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沈文荣:以“铁”的意志铸就“钢”的传奇

作者:引力播新闻

2024年6月30日,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与世长辞。一代钢铁传奇就此谢幕。

沈文荣:以“铁”的意志铸就“钢”的传奇

沈文荣,一位与时代同行的钢铁巨匠。半个世纪前,他和一群轧棉花的村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毅然叩响钢铁世界的大门,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大潮中一往无前,历经铁与火的淬炼,硬是把昔日一穷二白的小轧钢车间,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上演了一部令世界瞩目的“沙钢传奇”。

沈文荣,一位敢拼敢闯的先锋干将。他用创新精神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带领沙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将企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清洁化、集约化、绿色发展的钢铁集团,为中国实现“钢铁强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沈文荣的“钢铁人生”,是中国钢铁工业破茧化蝶的时代注脚,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产业报国的精彩缩影。

敢拼敢闯挺起钢铁脊梁

走进江苏沙钢集团的厂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的沙钢精神标语随处可见。

短短十六个字,是推动沙钢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跻身世界500强的“精神图腾”,更是沈文荣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时代担当。

1968年,中专毕业后的沈文荣进入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厂当钳工。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沈文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又当上班长、车间主任。1975年,为了解决维修改造的用钢之需,轧花厂集资45万元筹建轧钢车间。

从轧棉花到炼钢铁,哪有那么简单?当时的轧钢车间,一缺资金,二缺设备,三缺技术,“但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于是,沈文荣带着23名工人去吴县市陆墓轧钢厂学习轧钢技术。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沈总跟我们一起打地铺、吃大灶,就为了能学到轧钢真本事。”今年75岁的丁荣兴是当年外出学习的一员,时至今日,依然对那段火红的岁月记忆犹新。“那个车间很小,挤不下我们23个人。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上手操作,沈总向厂里建议两班倒生产,既帮助轧钢厂提高了产量,也让我们每个人有更多机会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轧钢技术。大家昼夜不停跟班学习,只用28天就掌握了技术,回到厂里第一次试产就取得了成功。”

沈文荣带着大家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加工;没有坯料,千方百计找大钢厂的废品冷条以及钢坯切头等边角废料;没有专用机械,他们人工喂料,轧出第一批钢材……想办法,出对策,一个个发展难题被化解,“一穷二白”的轧钢厂逐渐步入正轨,仅用一年时间,营收就达到100多万元。

其后,这间小钢厂脱离轧花厂“自立门户”,38岁的沈文荣担任钢铁厂厂长,从此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专业生产热轧窗框钢”是沈文荣执掌帅印后的第一个重大决策。时值改革开放春潮乍起,苏南农村兴起一股建房热,钢门窗成为市场紧俏货,但这种产品大钢厂不愿生产,小钢厂生产不了。沈文荣敏锐察觉到,这是一个好机会,毅然决定选择钢窗料作为拳头产品。5年过后,沙钢夺得热轧窗框钢的销量和质量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全国70%,“要好钢,到沙钢”的广告语一时风靡全国。

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窗框钢热销的兴奋中时,沈文荣清醒地看到中外钢铁行业的装备差距,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进英国75吨电炉连铸连轧的短流程生产线。

消息甫出,厂内厂外炸开了锅。“我们厂的日子不是过得很好吗?”“投这么一大笔钱,会不会把我们拖垮?”

面对种种质疑,沈文荣没有让步,而是坚定地听从内心的声音。“不上这条生产线,我们就形不成适度规模,就永远摘不掉技术装备落后的帽子,就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他甚至立下军令状,“倘若项目引进失败,那就把它当展览馆,我去收门票!”

沈文荣:以“铁”的意志铸就“钢”的传奇

沈文荣带领沙钢人,仅用23个月,就全线贯通了这条生产线。这也是中国“短流程”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引发国内钢铁行业“长改短”的热潮,一举打造了“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靠着这条产线,家底掏空的沙钢用3年时间回收了3亿投资。沙钢的进一步壮大证明了沈文荣的眼光和胆略。

“办企业,要有魄力。如果怕风险就一事无成,只怕想不到不怕办不到。”沈文荣在沙钢技术、设备升级的道路上一路向前。2002年,他又将目光锁定德国老牌钢企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厂,把这个200多年历史的著名钢铁企业从莱茵河畔整体搬迁至扬子江畔,并投入巨资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技术升级改造。经历这次被称为“世纪大搬迁”的壮举,沙钢由此建成了世界一流的650万吨长流程宽厚板项目,实现了超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并一举进入了钢铁行业的“第一方阵”。

“建设钢铁强国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抉择,也是所有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的沈文荣,目光所及已不仅仅是沙钢自身的发展壮大,而是要带动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大踏步向前。

自2006年起,沙钢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决策快的优势,跨区域联合重组了淮钢特钢、河南安阳永兴钢铁等企业,沙钢集团的产能迅速提升至3000万吨,奠定了其国内最大民营钢企的地位。

面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沈文荣再次转变理念,提出钢铁行业不能简单地做大做强,而应做精做强。“企业家必须有担当,形势越难,越要迎难而上!”沙钢直面挑战,持续提高优钢、特钢比例。截至目前,沙钢主导产品已涵盖普钢、优钢和特钢各大类产品,形成150多个系列,14000多个品种,6000多个规格,广泛应用于建筑、船舶、汽车、家电、食品、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核电、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主要工艺装备水平跻身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行列。

