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作者:烤环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法制日报》记者 蒋安杰

人物素描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58年,肖扬在闽大学学习期间。

肖扬,1998年至200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历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司法部部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进步的经验和重要参与者:要开拓反腐败改革的早期探索,牵头创建中国第一个报告中心——反腐败局,倡导制定和参与起草反腐败贿赂专项法。在司法部任职期间,他为中央领导讲授法治,建议中央政府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法制、监狱制度,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我国第一部律师和监狱法的颁布。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间,以"公正与效率"为法院工作主题,以按照宪法原则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对司法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方向, 并提出中央政府提出"宽大从严"的刑事政策,改革死刑审批制度。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40年,在历史上,但白缝;于晓阳,却千帆一读。

新中国第八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择在家乡广东发表感人的"告别演说",今年70岁。从那以后,他的生活一直很安静,基本上淡出了视线。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两个高潮"的评论中,媒体拍下了一张他微笑的照片,并被称赞为"非常人道地展示了共和国首席大法官的喜怒哀乐",就像明信片一样固定在他的记忆中。也就是说,今年,带有"改革是真正的革命,既然是革命必然会有一定风险"的标签,肖扬,连同他的名字,留下了历史。

4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萧扬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经将自己的经历描述为"下一行,一个圆圈"。意思是从最基本的公社、县、地方(市)、省到中央,每一个阶梯都经过了,公安、检察、司法、法院这个政法圈,他绕开了一个星期。这种丰富的经验在中国法律界是罕见的。

从广东省总检察长到共和国司法部长再到最高法院院长,从领导创建第一个报告中心,第一个反腐败局;建议中央选择"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法治讲座的主题,推动确立依法治国战略。提出"公正高效",推动撤销死刑批准权,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像一个永无止境的索赔人,留下了一条可以带入中国法治史的痕迹。萧扬,政法界著名改革家的名字,将永远被共和国铭记!

有人问,向政法部门提出,肖扬是以"强人断腕"的精神推动改革,到中国呢?一位法学学者表示,萧扬给中国司法带来的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纠纷,将经受历史的考验。"但是,作为法人,我们感谢他。假以时日,五年或十年,中国人会感谢他。"

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是"十年后"的历史节点。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坐标上,改革开放40年来亲眼目睹、见证、参与和推动法治进程的肖扬的情况如何?12月9日,记者来到小老家,享年80岁。

.m 9:20,我注意到了这四个星期,因为我提前十分钟到达。客厅布置简单朴实,在装满书籍的柜子里摆放着一张小杨和妻子的显眼照片,沙发前的地毯有些陈旧,刻着新年轮子。

9点30分,听到老人的脚步声走下楼梯,我立刻往前走去,伸手握住老人温暖有力的手,萧老看起来有些瘦弱,但精神抖擞。老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间是在2014年,而身边的女儿惊叹于他父亲的记忆。萧阳特别提到了《法制日报》几位熟悉的老头子的名字,并询问了他们最近的情况;他还回忆起他作为部长创办的《中国律师日报》,后来更名为《人民信》。

从报纸聊天到司法部的谈话,肖扬和改革开放对口的法治生活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77年,肖扬任广东省曲江县龙渊公社书记。当龙后回到公社,萧阳兴要建水利,推进科学养殖,在他的带领下,龙回到公社五个生产队变成了亩产吨粮食队。

1975-1983 - 在龙归来的那一天

1978年,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拐点,今年12月,中国似乎没有冬天,应该是寒冷的季节,安徽凤阳小港村18个村民将鲜红色的手印放在纸上,给家里贴了一份纸,春声雷声改革开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天的故事在中国由南向北歌唱,变化的活力正在汹涌澎湃。同年,许多人离开了赛场,冲向考场,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旅程。

这时萧阳,正处在一个叫龙辉的地方,忙着农民下田。1961年,从闽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前往新疆政法大学任教,然后因中苏关系紧张而解散学校,回到广东省曲江县公安局。

萧扬向记者回忆说,龙归来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生活伯乐,才华横溢的玉关市委书记李海涛和曲江县委书记娱乐书。因为肖扬肯吃苦耐劳,头脑灵活,体贴一点,1975年6月被任命为龙渊公社党委书记,时年37岁。有人公开质疑:"派这么小的人当秘书,取笑这个万姓的公社?

