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还击战兵力够不够用,作战中又急调2个军7个师一个团上前线
世人皆知1979年的还击战,是大陆自卫反击的一场重要战役。可谁曾想到,这场战役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时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军指挥员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什么原本计划的兵力突然间不够用了?为何要在战争进行中紧急调动如此多的部队?这些紧急调动的部队又是如何影响了战局的走向?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一窥当年指挥员们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
一、兵力不足的困境
世人皆知孙子兵法乃兵家圣典,可谁又能想到,这本两千多年前的著作,竟在1979年的还击战中再次应验?孙子曰:"五则攻之,十则围之。"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还击战伊始,我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可谁料想,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原本看似充足的兵力,转眼间就捉襟见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话说那年二月,我军制定了以攻击和攻坚为主的作战方案。按照孙子的教导,我们的进攻部队可是超过敌人5倍以上的兵力呢!可谁知道,这个方案却犯了一个大错误。
你道是什么错误?原来是我们太小看敌人了!战争打响没几天,我们的将士们就傻了眼。他们找遍了每个山头,搜寻了每个村庄,可是想要围歼的敌人却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我们占领的城池,竟然都是空城!
这可把我们的指挥员们给难住了。他们绞尽脑汁,终于发现了敌人的诡计。敌军不知何时已经化整为零,躲在暗处伺机而动。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有民兵和游击队员配合,专挑我们薄弱的地方下手,可真是让我军吃尽了苦头。
就拿东线的41军和42军来说吧,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拿下了高平。可你猜怎么着?他们进城一看,竟是一座空城!敌人的主力部队早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这下可好,白忙活一场,连个"活口"都没抓到。
这种情况可把许世友司令员和向仲华政委给愁坏了。他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采取围剿、清剿的战术。可这一来,问题就更大了。
你还记得孙子怎么说的吗?"十则围之"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10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围剿。可我们战前计划的兵力哪里够用?这下可好,捉襟见肘了。
就说54军吧,他们是在开战前5天才接到总部和武汉军区的调动命令的。命令要求他们在2月26号之前,赶到扶绥、崇左、板棍地区。你瞧瞧这时间多紧!
54军的162师更是赶得火急火燎。2月17日,也就是开战的当天,他们才刚到达广西崇左,正忙着从火车上卸载呢。160师和161师更是连人影都还没看到,一个正在向广西赶路,另一个还在驻地焦作装载装备呢。
这三个师好不容易赶到集结地域,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立马投入了战斗。尤其是162师,他们听说125师在复合那边打得火热,二话不说,从崇左直接开到水口,连车都没下就直奔复合,展开了进攻。
160师和161师也不甘示弱,一个配属给了41军,一个给了55军,立马就从念井和友谊关出境,加入了战斗。
你看看,这兵力不够用,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的将士们都是在打仗的同时还在赶路,真可谓是边打边调,边调边打啊!
可即便如此,兵力还是不够。这可怎么办?且听下回分解,看看我们的指挥员们又有什么高招来应对这个困境。
二、战局突变,急调援军
话说我军在还击战初期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困境,可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战事的推进,战场形势愈发复杂,我军指挥员们不得不临时调整作战计划,紧急调动更多部队支援前线。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调兵遣将,堪称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军事行动。
先说说54军的紧急调动。这支部队原本驻扎在河南,离战场可有千里之遥。2月12日,也就是开战前5天,54军突然接到总部和武汉军区的命令,要求他们火速向广西方向机动。你别看只有5天时间,可要知道,这可是一支拥有三个师的大军啊!
54军的将士们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长途跋涉。162师走在最前头,他们在2月17日,也就是开战当天,刚刚抵达广西崇左。你瞧,人家还在卸货呢,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160师和161师紧随其后,一个在路上马不停蹄,另一个还在焦作装载装备。这三个师可真是上演了一出"兵贵神速"的好戏。他们抵达集结地域后,二话不说,立即投入战斗。尤其是162师,听说125师在复合那边打得热火朝天,他们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直接从崇左开到水口,然后直奔复合,立即展开进攻。
再说说50军的情况。这支部队的调动更是一波三折。先是149师在战前第三天,也就是2月15日,接到向云南方向机动的命令。他们在开战第二天就开始向云南进发。原本计划是配属给14军,可谁知道半路上又变卦了。
总部突然发现,14军那边问题不大,倒是13军那里要打一场硬仗。于是,149师立马改道,配属给了13军。你瞧,这变化多快啊!3月2日,149师终于赶到13军,立即投入了沙巴地区的进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
50军的另外两个师,148师和150师,也没闲着。他们是在开战后的第五天接到向广西方向机动的命令的。这两个师可真是赶了个晚集,等他们到达前线时,战事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150师被配属给了41军。3月7日,也就是我军宣布撤军的第二天,150师从水口出境,乘坐汽车到达了扣屯。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掩护41军的部队回撤。可谁曾想,在这个过程中,150师的448团还遭受了严重损失。这一仗,可真是打得惊心动魄啊!
