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碑刻题跋作品集》
武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武义县博物馆 、武义县书法家协会编,邵路程主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2024.5
ISBN:978-7-5508-4496-4
壹
目录
贰
内文展示
叁
一座山的高度(代序)
明招山不大,也不高,在大陆众多山峰中,只能说是默默无闻。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能够为山增添名声的,又何止仙人。天下山川,一经名家品题,也会身价倍增。
明招山何其有幸,它本是武义县城东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山,但宋代大儒吕祖谦庐墓山中,讲学于斯,则为其增添了思想的高度。
乾道三年(1167)正月,吕祖谦葬母曾氏于明招山。其年冬,学子来明招山从学。于是,朗朗书声在明招山飘荡开来。至次年秋,先生自明招归城,授业曹家巷,明招山的讲学之风,方才稍辍。但明招山,已经随着一批批学子的称道,远播人耳。
乾道八年(1172),吕祖谦葬父吕大器于明招山。此后至淳熙三年(1176),吕祖谦居住、往来明招之日多。
可以说,明招山因吕祖谦的居停,而一时闻名遐迩。即如著名学者叶适,后来也曾在《月谷》诗中说:“忆昔东莱吕太史,秋夜共住明招山。”可见那一段山居岁月,也曾为叶适提供思想之启发。
关于吕祖谦的学行,朱熹曾经在《画像赞》中评价:“以一身而备四气之和,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推其有,足以尊主而庇民;出其余,足以立教而垂世。”朱熹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而就吕祖谦的学问而言,似乎可将他比作一座蓄水池:上千年的学问传承,他皆兼容并蓄,如《读诗记》采择前人诗说,《大事记》赓续《左传》《史记》,即此类;而后世学者,又有取法于氏著,若《古文关键》《东莱博议》的受尊于后世者,即其类。
因了吕祖谦,明招山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对先贤之纪念,对先贤思想之介绍,有时需要创造一些外在的条件。2023年秋,“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展览在武义县博物馆开展。“仁山”之名,一因展品中有一石刻,即“仁山”二字,一因吕祖谦说:“仁者,天下之正理也。”所以我们选此二字为展览命名。
这个展览,选取与吕祖谦家族,与宋代浙学,甚至与武义当地相关的碑刻39方,邀请书法家、学者进行题跋,再加以展示。为了使得整个展览更具学术性,还通过展板的形式,梳理了吕祖谦的交游、弟子,以及宋代婺州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的主要思想。
围绕一群人,围绕一座小山来策划一个展览,似乎有些小题大作。但对吕祖谦,这样的动作是有益的。吕祖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在当时的学者中,他以广博之识见,宽容之胸怀,在各学派间扮演着调停者的角色。但当今学界对于吕祖谦的研究,比起朱熹来,无疑落寞得多;而普通人对吕祖谦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普通人对吕祖谦,对其学术思想,增加一些亲近感。
这本书,可算是对“仁山”展览的总结。本书在编排上,分为研究篇和题跋释文篇。研究篇收录的六篇文章,或关注吕祖谦与明招山之关系,或考释与本次展览相关联的文物,或探寻当下金石题跋展之意义,或记录展览之策划思路,等等,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对“仁山”展览的认识。此次收录的文章,有些曾经在别的刊物和平台上发表过,本次收录时,仅仅作了必要的文字校订,而对于文章之格式,如是否使用注释等,则一仍其旧,不强行统一。题跋释文篇则将所有碑拓题跋作品,按照展览顺序进行排列,并将所有碑刻和题跋做出释文,以便阅读。题跋释文篇部分收录的拓片,除《宋叶适墓志》《宋薛良朋墓志》《宋沈枢仙岩题记并诗》已经注明藏地外,其余拓片均藏于武义县博物馆,不再一一出注。而对于原石藏地,则予以著录,以便学界研究时能有所依凭。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关于明招,关于吕祖谦及他的友朋们的好展览推出,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相关图书的出版。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