怎么办?客家人独特的坚韧和自己的固执不输,让小杨立志要做一种工作。肯在学习萧阳时谦恭敬敬老农为师,组成了农业顾问团,采取一系列勇敢的措施,使贫瘠山区平均产量超过一公斤甚至吨的粮田,轰动全县乃至整个地区。

因为从外行到外行人从事农业是有名的,1979年12月,肖扬作为代表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进京领奖,来到人民大会堂,这是肖扬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回到北京之后。没想到,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他遇到了18岁的大学同学朱明山。当时,朱明山已经是最高法院的局级干部。谁也没想到,十多年后,萧阳和朱明山会以"一把手、二把手"的身份在东同民巷27号重聚,共同推进中国的司法改革。

说起这段历史,萧阳补充了一个细节,从北京奖归来后,韶关市还在龙渊公社奖励了一辆面包车。为了让整个社区分享发展成果,肖扬建议将汽车配给公社卫生医院抢救病人。

肖扬回忆说,在龙渊,有一件事他很难忘记,那就是他决定带领大家去修好水电站。当时,没有钱,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但他"进入不求名,不回避",买机械,买管子,建厂,都需要钱。萧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了一笔贷款。金额是多少?超过一百万。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贷款不仅可耻而且有风险,超过一百万是一个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但萧阳顶住了压力,果断地坚持了下来。

记者问水电站是否还在?萧阳很自豪地说,电力仍在产生。电站建成后,龙源告别了油灯时代,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用电问题,还将剩余的电汇入国家电网,1987年电站还清了投资债务。

萧扬当时也做了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小杨是一个能力强但农业背景丰富的年轻人,他仔细观察,年轻人有文化,聪明,能干,懂农业生产,靠大众的力量让他担任生产队长。结果,生产团队在那一年将其谷物翻了一番。第二年,生产又迈出了一步。

记者问道:"看来你年轻时有改革的勇气,你不担心也不害怕?"萧阳坦言,"我是一个穷农的孩子,背井离乡的移民来到韶关,从来没想过什么一定是官员,不怕。或许就是这件大事,回家种下无畏的精神,心无私地走向世界,一步步地支持萧阳,果断前进。

在将近四个小时的采访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人在叙述,记者在听。记者发现,肖扬年轻时非常大胆,他提出"让有能力的人坐在第一把椅子上""让外行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改革的"基因"为他未来倡导的"专业化"注入了活力,也为他在实施后的一系列改革"回归", 提供源。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88年11月,刘福志同志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视察工作,肖扬向刘福芝汇报。

1983-1993年——检察官办公室"返回"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是什么?当时,改革开放如潮水涨潮,海浪翻滚,同时,难免是泥沙、蝴蝶和苍蝇同时破碎,被砸得"公查法"急需重建,我国法制被浪费,法制人才稀缺。

1983年,清远区委与韶关市委合并,不详的省委书记(当时与一书记)王宁从肖扬的简历中找到了自己的"法制"背景,在向省委汇报后,决定让肖扬"回队"。同年6月,肖扬重返政法职务,历任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肖扬一上台,就想着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上大胆探索,努力依法改革检察制度。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刘福志曾评论说,广东省检察院的工作是"广东的几件大事"。

人们记得:1987年,广东省检察院提出办理此案,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保驾护航;1988年,在深圳成立了经济犯罪举报中心;1989年,"新花样"在广东成立了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局。一些人认为,这是改革中国反腐败体系的早期尝试。肖扬告诉记者,当时,他设想成立广东省反贪污贿赂局,连品牌都已经做完了,后来由于内政意见分歧,前一天晚上上市改为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