148师则被配属给了55军。他们的任务是在边境地区掩护55军回撤,同时还要执行清剿作战任务。你看,这支部队刚到前线,就要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可真是不容易啊!
最后,咱们再说说武汉军区20军的58师。这支部队是在开战后的第九天才接到向广西板棍方向机动的命令。等他们赶到前线时,战争已经进行了大半个月了。58师被编入50军,主要任务是围剿重庆一带的敌人。
你看,这么多部队,前前后后地赶赴前线,可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每一支部队的调动,都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他们要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后勤补给等诸多困难,才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
这场声势浩大的调兵遣将,不仅体现了我军指挥员们灵活应变的能力,更展示了我军将士们听令而动、不畏艰险的精神。可是,仅仅依靠这些常规部队,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且听下回分解,看看我军是如何调动特殊部队来应对战场上的新挑战的。
三、特殊部队的调动
话说我军在还击战中紧急调动了大量常规部队,可谁曾想,这还远远不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军的游击战术和复杂地形给我军带来了巨大挑战。于是,我军指挥员们一拍脑门,想出了一个妙计:调动特殊部队!
这支特殊部队,可不是一般的兵马。他们是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的边防部队,平日里就驻扎在边境地区,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更妙的是,这些部队还精通游击战术,可谓是对付敌军的一把好手。
先说说广州军区的边防部队。这支部队可是有备而来,早在战前就做好了准备。他们不仅熟悉地形,还对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你瞧,这不就是现成的"活地图"和"活情报"吗?
广州军区的边防部队主要由三个团组成:广西军区独立团、广西军区教导团和广东军区教导团。这三个团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广西军区独立团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们被派往友谊关一线,负责掩护41军和42军的进攻。你别看他们只是一个团的规模,可他们的作用可一点也不小。他们像是一把尖刀,插入敌军的薄弱之处,为主力部队开辟道路。
广西军区教导团和广东军区教导团则被派往东兴方向。他们的任务是掩护43军的进攻。这两个团配合得可谓是天衣无缝,一个在前方侦察,一个在后方掩护,让43军的进攻如有神助。
再说说昆明军区的边防部队。这支部队可是个宝贝,他们不仅熟悉云南边境的地形,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你瞧,这不就是现成的"翻译官"和"向导"吗?
昆明军区的边防部队主要由两个团组成:云南军区独立团和云南军区教导团。这两个团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场。
云南军区独立团被派往河口方向,负责掩护11军的进攻。他们像是11军的眼睛和耳朵,在复杂的地形中为11军指引方向,侦察敌情。
云南军区教导团则被派往老山方向,负责掩护13军的进攻。这个团可真是立了大功,他们不仅为13军开路,还多次与敌军展开激烈交火,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些边防部队的调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火力,还有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可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
你瞧,在友谊关一线,广西军区独立团的战士们就像是山间的猿猴,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他们不仅为41军和42军指引道路,还多次深入敌后,搜集情报。有一次,他们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潜入敌军阵地,成功炸毁了敌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在东兴方向,广西军区教导团和广东军区教导团的配合更是堪称完美。广西军区教导团的侦察兵们像是幽灵一般,在丛林中穿梭,为43军提供最新的敌情。而广东军区教导团则在后方设立了多个火力点,为43军的进攻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掩护。
在云南边境,云南军区独立团和教导团的表现同样令人赞叹。他们不仅熟悉地形,还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沟通,这让他们在情报搜集和后勤补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一次,云南军区独立团的一个排在河口附近遭遇敌军伏击。眼看情况危急,排长灵机一动,用当地傣族语言大喊了几句。敌军一听,还以为是当地民兵来了,立刻慌乱起来。我军趁机反击,一举击退了敌人。
这些特殊部队的调动,不仅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还为我军的作战提供了invaluable的支持。可是,仅仅依靠这些部队,就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吗?且听下回分解,看看我军是如何在战争中不断调整战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的。
四、战略调整,应对变局
话说我军在还击战中调动了大量常规部队和特殊部队,可谁曾想,战场形势依旧瞬息万变,敌我双方你来我往,战事愈发胶着。面对这种情况,我军指挥员们不得不再次拍案而起,对战略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又精妙的调整。
首先,我军在战争初期采取的是全线出击的策略。你瞧,这可不是一般的打法,而是要在边境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给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可是,这种打法虽然气势如虹,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就拿广西前线来说吧。我军41军和42军在友谊关一线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敌军在那里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有大量的火力点。我军虽然英勇冲锋,可总是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再看云南前线。11军和13军在河口和老山方向的进攻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敌军利用复杂的地形设置了多重防线,我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面对这种情况,我军指挥员们可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战略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可真是妙啊!
第一步,集中优势兵力。我军决定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几个重要方向,而不是平均用力。这就好比是用锤子砸核桃,与其用小锤子到处敲,不如用大锤子对准一点使劲砸。
在广西前线,我军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了友谊关方向。41军和42军不再分散兵力,而是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攻势。你瞧,这一下子就把敌军打得措手不及。
在云南前线,13军成为了主攻部队,他们集中兵力对老山方向发起猛攻。11军则负责牵制敌军,防止敌人增援。这种打法,可真是巧妙啊!
