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冲上热搜。新闻的内容除了主角的性别、年龄在变化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
不过,近日发生 一则有关“扶不扶”的新闻还是再一次刷新了广大网友们对人类道德底线的认知。
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商店的老板,一位老人在他的店门口摔倒,他出于各种顾虑没有对老人施以援手。
结果老人的儿子居然以见死不救为由,要求这位店主进行赔偿。在大多数道德认知正常的人看来,老人儿子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讹诈。
店主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问题,断然拒绝了老人儿子的无理要求。老人的儿子却非常嚣张,扬言不赔也得赔!
在这个过程中,店主的一句话说到了此类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我才不敢扶的。”
这句话解释了“扶不扶”难题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如果旁观者对处于困境中的老人伸出援手,他就要面对非常高的风险。没有人知道老人自己以及老人的家人,到底会不会对救助者进行讹诈。
大家之所以对“扶老人”的行为望而却步,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跌倒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年事已高,记忆力、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差。很多时候其实也不是老人故意想要讹人,而是他们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站在救助者的角度,他们明明是帮助人、做好事,最后还要被自己救助的人“污蔑”一通,心理上肯定会觉得非常委屈和无奈。
即便他们没有因为这件事情遭受实际的损失,但是仅仅精神层面的压力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其次,此类纠纷很难找到证人和证据。大陆的监控普及率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第一梯队的 ,但是很多楼宇间的小路,或者是设施比较老旧的社区,仍然处于监控的盲区。
没有监控这个最直接的证据,救助者一旦遭遇讹诈的时候大概率就要吃哑巴亏。
此外,这类事件也很难找到愿意为之作证的证人。大部分人还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想给自己惹上更多的麻烦。
再次,就是此类案件的司法处理结果,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彭宇案”的判决可以说是“扶不扶”这个社会问题的标志性事件。这个案件的判决过程和审理周期其实比大众想象的时间要长,案情也更加复杂。
把结果放在一边,当时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审判员对案件审判结果的论述,即广泛流传的“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的问题。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结合上下文去看,显然当年媒体在传播的时候是存在一定导向的,同时也对原判决书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
不过,在这句话在全国范围内成为“金句”之后,扶不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大多数老百姓心中就已经笃定了,那就是“敬而远之”。
所以,“扶不扶”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在今天之所以如此激烈,其实也是很多矛盾叠加,再加上时间发酵的结果。
除了被救助的老人和老人的家属得到主观问题之外,导致此类讹诈事件屡屡发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讹诈者本人并不需要为其错误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代价。
现在很多被讹诈的救助者基本上都会通过报警的方式解决问题。
警方在调查完毕之后,自然会给救助者一个清白,但是多数情况下警方不会对讹诈的一方,作出行政或者刑事处罚。
大部分地区都是采取批评教育和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种怀柔的做法纵容了讹诈者的野心。
很多讹诈者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他们对于赔偿也并非势在必得。
这些大多都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理。反正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推到老人年纪大了糊涂了,他们作为子女太着急等问题上,然后用轻飘飘的一个道歉就“弥补”了救助人的伤害。
现实生活中,跌倒老人讹诈救助者的事件可能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多。但是每一个被爆出来,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扶不扶”案例,其实都是在加深大家对“老人讹人”的恐惧。
这种恐惧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演变成了大家对摔倒老人冷漠以对的结果。想要扭转这种社会风气,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见义勇为的救助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障,文中老人家属那种毫无道理的讹诈行为,更是需要依法予以严厉的惩戒。
如果坏人做事不用付出代价的话,未来恐怕就没人想当好人了。
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