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与象祠的故事

作者:天眼新闻

坐落在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灵博山的古象祠,是今天中国唯一现存的象祠。象祠可谓名扬华夏,是一个亮丽的文化符号。象祠之所以声名大振,是因为一代巨儒王阳明脍炙人口的名篇《象祠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写下《象祠记》?王阳明与象祠和毕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象祠在哪里?黔西!

王阳明的《象祠记》因被收入《古文观止》而被广为传诵,被誉为经典范文。《象祠记》的第一句:“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事之。”因没有道出灵博山的具体位置,而使象祠的位置有了不同的声音。

1982年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第521页对象祠地点的注释是“灵博山:二山名。即灵鹫山、博南山,均在云南省境内。”此外,岳麓书社2002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在《象祠记》的注释中均有相类似的表述。

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全注》、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和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在《象祠记》的注释中都明确标注:“灵博山在贵州省黔西县(今黔西市)。”

据清代《皇朝通典》载:灵博山在贵州黔西。清道光《大定府志》考证:“此灵博山,当在水西境内。”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贵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贵州省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研究学者考证确认:王阳明《象祠记》所记灵博之山在黔西,贵州毕节黔西保留了全国唯一的象祠。

那么,坐落在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这座至今全国唯一保留的象祠与明代大儒王阳明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王阳明与水西的情缘

在朝廷为官的王阳明怎么会为偏僻之地的象祠作记呢?原来这与王阳明人生际遇的重大变化有关。

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20余名朝臣上书,请求皇上惩处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势力,反被刘瑾矫旨逮捕入狱。时任刑部主事、年仅35岁的王阳明,不满官场的黑暗,上书为戴铣等人鸣冤,得罪了刘瑾,被廷杖四十,打得皮开肉绽。之后被贬谪贵州龙场驿。龙场驿天高路远,王阳明一路奔波,躲过了刘瑾安排的多次追杀,终于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辗转到达龙场驿。

龙场驿属于“龙场九驿”之一,龙场九驿系明朝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代袭贵州宣慰使一职时组织修建。“龙场九驿”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毕节驿(龙场九驿的终点),龙场驿在今贵阳市修文县内。

王阳明初到龙场驿时,其地仍处于万山丛中,环境险恶。由于人地生疏,王阳明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下搭一间草棚暂住。可是草棚难避风雨,不久他又在驿站东北3里许的龙冈山山腰上,发现一个原名“东洞”的古洞。洞较宽敞明亮,王阳明搬到岩洞里栖身。为了维持生计,他带着两个仆人开荒种地,砍柴挑水。在缺粮断炊的时候,他只能上山采摘野果。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王阳明劳作之余,仍潜心攻读圣贤之书,修身悟道。

当地少数民族慢慢地了解了这位从京城来的“大官”,他的和善谦恭很快赢得当地少数民族的信赖和同情。他们见王阳明居住的岩洞阴冷潮湿 ,就自发地组织起来砍树割草为他新建了几间茅屋,还教给他种庄稼的知识和技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淳朴善良和无私帮助让王阳明感动不已。

龙场驿属于贵州彝族土司安贵荣宣慰使的辖区,安贵荣是西南彝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长、奢香夫人第八代孙。当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驿之后的情形传到安贵荣的耳朵里后,安贵荣对王阳明十分敬重与同情,而且给予困顿中的王阳明以“雪中送炭”般的帮助。

开始,安贵荣主动“使廪人馈粟,疱人馈肉,园人代薪水之劳”,即派人送去米、肉,并派了帮忙挑水、砍柴的人去,但都被王阳明婉言谢绝退回了;这样,安贵荣对王阳明更多了一份敬重。后来,安贵荣又派人送去了金帛、鞍马、柴、米、炭、鸡、鹅等物,王阳明十分感动,感到盛情难却,就接受了两石米和柴、米、炭、鸡、鹅等物,而将金帛、鞍马等礼物退回,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谢安宣慰书》。此后,王阳明与安贵荣友谊日深,又给安贵荣写过两封信,特别是在几个关键问题上,给安贵荣提了重要的建议,使他免遭厄运。

