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达成了一种共识:高考无用,至少没有说的那么有用。

不止是高考,“读书无用论”在这几年似乎也“卷土重来”了。

以前人们觉得,掌握一门手艺技术能更早地进入社会,早点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比多读几年书更实用。

而现在的事实,变得更加残酷。

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在千辛万苦地通过高考“上岸”后,才意识到,普通人的人生,似乎永远没法真正“靠岸”。

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稀缺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里条件再不好,也要咬着牙供出一个大学生。

可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升级,大学生早已不再像过去那么金贵。有网友戏称“朝街上随便丢个石头,都能砸中两个大学生。”

不断扩大的毕业生规模,和持续紧缩的就业市场,“毕业即失业”变得不再像一句玩笑话,而变成悬在每个大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 来自华夏时报《毕业季就业调查:高校毕业生规模预再创新高,如何千方百计促就业?》

其次,大家都逐渐意识到,这座“独木桥”并不是给所有人过的。

对于很多家境优渥、初中开始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说,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是直接出国去读大学本科的,根本不需要参加高考。

就算“考砸了”留在国内,也可以通过申请转去念国外的大学,或者研究生时期再出国,走回他们原本的“赛道”。

当他们学成归来,靠着父辈积攒的人脉和财富,又能轻松站在阶级上游,继续享受社会的资源。

普通考生拼尽全力,在成千上百万人中杀出重围,都不一定能摸到他们那个世界的敲门砖。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

很多人希望通过高考实现阶级跨越,但最后发现其实根本跨越不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C.T. PHAT©

一部很火的韩剧《黑暗荣耀》里,富二代反派说过一句很极端、很扎心又非常真实的话:

有钱人是没有梦想的,只有穷人才有。有钱人只需要在穷人实现梦想后,花钱买下他们就可以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黑暗荣耀》©

再者,高考本身,其实也没有那么公平。

这一点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好大学们的地方保护主义……

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剧着高考结果的不公平。

去年,河北参加高考的考生高达86.2万,北京只有5.8万。而全国最好的高校如清华、北大、人大等都在北京。河北呢?几乎没有人能在不查资料的情况下,随口说出一所在河北境内又有点名气的大学来。

按照大家最熟悉的985、211高校为例。北京有27所,而河北严格来说一所都没有。稍微能聊以自慰的是,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都是211,且在河北有分校区。仅此而已。河北大学倒是一本高校,但它的校址却在天津。

再加上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生时,在所难免的都有些地方保护主义在。以2023年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为例,北京有553位,河北只有267位。也就是说,3000位河北考生里才会有一位考进清北,而100位北京考生里就有一人能敲开清北的大门。

对北京的考生来说,清华北大之外,还有很多选择。而像河北、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学生们咬碎了牙、卷破了头,好不容易考了600分,可能报一个普通一本最后还掉档了。

这种不公,还显示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主要区别在于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有优势,城市比农村有优势。反正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选择更多。设身处地想一想,像广西、贵州等农村的孩子,他们要想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得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还不算完。到最后上了考场,不同身份面临的还未必是一套同样的试卷。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 2020年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统计

难怪不少高考大省的学生自嘲,自己是“高考的NPC”,没有外挂,没有金手指,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也只能沦为高考这一大型真人竞技游戏中的背景板,除了丰富游戏数据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鱼跃龙门的终究是少数,还有更多沉默的鱼,没有跳过去,最后消失在了浪花里。

很多人开始质疑:把全部人生压在高考这一场本就倾斜的比赛中,真的值得吗?

“高考决定命运”,只是一个理论命题还成立,现实中对很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希望渺茫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Yan Krukau ©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高考,就在这样反复讨论的浪潮中被推向了两个极端。

“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和“高考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如同黑白两面,不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挤压得人喘不过气。

或许正因为大家对前者抱有太高的期望,才会在意识到真相时,放任自己陷入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境地。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男友在和吵架分手的时候说:“我朋友的那个女朋友,比你优秀多了。”

那个女生出身一线城市,小康家庭的独生女,现在某211留校保研。

而她在一个贫困的农村长大,最终只考上了一个二本,现在在工作。

她不是不想考个好学校,但她读的是一所本地高中,连考上本科的都很少。她考上的二本学校,已经是她拼命努力的结果。

她也不是不想继续考研考公,但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她必须要尽快工作,帮家里分担压力。

