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窑洞对”中提到的这个问题,为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高度关注?

作者:上观新闻

在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川路218号,有一座典型的江南官邸,其头是"内史第一"。这是铭文家、鉴赏家、文物藏书家沈书祖建在原名神家大院上。清贤风九年(1859年)沈淑轩,官秩到内阁书上,沈家大院改名为《内在史》。它也是江南住宅中罕见的名人集合。宋庆龄、宋子文、宋美玲等都在这里出生。著名学者胡石等现代名人也曾住过这里。黄炎培于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此。因此,有许多别名,沈家大院、历史、宋家居所纪念馆、黄炎培府等,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炎培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民主教育家。1899年,他是当时松江省的第一次试验。1901年,他被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录取,蔡元培是他的中文老师。1902年,他参加了江南乡试验,赢得了人民。他创办了中国职业学校,并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合海工程专科学校(现和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组织工作。1905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盟团,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违背了"干得过得官"的誓言,接受了毛泽东的邀请,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毛泽东和黄彦培一生中交换过100多封信。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有一对著名的"洞穴对"发生在毛泽东和黄炎培身上。

1945年7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黄炎培、张伯宣、傅新年、左彦生、于福成、冷山口等六名民主人士到访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他们。在对延安为期五天的访问中,毛泽东和黄炎培举行了三次深入会谈。

当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之行有何看法时,黄延培这样说了一段话:我出生六十多年,听不说,亲眼看到,真正的所谓"它的繁荣也在蓬勃发展""它的死亡也是突然的",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 许多单位未能跳出这种循环的主导地位。大凡在创作初期都专心致志做事,没有心,没有人不努力。也许这很难,很难,只是为了从死亡中找到一个生命。即使环境逐渐好转,精神也逐渐放下。有的因为时间长,自然的惰性攻击,从少数的表演为广大,到形成大气层,虽然有很强,但无法逆转,也无法补救。......一段历史,"政治懒惰"也有,"人死政治利益"也有,"为了荣耀和屈辱"也有,总之,不能跳出这个循环的速度。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一条摆脱恶性循环的新路。

听完黄炎培的意见,毛泽东想了一会儿,说:"我们找到了新办法,可以跳出这个循环速度。这条新道路是民主,只有允许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会放过未受破坏的道路。只有当每个人都站起来并承担责任时,才不会有人死去。黄炎培道:"没错。"只有当一般政策由公众决定时,对个人价值的渴望才会发生。只有让每一个地方的东西,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土地得到人,每个人都得到东西。"

"洞穴对"可以与著名的"龙中对"相提并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摆脱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所谓历史周期率,是指对历史生命周期现象从兴衰、从生存到死亡的总结和总结,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兴衰周期现象。

"洞穴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共的深刻思考,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历史周期率进行探索和实践。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嚣张、不易怒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人高度重视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力加强党内的监督、民主党的监督和人民的监督。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党的建设、惩治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同人民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统筹从严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传递红基因,用铁腕领导全党反腐败。 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党的执政风有了明显改善,党同各主要群体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历史周期率问题,"只有以反腐败的顽强毅力永远走在路上,深化标本和监管两条的统治,确保干部廉洁、政清、政治清晰,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

百年青春,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决不能忘记原心,牢记使命,时刻奋斗,才能最终跳出历史循环速度, 以避免政治生命死亡的后果。

(作者: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党校)

转载请注明"看得起眼的消息"的来源,违法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专栏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专栏编辑: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标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照片编辑:严

来源: 作者: 黄玉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