回顾自己在检察院的经历,肖扬用"回归"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法律的渴望。他告诉记者许多外界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说,当中央政法委调研组到广东总结第一次"严峻"的经历时,轮到他讲话时重述,然后重复别人说的"重创"的经历,不是很有意思,关于"经济犯罪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即兴演讲, 没说几句话就被房东挡住了。但时任中央政法务常务副书记的刘福志却很开明,让他继续发言,会后打电话给萧阳,命令萧阳把演讲稿草稿寄给他,肖扬回忆道,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吃午饭没费心吃饭。

1986年7月,肖扬作为广东省检察长,率先提出"检察工作从属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明确阐述了战斗与保护的并行性,并出台了12项保障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规定。为了实现生产保护与惩治统一,挽救犯罪,广东省检察院也曾试图暂停逮捕。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比如一块石头砸在水面上,再次掀起了波澜。萧阳告诉记者,当时,甚至出现了"振奋人心"的"死派"两大阵营,可以看出意见分歧,也印证了萧扬的进取意识和勇于迈出大步,敢于开辟新路。珠江电影制片厂为此制作了一部电影《暂停逮捕》。

肖扬也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名年轻男女坠入爱河,被民兵抓获,男女分开审判,女子在压力下改口强奸,当时判处该男子死刑。萧阳不赞成这种背离法律的"重"处罚,成为"目标"。这类案件深深地触动了肖扬内心深处,让他开始思考刑事政策问题,于是提出了"严、宽、宽、求实"的起诉理念,为他后来在法庭上建议中央政府实施"宽大"刑事政策做好思考和实际准备。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91年5月,肖扬还担任《中国检察官日报》创办及办公室工作会议代理会长。排在前排的是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刘福志同志。

1993-1998年 -经历从"法治"到"法治"的转变

1992年,邓小平登上火车南下,经过南下巡视,中国的改革势头更加强劲。

单山、单水、转弯,1993年3月,萧阳成为共和国第六任司法部长,今年小杨54岁。如何找到改革开放与司法行政的结合?这是他必须在新职位上找到的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第一时间看到肖扬展示的历史文件《中国司法行政五年发展纲要》,即现代文明监狱的创建、法制改革、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从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在司法部执政期间,肖扬的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制度设计更具前瞻性。这时,肖扬清醒地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号召下,律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大动作。因此,在1993年6月国家司法局(NRA)的一次研讨会上,肖扬强调律师改革应该是"重中之重"。他建议,"法律职业的性质应通过停止使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模式和管理方式来界定;法律职业的性质应由停止使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模式和行政管理方式来界定。律师必须专业"的主张,总体目标和思维非常大胆,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是"大",闽大学教授陈卫东用这四个字来评价。他告诉记者,"国有法律顾问的性质要对合作律所进行更先进的改革,使代表集体经营模式的合作律所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跨越式发展;"探索机构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填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空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也对记者表示,"那一年,很多人觉得中国律师的春天要来了。"后来成为顶级律所的律师事务所,如大成、金都、君合、中伦等,都是这个制度的践行者,改革最大的意义就是为法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释放活力。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而这项改革在当时是不可预测的,存在风险,"律师卢红兵说。肖扬本人认为,律师制度的改革为他后来的法院改革奠定了基础,没有律师制度的改革,以后就不会有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

这期间,肖扬也第一时间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因为不了解,最初进展缓慢,他很着急。现在,中国土地上的"法律援助制度"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穷人、弱者、残疾人能够打官司,建立并实施法律援助制度,"他告诉记者,"可以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这是肖扬更深层次的思想。有人认为,"引进这个制度"在萧阳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灿烂的亮色,也为萧阳后来提出的"司法救助制度"提供了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萧扬也特别重视法学教育。1998年初,全国法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司法部开辟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新通道,体现了20年前制度设计者为法治储备人才的战略眼光。

"好人赢了,远方寻求者赢了。司法部期间,肖扬不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我国司法行政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大步向前推进;并能够抓住机会向中央政府提出举办法治讲座,并最终为法治战略做出贡献。

