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

神秘禁地钓鱼台

位于北京三里河的钓鱼台,曾经是一处神秘禁地。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它日益蜚声海内外。

上个世纪末的一天,笔者有机会来这里采访,才有幸一睹它的“芳容”……

当我们走进这个占地42万平方米,有别墅15幢,湖面7万平方米的园林之内,不能不为这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所折服──山戴亭而水绕阁,古木茂密,绿草如茵,石桥小径,松石流泉,别有幽静之趣。15幢相对独立的别墅,典型中国古建筑的外观设计,坐落于花坛、草坪之中。与修建的人工湖、小桥、亭台相互映衬、依托。成为一座具有传统园林风格的艺术精品。环楼四周处处是景,从楼内每个窗户向外望都是中国古园林的美景。

来到18号总统楼,更让人叹为观止,外观典雅华贵,一对从圆明园流失多年又回到中国的鎏金铜狮坐于大门两侧。里面的总统套房完全是中式设计,古色古香;仿明式的装修和家具,颇有皇家气派。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

来到钓鱼台,就一定要到芳菲苑。这是钓鱼台国宾馆内面积最大、场地和使用功能最为齐全的建筑。大宴会厅可容纳四五百人。这里灯饰豪华,从三面玻璃墙向外望去,绿草茵茵,景色怡人。专用的大会谈厅在宾馆饭店中首屈一指。中韩建交谈判及签字仪式等大型会谈都曾在这里举行。而芳菲苑外的大草坪,更是钓鱼台的一景。在这里举办三四千人的露天活动,自然别有一番情调。

钓鱼台还有不能不看的养源斋,这里是清朝乾隆皇帝所营造行宫的正宫,“养源斋”三字亦为乾隆皇帝题写。宴会厅金碧辉煌,两根大柱上悬挂乾隆皇帝之孙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极具皇家气派。会见厅古色古香,以线装古籍和启功先生手书前人歌咏钓鱼台诗篇为饰,朴素之中凸显文化色彩。

现在,彰显皇家气派的养源斋是举办重要会见、宴请的场所。邓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正式外事宴请——宴请美国总统里根就是在此举办的。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

另外钓鱼台12号楼也不能不看,会客厅金碧辉煌,在刘海粟巨幅国画《江山多娇》的衬托下更显大气磅礴。四季厅高大敞亮,假山、溪流、涌泉、池水和各种名贵花木掩映错落、绰约多姿。它的总统套房住过赫鲁晓夫、里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特别钟爱此楼,卸职后访问北京仍要求下榻于此。

……

然而,钓鱼台所以在北京的亭台楼阁中声名显赫,并不全是因为它的建筑、它的美景。依笔者看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它的悠久历史。早在800年前,金代章宗皇帝曾在这里垂钓,那时它就叫钓鱼台。清乾隆时将玉渊潭疏浚成湖,乾隆皇帝命修台座,并题写了“钓鱼台”三字。乾隆皇帝把它建成行宫之后,更有了几分皇家气派。可见,数百年前钓鱼台就是一处神秘之地。

其次是国宾馆的地位。1958年夏天中共中央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研究了有关建国十周年大庆的事宜。考虑到诸多外国元首会前来,于是决定在钓鱼台建立国宾馆,主设计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张开济(他同时也负责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任务)。

1959年国庆前夕,钓鱼台国宾馆正式落成,当时有十几座楼,为尊重外国人的习惯,没有1号楼、13号楼的编号。

从国宾馆建成首次启用接待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至今已有700多位来访总统和政府首脑在此入住。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国务卿基辛格,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朝鲜首相金日成和越南领袖胡志明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同时世界级的商贾巨富和世界知名人士也多次在此入住:已故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先生曾是这里的常客;美国摩根集团、荷兰壳牌公司、瑞典爱立信等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的高层都曾在此小住……

它也是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震动世界的事件在这里谋划、决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些重要会议也曾经在这里召开,很多重要新闻在这里发布。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是“中央文革”的办公地。期间许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都与钓鱼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因所谓“冲击钓鱼台”引发的“杨余傅事件”,武汉“七二○事件”等。毛泽东批评“四人帮”时曾经对政治局委员说“钓鱼台无鱼可钓”,要陈永贵等人从钓鱼台搬出来。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则用不同的方式,和“钓鱼台”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钓鱼台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它的神秘色彩也日益浓重。让我们慢慢掀开它的面纱,认识与它有关的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

报告之一:

住进钓鱼台的首位国宾赫鲁晓夫

☆ 钓鱼台国宾馆修好后迎来的第一位贵宾便是赫鲁晓夫

☆ 在赫鲁晓夫首次来华时中苏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好此后逐渐恶化

☆ 为同赫鲁晓夫大论战钓鱼台成立了写作班子使反修达到高潮

☆ 中苏关系恩怨交加最后的破裂源于友好时就不平等的关系

钓鱼台18号楼又称总统楼,是当时国宾馆的中心。它接待的第一位国家元首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中国的赫鲁晓夫住进大屋檐的18号楼后,对当时的彭真市长抱怨说:“国宾馆里的浴缸太小了”。

当时人们感到奇怪,国宾馆里的浴缸都是按大号订做的,身高不过1.68米的赫鲁晓夫怎么会嫌小呢?也许,这时他已经对中国各方面都看不顺眼,于是乱挑毛病。

赫鲁晓夫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一段名言更使他的名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印象深到。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睡在我们的身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记忆也慢慢淡化了,历史老人也把许多的真相告诉了人们。赫鲁晓夫毕竟是赫鲁晓夫,毕竟是一个大国的一号领导人。

无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修正主义者,他们都已经作古。我们今天再来写他们似乎可以更接近真实,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代表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这就注定了他们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他们的冲突,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同的个性,还有许多个性以外的东西左右着他们……

取自《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作者系董保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