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半熟男女》中,结局部分关于“避孕套”的话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不是一件小事,这一情节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纷纷对该剧进行了深度解读,许多人其实一直都有个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的电视剧里总是“谈性色变”?嘴上不说,心里却充满了火花和疑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剧中,主角们在一场派对上竟然用避孕套当作伴手礼,一瞬间,整个剧情的氛围都变得轻松而充满戏谑,有人异口同声地笑了,又有人皱眉认为这样的情节过于“大胆”,看似是在幽默地处理一件“敏感”话题,可细想下来,里面却是满是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产剧在制作上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敢于尝试一些“禁忌”的话题,却又总显得小心翼翼,避孕套的出现,让人质疑的是:对于性开放的讨论我们是否真正敢于面对?这或许是观众们反复追溯《半熟男女》的原因之一,观众的意见五花八门,支持的有,反对的也不少,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知所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涌动的思潮,看看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在性这个话题上总是犹豫不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有些朋友和我一样,回顾以往的国产剧,似乎关于“性”的描写总是含蓄、矜持,像是大家族聚餐时,讨论家庭琐事与未来规划,唯独避开“情感”这道环节,就像看电影《小时代》,当女主面对情感问题时,总是环绕一圈,却不敢契合本质,让人不免觉得有些揪心,这样的情形在《半熟男女》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突破,可见编剧在推进剧情时,确实是想要试图探讨性这个话题,却又有些不敢碰触真正的主题
跟着剧里的情节,我们可以回忆到许多经典镜头,例如在某些剧集中,性并不是一味的性,而是被掩盖的情感,如同尴尬的表情与微妙的暗示,其实这样的现象从历史遗留问题谈起还颇为复杂,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性教育普遍不够,许多父母甚至会在孩子面前羞于启齿,生怕提到“性”字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说产出的审查机制,这个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都知道,影视行业中的审查制度常常会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设置重重关卡,一些敏感情节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也正因如此,创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不得不收敛匠心,致力于迎合审查,却忽略了对于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有时不禁让人思考难道在提升观众素养的与此反而限制了艺术作品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对性话题的接受度逐渐成为了一个衡量标准,在生活中,当我们谈及感情时,大家常常欣赏的是“完美”的角色,否定了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格,举个例子,很多人总是寄希望于在剧中能看到那种极具魅力的完美角色,却不自觉地忽略了那种真实而微小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因势利导,让我们在许多情感节目中,表面谈论各种潮流,实际上却少了一份交流与理解,就像许多情感导师教会我们表面上的甜言蜜语,却根本不敢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回到《半熟男女》中,关于“真渣女”的角色表现,我甚至可以说是“避而不谈”,这一点让人思索,编剧为何这么规避深层次的爱情和人性的难题,难道只是在讨好广大观众的口味吗?在这部作品中,渣女总是配角,难以成为主角,我们不禁反思,渣女真的就值得被唾弃吗?是不是社会在强调女性角色正面形象的时候反而忽视了那些复杂真实的情感?
从这一方面来说,反而是编剧更应该勇敢面对,“渣女”形象有其存在的背景和原因,难道她们在情感的道路上就是单一的“错误选择”?而且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交织,观众的接受度也在不断变化,也许有的观众会更多地同情这样的角色,而不是一味指指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性地说,如果我们能在内心对于渣女这一角色多一分理解,剧本也许会更立体、更真实,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学会去包容多元化的感情,接受那些不完美的人,需要反思的是,如果许多优秀的国产剧能够展现出这些更加复杂的情感,对观众来说,才是机会与启发,相较于传统价值观,这更贴合生活实际,令观众感同身受
回到正题,在探讨“性”的话题时,我们希望剧作能在情感上明确态度,敢于去表现真实的一面,而不是只看表面的那些“庭前花”,关于性,编剧其实不必刻意回避,而是大胆尝试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去探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积极的例子,诸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这种剧集,通过真实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启发,让年轻一代对性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像《半熟男女》一样,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佳作,但同时又要在题材和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影片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娱乐与消遣,而是希望通过影视作品去引导观众的思考与理解,敢于展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鼓励
站在国产剧发展的这十字路口,我们期待未来的创作者能够更好地看待性这一话题,以更开放的态度去展现人性、情感乃至生活的多元与复杂,这样,当我们在剧中看到那些不再是“完美角色”时,也能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让整个行业越发富有生命力与深度,这样一来,诸如《半熟男女》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引发观众的深思与共鸣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