明正德三年,因征香炉山有功,朝廷加封安贵荣为昭勇将军,复升为贵州布政司右参政,安贵荣嫌封赏不够,怏怏不快,欲上书朝廷请赏;加之先前明廷在水西设军驿,欲奏请减去龙场诸驿。安贵荣在犹豫之际,想到王阳明曾担任过刑部主事,便派心腹就这两件事请教王阳明。王阳明了解事情原委后,写了备陈利害得失的第二封信——《与安宣慰》。信中强调:“凡朝廷制度,定白祖宗;后世守之,不可以擅改。”他指出,设军驿是朝廷制度,并非针对安氏而来,进一步阐述了要求减驿的利害得失:“夫驿可减也,亦可增也;驿可改也,宣慰司亦可革也。由此言之,殆甚有害,使君其未之思耶?”安贵荣收到王阳明信后,心中豁然开朗,不觉对之前自己的鲁莽冲动有些汗颜,对王阳明的分析完全认同,打消了上书请功和减驿的想法。

同年,贵州另一土司——宣慰同知宋然所辖水东发生叛乱,苗民酋长阿贾、阿扎聚众2万,围困红边(今贵阳市乌当区),袭击宋然所居之大羊场。贵州督府命安贵荣出兵平乱,安贵荣拥兵观望,督府三檄催促,安贵荣才勉强出兵。红边之危刚解,安贵荣就擅自撤兵,导致红边重新陷入危险境地。王阳明写下第三封信——《与安宣慰》。信中阐述了出兵与否之利害,促使安贵荣再次出兵,使问题得到解决。因为王阳明的规劝使安贵荣避免了因一时糊涂招来的革职甚至杀身之祸。王阳明致安贵荣的三封信,既是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又是王阳明与水西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其思想影响水西人民的生动例证。

王阳明为什么会写下《象祠记》

明正德三年(1508年),水西以彝族安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请安贵荣出资翻修象祠。象祠修好后,安贵荣眼前一亮:因为机缘巧合,学富五车的王阳明竟然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并且成为了自己的好朋友。于是,安贵荣恳请王阳明为象祠作记。处于人生低谷的王阳明,不仅在人格上得到安贵荣的尊重,而且在物资匮乏的时候,还得到安贵荣的多方照顾,内心对安贵荣和水西人民是充满感激的,因此欣然应允。为了忠人所托,王阳明作了大量“功课”。虽然没有找到王阳明到过象祠的记载,但是从王阳明的诗作《六广晓发》推测,王阳明应该是到过象祠的。明正德四年(1509年)早春,为了把友人所托的文章写好,王阳明渡过六广河到黔西境内的灵博山,观看翻新后的象祠后,乍暖还寒的早春气息和沿途的美景令他心旷神怡。吟诵出了《六广晓发》:“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诗中展现了六广河畔朝霞的温暖亮丽、雨后的清新惬意,描绘了古树白鸟与青崖人家的魅力画卷,最后诗人赞叹:六广河的景色不次于佛教圣地九华山。

应该说,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从安贵荣到水西普通群众给予他的尊重与关爱是他人生低谷中最温暖的阳光。在诗作《六广晓发》中对六广河风光的真情吟咏,从一定层面反映了王阳明对水西从身体到心灵的融入与认同。

心中的感情流泻到笔端,形成了《象祠记》的文字,王阳明问:“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答:“是重新修整它。”

《象祠记》接着写道:“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省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这句意思就是:在象的封地有鼻,象的祀庙都被唐朝人全部拆除了。那么水西为何还要重新整修象祠呢?

