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代又一代的追求者绿丝雪,一代科技人热爱,青春无悔,人生无怨......"国家博物馆首次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推出"协同创新自力更生——"两弹一星"精神展。走进展厅,一首《马兰民谣》响起,110件(套)文物、艺术品和模型、510幅图片和视频等生动展示的"群英谱系",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勤奋拼搏、勇于攀登"的"两颗子弹、一颗星"的精神。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10月16日,神舟13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随后,三名宇航员成功驻扎在天空和核心舱...从浩瀚的戈壁到浩瀚的宇宙,正是在"两弹一星"的精神下,中国太空将超前的脚步。

查看和解码

24字"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展览标题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协调性强,勇于攀登。如何呈现这24个字的丰富内涵?国家博物馆馆长余青表示,本次展览分为六个部分,13个单元,不是全景展示"两颗子弹一颗星"的历史,而是在考虑到时机的背景下,更突出的主题设计,"两颗子弹,一颗星"精神的24个字直接构成了展览标题的三个部分, 在每个主题中,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来揭示主题。

"精神,乍一看,有点虚假,但它总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于青说,通过展示人们所做的事情,参观者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并且能够诞生"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这句话,从而产生更多的感情。

从功勋到普通建筑商,照片讲述了英雄的故事

那一年,义愤填膺地投身于"两弹一星"事业,有国内顶尖科学家,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专家,他们埋名造奇事,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建设者为国家服务。展览呈现了"群英谱系"的多视角。在展厅中,观众不仅可以阅读23位"二杆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无私奉献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找到近150位核工业,航空航天和Cascience系统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人员。

"历史照片是现代历史主题的重要表现形式,视觉上真实地记录历史时刻和历史场景的照片具有文学和物品无法替代的作用。他解释说,展览的特色之一是收集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在沉默中讲述了这些可爱而可敬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在展厅的一张照片中,有一群人跑向"蘑菇云"的后面。原子弹爆炸后,核试验场的采样器需要首次进入爆炸区域,冒着接触放射性物质的风险,甚至牺牲生命,收集爆炸产品样本,取回效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在第一次核试验期间,采样者穿着笨拙的厚重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冲进试验现场,用相机捕捉到。在照片中,这些确定的数字,甚至要识别谁是谁,但正是他们,确保了97%的测试仪器在我们第一次核试验记录数据中完整准确。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签署反对使用原子武器

另一张照片拍摄了六个漂亮的女孩。在照片中,他们都是微笑,在广阔的戈壁后面。核试验场有一个地方叫"木兰村",一群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女科技干部就住在这里,被亲切地称为"核姐妹"。虽然他们的许多同龄人陶醉于前几个月的美好时光,但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热爱都奉献给了核试验事业......

英雄们齐心协力进攻,默默奉献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金色和银色的沙滩草原到马兰基地沉浸式场景重演

"两弹一星"开发团队是一支特别勤奋,特别能打胜的团队。他们睡得很辛苦,日以继夜地为在沙漠戈壁和深山峡谷建设"两弹一星"事业而战。

在突出人物故事的同时,展览还注重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影氛围。

在展厅里,一个模拟场景的金银滩草原,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了科研团队的工作基地——荒凉的草原,孤零零地矗立着三顶帐篷。1958年下半年,核武器发展基地在青海省海棠县金阴滩草原开工建设,第二机部门九局局长李志担任项目统帅,带领二三十人进入金银滩,搭建三顶帐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基地建设。此后,"金银滩"这个名字神秘地从中国地图上"消失",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几代人的1700多名牧民搬到了其他地方。它与中国的和平与安宁密切相关,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发展基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基地的纪念碑铭文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功绩":在这个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科研人员奋力拼搏,勇敢攀登高峰,克服了原子弹、氢弹尖端科技难关,成功进行了16次核试验,生产了各类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 强大的国家威望,强大的军事力量。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漫步在展厅中,伴随着歌曲"马兰民谣",可以看到一张黑白照片,显示了位于新疆巴音国栏蒙古自治区的核试验场"马兰基地"。专家将其解读为罗伯地区盛开的萎靡不振,从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1996年7月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当时马兰基地进行了45次成功的核试验。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军官和干部工人在戈壁扎根,无私奉献,投下了新中国的和平盾牌。

"'两拍一星'的职业生涯涉及几个基地,展览被反映出来,观众进入相应的场景,一定会被感动。"在读了这么多人的故事之后,当她听到"马兰民谣"时,她泪流满面,"她说。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查看和亮点

"王晶"木箱从老物件看"两颗子弹一星"元勋

"我希望我能向我的国家许个愿!""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去做。"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导弹业务,我不后悔"......展览专门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开辟了一个区域,红色的爱国誓言墙,"两弹一星"获奖者的字样,读起来动人心动。

在展示柜里,有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箱,上面写着"北京望京"字样。专家解释说,1971年至1978年间,核物理学家王玉昌在四川省绵阳核武器发展基地工作时,曾用它来运送数据。1960年,王玉昌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他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玛负的超级儿子,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他继续他的研究,他将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但在他成名的巅峰时期,他于1960年底悄悄回到中国研究核武器。"我会对我的国家做出承诺"是他的承诺,"王晶"是他自1961年以来秘密参与核武器研究的化名。在那之后的17年里,天才科学家王玉昌无话可说,但在沙漠深处却有一个叫"王京"的老人。

展厅里,有很多像这样的简陋旧物件:钱学森的书信和书本、邓佳的制服、用过的红旗小台湾扇、王玉昌记录的从事核武器研究基地到北京等地往返的日程笔记本......这些从侧面展现了"惊艳事件"的背后,一个接一个的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铀矿"决定命运" 中国原子能产业"开口石"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一个黄黑相间的矿石陈列在展示柜中,将时间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1954年秋,中国地质部在广西发现了铀矿石,地质学家收集的铀矿很快被运到中南海,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报告。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时任地质部副书记刘杰拿着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演示,当仪器接近矿石并发出"嘎嘎"声时,领导们非常高兴,证明中国地下埋有铀矿。毛泽东说:"这就是命运,命运......"

铀是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元素,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缺乏铀资源是核工业自力更生的重要物质前提。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还没有铀矿地质,只有少数地质学家对铀矿进行了零星的、极其初步的勘探。在那一年的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了李思光、钱三强、刘杰关于中国原子能研究现状等问题,他说:"今天,我们是这些人作为小学生,关于原子能相关问题请来上课,这件事情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抓的时候了, 只要我们有资源,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工业建设强国的战略决策。

如今,经过中央领导人反复讨论和决策的矿石,被誉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开路石"。展览展出了铀矿石标本的1:1复制品,该标本位于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所。

成都291邮箱909基地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

展览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物和展品,聚焦于"两弹一星"精神的遗产。

中国核电科学研究院捐赠了一个专用邮箱,成都291。1965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基模型反应堆开发基地(909基地)位于四川。在贫瘠的土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从零开始,努力工作。在基地建设开始时,由于需要保密,没有具体的地址。为保障基地的外部联系,设立了成都34邮电分公司,邮箱为成都291邮箱,邮政编码610005。作为基地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渠道,它承载着基地三代人的记忆,也是核电人"做奇事,埋葬藏姓名人"的重要物证。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结构星、"长征2F"运载火箭模型、"天宫一号"实验舱模型......其中一个展品展示了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两弹一星"的精神激励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代代相传。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来国博,看“两弹一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查看展会提示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7号馆6号馆

价格:免费分机:

截止日期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