肖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法律路线,实质上是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只是当时,这只是法治的朦胧状态,人们还没有明确认识"法治"和"法治"的区别,更更不用说从治理的基本原则来认识这个问题了。从"法治"到"法治"的真正飞跃是在1997年9月。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指出:"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

在这里,我们想谈谈一种特殊的"一般法"实践。1994年6月21日,在司法部、中宣部、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级干部法学讲师小组"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建议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举办法治讲座。司法部党组立即征求并批准了中央委员会,并于1994年12月9日进行了关于中央法制的第一次讲座。

后来,在1996年2月第三次讲座时,无论题目还是讲者,司法部都经过了精心的"审慎"和反复的"研究",节目改了几下,最后确定为中心议题的是"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正是在这次演讲的总结发言中,中央领导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策略。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升级为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成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跨越。

在肖扬看来,从"法治"到"法治",虽然只是字面上的差别,但却是观念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中国对法治的追求从朦胧走向成熟和自觉,是党的领导作风、执政方式、治理战略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发展。

记者对这段历史的电话连接非常熟悉,当时司法部副部长刘伟说,从中央法学讲座的成立到推动法治基本原则的确立,其意义和价值,为肖扬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意义。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96年11月,广东省法律援助中心揭牌,肖扬出席揭牌仪式并发言。

1998-2008年——司法改革"破冰"

岁月总是沉默的,但历史却在沉默中向前发展。

1998年3月和2003年3月,肖扬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两次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这十年,应该是萧扬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也是引起外界最关注的十年。随着他在镁灯下曝光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媒体的"最爱",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也让他承受了无人能及的压力。但他因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忠于党,就不能怕风雨"的坚定信念;带着"正义必须公平,责任胜于天"的感觉,应该推动中国的司法改革。

1998年底,持身份证和记者证的普通市民走进"神秘"法院的大门,中国法院全面推行了公开审判,这应该说是萧扬的第一件大事。很快,肖扬提出"公正、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并发表了《关于新世纪中国司法的宣言》。并提出"审判工作是中心,团队建设是关键,法院改革是出路"的战略布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年来,最高法院以肖扬为这艘船的"领航员",在司法改革中向着"海"建设公正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历程真实经历了危险的海滩、风浪。一位老法官向记者回忆说,1998年3月,当最高法院正在讨论庭的改革时,肖扬认为应该整体进行一系列研究,因此《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问世,为我国司法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不过,由于种种因素,本轮司法改革聚焦于工作机制,肖扬也非常无奈,或者说是后悔。记者在采访中证实了这一点。

到《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时,肖扬本人对司法法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他的司法理论也已经成熟。因此,他对法治的思考和理解在现阶段得到了体现,"如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向审判制度的转变,法官的专业化建设,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法律的统一适用,案例指导制度"等,后来成为健全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最高法院全司改革班子发起的司法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没有专业建设,就没有后续的人员分类管理,也就没有司法法的体现!"对参与制定《一五、二五、三五、四五》的一位老法官进行了评价。

萧扬任期内最具争议的改革,现在看来是最有效的,比归还26岁的复审死刑的权利还要有效。据说,这项改革给老年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旧司法观念的阻挠"。肖扬告诉记者,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都认为杀人是一种威慑,强调只有多杀人,才能保证社会保障的稳定,因此,"少杀人,小心杀人","严格控制慎用死刑"的新概念与"谨慎杀人可以,杀人少不能"的观点自然是不相容的, 改革是困难的。为什么这么难?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有人说。

但事实证明,统一行使批准死刑的权利,坚持"少杀""谨慎杀人",不会宽恕和鼓励犯罪。"现实情况是,恢复的第一年创造了一段新的历史,其中缓刑的死刑人数高于立即处决的人数"。"肖扬告诉记者。

据公安部统计,2007年前11个月,全国爆炸案数量下降了25%,故意杀人案数量下降了10%,抢劫案下降了7%。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公安调查结果,93.3%的公众认为安全环境是安全的,比2006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肖扬告诉记者,"重大案件数量逐年减少,对犯罪的各种形式的惩罚不会影响战斗力度。

记者特别问肖扬在面临压力时有没有后悔?他坚定地说,"人的生命很重要,不能害怕麻烦,我们敞开心扉,如果问题不能全国统一,正义的统一就谈不了。"当我们谈论为人民伸张正义时,我们希望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而生命权是最高利益,"他说。如果死刑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那么还为人民谈论什么正义呢?"