按照社会的定义,她确实在这些对比上输了。

她的境遇,就像无数个普通考生的缩影。拼尽全力想要借着高考这根绳索攀上天梯,靠着“只要读个好大学就什么都好了”这句话熬过每个挑灯苦读的夜晚。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cottonbro studio©

直到终于打破了旧世界的鸡蛋壳,才发现为了到达今天所付出的种种,换算成到手的工资,还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出门和朋友吃顿饭的价钱。

巨大的落差击垮了她,所以她一度陷入了极度自卑的阴影里。她说,听到男友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人生真的好失败。

她努力通过高考向岸边游去,可最后只能被巨大的时代浪潮席卷消失吗?

事实上,高考本就不应该如此非黑即白。

高考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

从隋朝开始,在唐代成型,最后在1905年的清末被废除,科举制前后历经了一千两百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为统治阶级输送人才。

在科举考试以前,统治者们采用过很多方式来选拔人才。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虽然也要经过考察,但出身门第在其中更为重要,发展到后面,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贵族把持朝政,老百姓无缘参与。

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壁垒。

它允许普通人和穷人参与考试,一视同仁地采用同样的考核标准。

尽管也有弊端,但这已经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了。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mdsnmdsnmdsn ©

科举考试以来,诞生了不少寒门弟子十年苦读,一朝登入天子堂的故事。据《宋史》记载,平民子弟通过科考入仕者占55.12%,一至三品宫员中53.67%来自平民,而在宋代宰相里,约有53.3%为布衣出身。

从底层上来的人更懂得普通老百姓的疾苦,能帮助决策者制定更符合普罗大众利益的政策,稳固国家政权。

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是寒门出身。范仲淹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推动了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为北宋的统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科举制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高考,沿袭了古代科考制度的血脉,同样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调整社会结构。

1952年,为了快速选拔人才,大陆建立起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期间因为文革一度暂停,又在1977年邓小平的主持下恢复。

那一年的高考,诞生了后来许多的人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如今的中国外交官王毅、知名学者易中天、著名导演张艺谋……

可以说,恢复高考,真切地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Monstera Production ©

时至今日,高考依旧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为了让更多孩子读书、读得起书,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持之以恒地努力。

就像张桂梅校长,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建立了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她深知读书对这些女孩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不高考,她们可能一辈子都会留在大山深处,种地、嫁人、生孩子,见不到外面的世界,一代又一代继续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

所以即便她身患23种疾病,手指、手背和关节处贴满膏药,也坚持用这样一伤痕累累的手,托举着2000多名女孩,振翅飞出大山,通过高考,走向新的世界。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张桂梅为学校定下这样的校训。她不希望那些走出去的女孩子们再回来,希望生来贫困的女孩们“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纪录片《你好,张桂梅》©

还有很多和张桂梅校长一样的人,走在让更多人通过高考来获取“新生”的路上。

高考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公平本质上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也不是所有的高考都能“逆天改命”,我们看到很多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例子,都是幸存者偏差,现实中有大把的人通过了高考却依然无法跨越阶级鸿沟;寒窗十年,步入社会后依旧碌碌无为。

即便如此,高考依旧是普通人能够把握的一次机会,甚至是人生中唯一一次相对公平的、能够实现跨越的机会。

因为不是所有的考试,普通老百姓都有资格参加。很多“赛场”,哪怕拼尽全力去换,也得不到一张入场券。

如果坚持,还有翻盘的可能;但如果放弃,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但“没有”,绝对不代表失败。因为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高考不能逆天改命,但可以是逆天改命的一次机会。

就算最终也无法到达罗马,至少也看到了新的风景。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1 | 咖茶kaca ©;图2 | 小红书用户 ©

就像我那个朋友,最后和指责她的男友分手后,也释然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努力通过高考来到大城市,现在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以养活我自己,也能帮助家里,这就挺好的。我不用也不需要和那些生下来就含着金汤匙的人比,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赛道的。”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给“生活”下定义,选择什么样的活法,就有什么样的旷野。

毕竟,无论高考是什么样的结果,人生总还有无限可能。

不管怎么骂, 没了高考,很多人这辈子啥也不是

图 | pexels-Dmitriy Ganin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