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陈继东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9月17日,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作为大陆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虽然中秋节的确立时间晚于春节、清明和端午,但其独特的内涵与习俗,已成为我们回答“何以中国”这一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内容。聚焦自贡,超市里包装各异的月饼、每年都会举办的中秋诗会、千家万户筹备的中秋晚宴,还有各景区景点的中秋主题活动,已让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
“中秋”之源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作为节日的中秋又是怎样来的呢?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而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谢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祭月,因此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等。
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主要为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宋太宗之后,中秋节的“花式”活动,才在南北各地广泛兴起。至明清,中秋节成为大陆的主要节日之一,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在岁时节日中尤重团圆,古代就称它为“团圆节”。在自贡地区,中秋节可谓是仅次于春节的家庭团聚日,近年来更以这一节日为契机举行了不少“团聚”主题的活动。今年9月7日,为期7天的“月是故乡明·豆花心连心”暨2024两岸(自贡)中秋联谊系列活动在我市富顺拉开序幕。来自两岸的青年学子和自贡市常住台胞100余人欢聚一堂、共迎佳节,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秋”之味
谈到中秋节,就不能不谈月饼。在中国人心中,这两个词是紧密相连的,正如春节与年夜饭、端午节与粽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陈茂君在《自贡风俗民情》一书中,回忆了上世纪50年代中秋前的生活场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从母亲打糍粑,计算有多少人,该买几个月饼,切成几块中体会到的;从母亲说什么什么地方的鸭子肥,叫父亲认定这个地方的鸭子买的话语中知道的。那时,富顺县城里已有京式、广式、苏式月饼出售,有桃仁、豆沙、火腿、金钩等馅,也有本地传统的红糖麻饼。看见外婆从乡下送刚收获的酒米来了,母亲就会对父亲说,该给外婆、舅舅、姨送月饼了。父亲生意好时,就送‘冠生园’的月饼;生意不好时,就只给外婆送‘冠生园’的月饼,舅舅、姨就送本地产的红糖芝麻月饼。”
如今的自贡,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正是“做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甚至有市民将其戏称为“月饼节”,不仅超市和食品店中有各种品牌、款式、价位的月饼任人选购,亲手做月饼也正在成为传承节俗、教育下一代的形式之一。
“参加这个活动,一是想让孩子增强动手能力,二是想和孩子一起过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留下美好回忆。”市民刘女士微笑着对记者说。9月14日的中国彩灯博物馆内,20组家庭参与了月饼烘焙体验活动,通过亲手制作月饼,感受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刘女士正是参与者之一。
“中秋”之美
如果说“中秋”之味在月饼里,那么“中秋”之美就在诗词里。通过百度Ai搜索可以发现,与中秋节相关的经典古诗词多达140首。不论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朴《中秋》里的“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吟唱的其实都不是月,而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花好月圆、平安幸福的美好向往。
正因如此,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贡,在中秋举办诗会也成为“节”中应有之义。据了解,今年自贡多地在中秋前夕组织了相关活动。其中,中国彩灯博物馆举办了中秋诗词讲座,参与者朗诵与中秋相关的诗词,进行诗词接龙等活动,感受古人对中秋的情感寄托。在古色古香的贡井老街陈家祠堂,庆中秋迎国庆诗歌朗诵活动则吸引了我市不少文朋诗友参加。
盐都千年共此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日益浓厚。而今中秋,除了吟诵唐诗宋词,人们还开始穿上汉服,在明月下流连市集,或品鉴美食,感受非遗滋味;或观看表演,分享游园之乐;或参与游戏,体验民俗之趣。这一幕幕,正是9月13日启动的“桂香巴蜀 月满大安——2024‘我们的节日·中秋’四川省主题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来自各地的两千余名游客齐聚自贡市大安区,共度中秋假期。
天上月圆、人间梦圆。中秋节与国庆节毗邻,人们常联称为“双节”。在自贡这片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人们已擦亮“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四张城市名片,备好美名远扬的盐帮菜,诚邀四海宾客前来共度佳节。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冯方湲
编审:舒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