第二步,改变进攻方式。我军不再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而是转而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这就好比是下围棋,与其硬碰硬地吃子,不如围住敌人的棋子,让他无路可走。
在友谊关方向,41军和42军不再单纯地正面进攻,而是派出精锐部队绕到敌军侧翼。你瞧,这一招可真高明。敌军正面的防御工事再坚固,背后被人家包了饺子,还不是得乖乖投降?
在老山方向,13军也玩起了这一招。他们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悄悄绕到敌军后方。等敌军发现时,已经晚了。我军一前一后夹击,敌军顿时陷入了混乱。
第三步,加强协同作战。我军各部队之间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加强了协调配合。这就好比是交响乐团,每个乐器都要按照指挥的节奏来演奏,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在广西前线,41军和42军的行动开始步调一致。当41军发起进攻时,42军就负责火力支援和侧翼掩护。当42军推进时,41军则负责牵制敌军。你瞧,这配合得多默契啊!
在云南前线,11军和13军也开始了密切配合。11军在河口方向的进攻,成功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为13军在老山方向的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步,灵活运用特殊部队。我军充分发挥了边防部队和地方武装的作用。这些部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熟悉地形,机动灵活,成为了我军的一大助力。
在友谊关方向,广西军区独立团成为了41军和42军的"眼睛"。他们深入敌后侦察,为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valuable的情报。
在老山方向,云南军区教导团则成为了13军的"尖刀"。他们多次执行突击任务,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开辟道路。
这些战略调整,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军指挥员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每一次调整,都是建立在对战场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
可是,仅仅依靠这些战略调整,就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吗?且听下回分解,看看我军是如何在战争后期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的。
五、战术灵活,最终胜利
话说我军在还击战中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战事开始向有利方向发展。可谁曾想,敌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随即做出了应对。这下子,战场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军指挥员们再次展现了高超的智慧,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战术。
首先,我军开始实施"化整为零"的战术。你瞧,这可不是一般的打法。原本成建制的部队,现在被拆分成一个个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像是一群灵活的游鱼,穿梭在敌军的防线之间。
就拿广西前线来说吧。41军和42军在友谊关一线遇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我军指挥员一拍脑袋,想出了个好主意。他们将部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侦察,有的小组负责骚扰敌军,还有的小组负责切断敌军的补给线。
你瞧,这一招可真是妙啊!敌军原本集中兵力防守重要据点,现在却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我军的多点进攻。这就好比是下围棋,我军的棋子虽然分散,却处处威胁敌军的大龙。
再看云南前线。13军在老山方向也玩起了这一招。他们将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利用复杂的地形,对敌军发起了游击战。这些小分队像是山间的猿猴,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把敌军搞得晕头转向。
其次,我军开始实施"声东击西"的战术。这可不是简单的调虎离山,而是一种高明的欺骗战术。
在广西前线,41军在友谊关方向大张旗鼓地调动部队,造成要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假象。敌军闻讯,立即调集大量兵力增援。可谁知,这只是一个幌子。42军趁机在另一个方向发起突然袭击,一举突破了敌军的防线。
你瞧,这一招可真是高明啊!敌军被我军这个虚虚实实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
在云南前线,11军和13军也玩起了这一招。11军在河口方向制造声势,吸引敌军注意力。而13军则悄悄地在老山方向积蓄力量。当敌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河口方向时,13军突然发起猛攻,一举攻占了几个重要的高地。
再次,我军开始实施"以快制慢"的战术。这可不是简单的快速机动,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广西前线,41军和42军开始频繁调动。他们今天在这里发起进攻,明天又出现在另一个地方。敌军还没来得及调整防守,我军已经转移到了新的进攻点。这就好比是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快打慢。
在云南前线,13军也玩起了这一招。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不断变换进攻方向。敌军刚刚加强了一个方向的防守,我军已经从另一个方向发起了进攻。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让敌军防不胜防。
最后,我军开始实施"以分合击"的战术。这可不是简单的分进合击,而是一种高度灵活的战术运用。
在广西前线,41军和42军开始了一场精彩的配合。41军负责正面进攻,吸引敌军注意力。而42军则悄悄绕到敌军侧翼。当敌军全力应对41军的进攻时,42军突然发起侧击。敌军腹背受敌,顿时陷入混乱。
在云南前线,11军和13军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配合。11军在河口方向牵制敌军,而13军则在老山方向发起主攻。当敌军疲于应付13军的进攻时,11军突然加大攻势。敌军首尾难顾,最终被我军各个击破。
这些灵活多变的战术,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我军指挥员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战术。每一次战术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准确判断和对战场态势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的。
经过这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我军终于在这场还击战中取得了胜利。敌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我军不仅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
这场还击战的胜利,不仅体现了我军指挥员们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也展现了我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场胜利,为大陆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