《象祠记》中进而写道:“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意思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被感化的人。唐代人毁象祠,是根据象前期大奸大恶的表现;水西苗彝群众建祠祭祀象,是根据象痛改前非、功大于过的后期表现,王阳明充分肯定了水西人民保护象祠之举,高度赞扬了祭祀象的文化意义。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个《象祠记》的核心观点跃然纸上。《象祠记》不仅是王阳明的记叙名篇,而且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贬谪龙场的特殊经历,是他“良知说”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虽然王阳明直到1521年才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但理论界普遍认为《象祠记》中包含着“致良知”思想的萌芽,因此,可以说《象祠记》是“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前奏。

历史烟云中的象祠

象祠究竟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难以稽考。象既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他生活的年代应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从《象祠记》中“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的表述,即“在有鼻一一象的封地,象的祀庙都被唐朝人全部拆除了”来推断,象祠应该建在唐代或唐代之前。

据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黔西县志》记载:黔西象祠大约建于隋朝。象祠建了之后,每年苗彝群众都上灵博山朝拜。明朝正德初年,安贵荣应水西各少数民族之请,翻修象祠。最让水西群众引以为傲的是:请到了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写《象祠记》,这篇经典名作赋予了象祠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象祠名扬华夏。湖南的象祠在唐代就拆毁殆尽,而黔西的象祠明代还在重新修缮,其中的反差令哲人王阳明深思: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深思之后他在《象祠记》中深刻指出:“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也就是说:祭祀象实质上是祭祀舜。那么兴建祠庙,不是为了象,是为了舜。

遗憾的是,安贵荣整修、王阳明作记的象祠清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剿水西”时被毁,周围的寨子被夷为平地。此后当地各族群众在原址上修建寺庙,把对象的尊崇和对佛主的供奉合为一体。后来各族群众又出资翻修和增修寺庙,当地彝族土目安氏世代传袭,供奉寺庙灯油。寺庙颇有规模,分别有山关殿、大佛殿、观音殿、文昌阁、禅房等。后来这些又毁于“大跃进”时期。现残存清代所建禅房一间,碑刻两通、基石无数,石坝子、石坎等。

1996年5月,黔西象祠遗址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博山的呼唤

2010年,为期3天的王阳明与象祠文化高峰论坛在黔西举办,国内4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论坛,论坛活动硕果累累,对于如何提高象祠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2年秋,云南楚雄彝族企业家秦正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出巨资修复象祠,2013年夏主建筑落成。2013年元月,黔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素朴镇人民政府和施工方共同完成象祠修复过程中对原有残存建筑物实施保护性拆除。在拆除过程中采用同步跟踪拍照、摄像和编号等手段记录下这一珍贵的资料,为下一步在象祠整体修复工程中和对象祠文化的发展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有巨大价值的实物见证。

象祠景区建成以来,研学价值逐渐彰显。该景区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概括起来即“一祠三馆,九龙八景”。“一祠”即象祠;“三馆”即水西馆、阳明馆、养心堂;“九龙”即九龙山的九条山脉,名称依次为麒麟、睚眦、嘲风、蒲牢、椒图、霸下、狴犴、负屃、貔貅;“八景”即九龙阁、灵博寺、抗战纪念亭、奢香公主亭、阳明书院、奢香古驿道、九龙湖、牛场大街。

2015年5月象祠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象祠景区获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9月,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发布“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线路,象祠正式纳入阳明问道十二境之《水西论象》。象祠景区成为了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

2022年2月28日,毕节市“开学第一课”在黔西市素朴镇象祠广场举行,当天全市共有2100多所中小学 160万余名师生通过网络直播参加活动。

“坚信‘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用爱浇开美丽的心灵之花,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教育的温暖!”这是“开学第一课”上毕节市一位教师的发言。

如果说之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唯一保留的象祠有着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毕节市在象祠举行的独具匠心的“开学第一课”,则让我们感受到象祠所传递的穿越时空的教育和爱的力量。(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古文观止》《水西史要》《灵博山上的呼唤:黔西“象祠与王阳明”高峰学术论坛文集》《黔西北文史资料》第1辑等资料,特此致谢!)

来源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编辑 杨锦焘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文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