创新转型崛起现代化钢城

在沙钢集团的厂区里,有一栋形似船帆的五层小楼,这里是沙钢钢铁研究院,也是沙钢的“超级大脑”。前不久,沙钢集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项目就在这里诞生。

从“草根企业”起步的沙钢,擅于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创新,但在沈文荣心里,一个民族企业要完成真正的蜕变,关键一招就在自主创新。

于是,2007年沙钢建成全国民营钢铁企业中的首个研究院——沙钢钢铁研究院,聘请国际知名冶金专家担任院长,建立技术创新保证体系和人才保障机制,真正具备了紧盯国际前沿钢铁技术的能力。近五年来,从沙钢钢铁研究院走出的优特钢新品累计283个,新品销量超1615万吨,销售收入约853亿元。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沈文荣看来,如果不与时俱进,过去的高起点也会变成低水平。如何推动沙钢走向更高水平?沈文荣认为,出路在于智能制造。

2011年,沈文荣为“智能化沙钢”改造定下基调,围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持续投入数亿元建设30余项信息化管理及生产系统。2018年,沙钢创新提出企业智能制造5年规划,由点及面,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工程,通过5年努力,把1500个有人岗位变成无人岗位,使人均产钢量向1800吨迈进,使智能制造成为推动沙钢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现在,我们数字化率约70%,后续可能还会投资十多亿。近两年,我们陆续完成各种业务、总控台的数字化,实现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产线的智能化。”沙钢集团公司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沙钢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慧说。

“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也是每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勇攀市场高峰的重要途径。”沈文荣对此深信不疑。

2019年,世界第四,中国首条“超薄带”生产线在沙钢实现工业化生产,0.1秒钢水变铸带、30秒全流程生产,整条生产线全长仅50米,长度只有常规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十六分之一,但其生产过程可节省煤气消耗95%、节水80%、节电85%。

2023年,沙钢建成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短短4年时间,沙钢走完了世界钢铁150年走过的路。更为重要的是,沙钢“超薄带”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超过90%,实现了薄带铸轧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在沈文荣身上,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鲜明标签。他们追求卓越、敢拼敢闯、勇于创新、永不止步,被誉为“拓荒者”。

“希望百年以后沙钢还能屹立在扬子江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这是沈文荣的梦想,也是每个沙钢人的梦想。

实业报国见证使命初心

早上5点起床,到车间去转一圈;6点30分,在工厂门口迎候员工,时不时当面给车间班组长布置工作;7点钟准时到场参加高层领导例会。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曾是沈文荣雷打不动的生活轨迹。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肩负着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的信任,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把沙钢建设好,发展好。”

“亚洲第一炉”项目谈判期间,沈文荣右脚痛风病情急剧发作,脚肿得像馒头,不能行走,被同事强行按倒在病床上挂水。虽然总是自我调侃“现在不吃饭可以,不吃药不行。”可在上海住院期间,他却将病房当成办公室,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全是关于企业的工作规划打算。

2017年,百年企业东北特钢经营困难。沈文荣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快东北振兴”的战略号召,用心、用情参与东北特钢混改,为国企混改作出了先行探究。2018年,沙钢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实现扭亏为盈;2019年,抚顺基地实现利润2亿元。仅仅3年时间,东北特钢重焕昔日光彩。

钢铁行业被视为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多年来沈文荣一直希望以实际行动,改变公众对这个行业的刻板认知,“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和谐企业,建成一个不但不对社会产生环境包袱,反而能帮助周边居民改变生活环境的钢铁企业。”

沈文荣提出建设“绿色钢城”的目标,投入巨资购置各类环保设施,大规模推进环保技改;建成全亚洲储量最大的煤焦筒仓群,将全公司所有原煤、焦炭输送与存储实施全封闭管理,实现粉尘零排放、物料零损失,全部“颗粒归仓”;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对焦炉、烧结工序实施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治理,各项指标均远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要求;立足8公里长江绿廊风景线辐射全域打造“花园式工厂”,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优美生态环境;煤气、蒸汽、炉渣、焦化副产品和工业用水等实现了高效循环利用,98%以上的资源得到回收和深度利用……在他的努力下,沙钢建起全流程、全业务覆盖的绿色低碳生态体系,谱写出一幅钢铁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沈文荣:以“铁”的意志铸就“钢”的传奇

在沈文荣的理念里,做好企业是最大的公益,只有把企业办好了,才有能力让职工安居乐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在沙钢内部,沈文荣一直倡导“产钢育人”的“大家庭”氛围:职工子女入学、托管延时班服务、职工生病爱心资金、住房福利等关爱不一而足。2009年,沙钢专门设立千万规模的公益基金会,为困难职工及其家属、职工子女就学、生病职工等提供公益服务。

走出沙钢,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自建厂以来,沙钢对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的资金捐助累计超过10亿元:从1989年起,沙钢累计接收近6000名当地农民进厂工作,还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招收了大量劳务工进厂就业。2008年,沈文荣代表沙钢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献8000万元;2012年底捐赠8000万元,援建张家港市社会福利中心;2018年倡议并发起“江苏民营企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精准扶贫基金”,一次性捐赠2000万元……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沈文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使命初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钢人接续奋斗,书写新时代的“钢铁强国梦”。(苏报融媒记者 杨溢 文 图片由沙钢集团提供)

编辑: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