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 记者 濮小燕 通讯员 方沁薇
“这里的红烧肉很入味的,白切鸡也不错,还有糖醋排骨……很合我们的口味。”在滨江区浦沿街道新浦社区的“新浦未来社区餐厅”,虞爷爷一边打菜一边给朋友推荐菜式。
新浦未来社区餐厅是滨江区建成的第50家老年食堂,也意味着今年滨江区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的“新增社区长者食堂(含助餐点)15个,打造老少共享食堂2个”提前完成。
社区食堂为何越来越受欢迎?功能越来越多的背后,社区食堂给社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菜品很多 边吃边聊 很开心
中午十一点,走进新浦未来社区餐厅,不少老人们正在排队选餐,台面上的饭菜热气腾腾。
“餐厅共200多平方米的,可以同时容纳100人就餐。早餐有20多个品种,粥、面条、肉包、洋糖糕、油条、麻球,要啥有啥。中餐和晚餐每顿也有50个左右的菜品。”餐厅负责人夏琦说,虽然才开业没多久,但一天能招待1000多人,吃的人多了,口碑也自然形成了。
从今年8月底正式营业以来,餐厅已经积累了一大波忠实“粉丝”。
家住旁边小区的虞爷爷,基本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有时候和老伴一起,有时候一个人过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吃,年龄大了,烧饭吃饭成了难事,烧多了容易剩,烧少了菜又单调。”虞爷爷说,这里就餐环境不错,很干净,口味也很友好。和街坊邻居坐在这里吃饭,一起边吃边聊,很开心。
“食堂+”模式
全年龄段的社区食堂
和新浦未来社区餐厅一样的是,很多年轻人也纷纷走进了老年食堂。
“我是带3岁的女儿来吃,这里的菜少油少盐,比较健康。”年轻宝妈小夏表示,与其说这里是老年食堂,倒不如说是适合全年龄段的社区食堂。“明亮宽敞的就餐环境也让人跟着心情舒畅,胃口也变好了。”
餐厅外还贴着一张海报:中午13:00-13:30以及晚餐19:00-20:30,外卖员、快递员就餐可享全场称重菜品7折。“我们不想让餐厅受惠的人群受限在老年群体。”小夏说,“老”食堂也要接纳“新”人群,人来人往,才会越办越红火。
与此同时,食堂的更多功能正在被开发出来:老年人休闲、下棋、观影,社区居民举办亲子活动、邻里节、烘焙,甚至还有讲座、培训、夜校以及社区议事……功能更加多样,属性愈发多元。
“三楼就是我们的戏曲班,下课了大家一起下来吃个饭,好热闹的。”胡老师就是新浦社区戏曲队的队员,每周在食堂楼上上课,到饭点了楼下就能吃饭,她说,“像是回到了读书的时候。”
目前,滨江区共有老年食堂50家,基本建成10分钟“社区食堂圈”。其中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
模式一,“公办民营”引入市场化经营,像新浦社区就是该种模式。占比也最高,共32家、占全区的62%;
模式二,“民办公助”,企业自主经营,街道给予相应补贴,占比为36%;
模式三,“社区自营”,滨江区仅1家。
那你家门口到底有哪些食堂呢?下面的地图记得收好,今天晚上不妨去体验下吧。
责任编辑:濮小燕
审核:陈奕 林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