长期担任死刑复核监督员、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军曾说过,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为消除社会疑虑,肖扬总统曾多次就撤销死刑批准权发表讲话, 态度非常明确。由于撤销死刑批准权"拉动全身",这一改革导致一审、二审甚至侦查程序的刑事诉讼程序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撤销死刑批准权的意义不仅在于批准制度本身的改革, 它带来了中国刑事司法的全面改革,是中国法治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在张军看来,"改革是一个应该在更长的历史进程中思考和评价的过程。符合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事物,才会有生命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1997年9月16日,肖扬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回答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

2008-2018 - "法律老人"的梦想依然存在

40年来,中国变了,如薄红的太阳,太阳充满阳光;我国法院正在变迁,立足国情,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信念。

新时代的新坐标,中国如何才能前进?"改革不停,开放不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回答。2018年,历史年轮进入第19个尺度。党中央成立了全面法治中央委员会,就全面法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法治的新思路和新战略。这是自建党以来或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充分体现和体现了党对全面法治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位见证了中国法治发展40年的老人,肖扬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全面法治的伟大变革;在国家治理方式和党的治理方式上,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他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必须全面贯彻",是有方向性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法治,法治才能走正路。

十年前退休的萧阳并没有停止追求法治,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法治理论,弘扬法治精神。2014年,他在母校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称自己为"法律狂老人",并自豪地说:"我的法律梦想还在,我的法治梦想还在!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问他如何度过晚年。他说,他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与老伴相处多年,他非常感激陪伴他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几十年的坎坷之路;在家闲暇后,他去了家人陪他去的地方,老同伴在58岁时陪他学游泳,68岁陪他学打球。当然,让他温暖乖乖的孩子,小孙子手工制作的"法法",是他80岁生日收到的礼物,被放在一个宏伟的地方展示架上。

回顾40年,萧阳深情地说,他很幸运能身处这个大改革的时代,为能成为这个古人伟大事业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对于人民来说,是共产党人的第一心,也是司法改革的第一心。这坚定,让记者的心震撼。

采访肖扬,追随自己的回忆,在40年的法治长河中,感觉自己的思绪也在飞扬,当时笔却不知所措。

回到文章的开头,萧扬的改革给中国的法治带来了什么?必须承认,当我国司法改革来到"四梁八柱建成,入精修"时期,历史不会忘记肖扬这个"土匪人物"。他在每个部门推动的改革,是包括思想、思想、制度、团队在内的巨大变革,让我们一瞥中国法治进步的过程和脉络,也让我们更加看到,中国的法治已经走到了这一天, 这并不容易,可以形容为"戏剧性的变化"和"宏伟"。

在采访中,记者不仅被改革的艰难40年震惊,更被萧阳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萧扬辉的洞见卓识有很多故事,受限于篇幅,并非没有遗憾。如何形容肖扬?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中的"窗注":"屈辱不惊讶,闲暇看到院子前的鲜花。保持无意,云层蜷缩在天空中。"

这一天,北京特别冷,萧阳坚持要把我送到客厅门口;在门廊上穿外套时,老人被送到门口,不得不说再见第二次,在他善良的眼神中转过身来。看着他那张瘦削的脸,露出坚毅,回想起那艰难而不易的改革,此刻,比起尊重,这位非凡的老人更是苦恼。在中国,法治爬过颠簸,浑身荆棘,走过了一条以前没人想走的路,有很多人值得我们致敬!肖扬就是其中之一。

在寒风中,泪水在我的眼里...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2002年12月,肖扬在中国民大学"司法论坛"上作了"法治、法官与司法改革"的演讲。

福州渤海利马昆仑——从不同角度看肖扬

"浮舟渤海,利马昆仑"的旗帜,是1990年冬天,萧阳即将前往北京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广东政法长老高青艳为肖扬的晋升带来快乐和恩赐,给予警示和鼓励。据萧阳回忆,他上铭文的时候,并不熟悉,但为了鼓励和鼓励年轻人写作,也告诫他要做渤海浮桥等政法工作,更像是在昆仑骑行,有点不小心就有危险。这么多年,萧阳一直珍惜着这面旗帜。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改革之外的肖扬,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评委。

一位法官告诉记者,2006年,肖扬总统访问美国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康纳全程陪同。她问肖院长:我介绍你的头衔时,是总统还是首席大法官?肖总统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是首席大法官!奥康纳对肖有更大的尊重感。

肖扬,在一位资深法官眼中,是一位慷慨大方的长者,给予年轻干部更多的鼓励和鼓励,从不咄咄逼人、幽默风趣。有一次,党组会审议一份重要文件,调研室的刘叔德博士(年轻但有点帅气,有点老派)出席,肖院长想听听普通干部的意见,对坐在岗位上的刘淑德说:"老同志怎么看高啊?这让每个人都笑了起来。

"老同志"刘淑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续这个故事,更多的人忍不住。他说,会后,出席党组会议的于文红主任告诉我,肖院长会后问她:"今天报道的'老同志'是谁?她笑着回答:"是刘淑德,不是'老同志',是年轻同志。萧校长随后笑了笑,回敬了一声"哦,刘淑德,他把书给了我"。此后,最高法院除了《四个美女》(四男同性恋者的名字给人以女人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个餐后"老同志"的故事。

2006年3月,刘淑德有幸随肖扬总统来访。一天早上,当我在广场上散步时,我遇到了刚刚走路的肖院长。肖院长高兴地对他喊道:"刘同志,一起来合影留念。刘淑德非常高兴第一次在国外与肖校长合影。在回酒店的路上,他高兴地对肖总说:"今天心情特别好,而且越来越年轻,从'老同志'到'刘小同志',"萧也笑了。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2007年5月11日,肖扬在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蒋兴昌(左二)的陪同下,对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办公区(死刑复核办公区)的建设进行了调查。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记者注:记者眼中的肖扬

□ 蒋安杰

萧扬不仅是永无止境的声索者、新领导人、纯资本家,更是媒体的好朋友。那一年,他开放媒体,"以自我责任为基础"报道法庭审判,将司法报道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时至今日,在各种场合掌管政法口的老记者们聚在一起,在记忆中仍然经常提到萧阳。

为什么媒体朋友喜欢肖扬?外人可能会想,因为萧阳是一个改革者,他不相信身体的力量,所以他生来就容易成为新闻人物,容易带来自己的气场,新闻的厚度和高度;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肖扬之所以能和媒体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的性格和个性魅力。无论他缩着脸颊,抬起嘴唇,微微抬起头,说话时经常握紧拳头,还是高兴时纯粹的笑容或大笑,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这种力量来自他身上的那种人性之光,所以记者看到他感到亲切, 没有距离感。

记得有一年,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活动,结束后匆匆赶到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带有浓重粤语口音的电话:"小江......"回头一看,身材不高的小杨,在人群中向前走去。由于事故和喜悦,我说:"肖总统,我们拍一张照片吗?"萧阳道:"好吧。自然,在他身边停了一站,更多的人开始围观,也想和小杨合影留念。小杨感觉自己英俊的卫兵在潜意识里挡住了,他和蔼地说:"来吧,没事的。到目前为止,这种善意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也不止一次听说,当他们和小杨一起旅行时,他们经常受到小杨的欢迎,与工作人员换地方,坐在前舱。看着不经意的细节,却在记者的心中留下了美丽的印记。

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

2011年9月,肖扬年轻时回到边境公路,在阳关旧址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