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代通人周太玄

作者:思想与社会

周泰轩,原名周伟,号码龙轩,改名周号。1895年1月20日(2012年12月25日)生于新都州。他的祖籍是河南省湘府县。祖先周良恭,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大量作品因为文字监狱的破坏,现在传下来的只有《赖古塘诗钱》、《书影》。他的父亲周伟曾担任过四川新都、峨眉等县历史。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周泰轩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他的家庭出身息息相关。

1909年,周泰轩考入四川高等学校。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写道:"王光启、魏思谦、李伟仁、周泰轩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前三名是C班。当时,他们都是最好的。泰轩是所有年轻人中最年轻的,......他是个好孩子...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可以做诗歌,他可以填词,他可以弹七根弦,他可以画画,他可以写好词。据周泰轩说,他深受学校校长刘世之进步的影响,"在他的赞助下,......我可以阅读很多寄往海外的革命性出版物。当时,文天祥《市场》上发表的《民族民粹主义杂志》,岳飞、郑中南、张灿水、燕式等人的壮丽诗情激发了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一代通人周太玄

1930年秋天在巴黎的泰轩家族。左起,王耀群

1911年,周泰轩从支部中学毕业,他正处在艰辛和疲惫之中,决心去上海,进入中国公立学校政经系。毕业后,他担任《上海人民信报》的翻译和编辑。后来在北京,他担任京华日报、中国新闻社编辑和中国通讯社记者。他和他的朋友王光谦在《京华日报》担任编辑,都深切地感到,军阀统治着黑暗的腐败,大国被屠杀,风雨不清,国灾深重,社会改革势在必行。这时,他遇到了在北京大学任教、编辑《晨钟报》增刊的李大昭,他有着近厚的过去,彼此关系密切,并同意有必要"团结同龄人,扼杀一条道路,将这个古老、腐朽、呻吟、被剥削的国家变成一个年轻的国家, 独立和繁荣的国家"。由此,"中国青年会"这个组织,其中逐渐酝酿成熟。

1918年6月30日,北京顺吉门(即宣武门)外的月云别墅举行了赞助人会议,李大昭、王光启、周诺(即周泰轩)、陈青、张尚玲、曾伟、雷宝轩出席,决定王光启为书记,李大昭为编辑,最年轻的周伟文。1919年7月1日,五四时期会员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进步社团——中国青年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在法国拥有最多的海外会员。1921年3月27日,巴黎分会成立,周泰轩当选为书记。南洋、东京、纽约等地的会员均由巴黎分会联系。

一代通人周太玄

1917年,在《吴玉章的介绍》中,周泰轩加入了中国法律教育协会,积极学习法语,前往法国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举行,为了尽快向中国人民报告巴黎会议的真实消息,周泰璇在旧历年的第一天去了法国。在吴玉章的同意和中国法律教育协会倡导者之一李石的支持下,他迅速成立了巴黎记者协会。

当中国代表团要求废除"21世纪"和"中国列强的特权"时,中国的局势立即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拒绝。《巴黎协定》还确认了日本在中国山东夺取权利,北京政府代表团准备签署该条约。《巴黎记者日报》首先将这一消息发回国内,报纸对此进行了披露,不久之后,五四运动爆发,北京政府被迫拒绝签署。

1919年底,周泰轩创办了《欧洲旅游周刊》,并组织了《中国工业周刊》,次年,《花工周刊》改为《华工周刊》。《欧洲旅游周刊》是周泰轩的主编,他写的大多文章。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和讨论勤工俭学,勤工俭学,中国工人状况和社会改革,反映了新思想。《华工》由周泰轩、李立姗、赵世艳创办,是一本主要反映华工生平的刊物。这期间周泰轩结识了周恩来、陈毅等。

1920年,周泰璇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大学完成了他的期刊工作,并研究了自然。他于1924年毕业,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进入巴黎大学学院。在此期间,许多研究、论文和详细图纸发表在法国科学院、法国动物学会和生物学会的期刊上,解决了五角细胞器的染色问题,从而证实了它的存在。1930年,他因在肠道动物,特别是水母方面的工作而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直到1949年,苏联出版的《低等动物胚胎学》也引用了周泰轩的人物和叙述,显示了它当时达到的水平。

1930年,他应成都大学校长张澜的任命回到中国,以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委员会动物学讲座的名义在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任教。1931年,三所大学并入国立四川大学,他被任命为教授、理学院院长和生物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四川军阀在成都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巷战。周泰轩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1936年,他又一次对欧洲进行科学考察,为《大公报》和《国家新闻周刊》撰写多篇文章,以深层次的问题攻击社会。回到中国后,他开始学习马来教的经典,学习俄语,为拯救国家和人民做出新的探索。

1948年至1949年,旧《大公报》的新时代,周泰璇在给王玉生的信中说:"今后一两年将是全国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我希望《大公报》能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随后,周泰轩担任《香港大公报》顾问,担任编委会主席,为该报的言论撰稿,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0年任西南军政委、文教委员会委员,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继任政协二、三、四、四等委员直至去世。1951年9月任四川大学委员会主任,1952年9月任重庆大学校长、西南区行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到北京,历任中国科学院常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编纂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出版社社长、主编。自1955年以来,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担任一级研究员。在此期间,他组织人员从鸭绿江口到北海市对中国沿海水母分布进行了总体调整,此外还参与了国际合作,为中国这一研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水母研究的空白,被誉为中国肠道动物研究的祖先。

周泰轩作为中国科学出版社首任社长,为新中国首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出版社的成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编辑出版了《世界科学翻译丛书》、《中国动物地图》、《动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科学成就》等多部具有高水平、影响力的科技书籍。为我国科技出版业和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周泰轩一生都在勤奋写作,十分重视科普。七本关于生物学的书仍然存在,在《奇索拉的生活史研究》、《动物心理学》等书中引人注目。有11个译本,重要的有《后达尔文生物学的大问题》、《人的研究》、《人的科学》、《物种》等。他还撰写了大量科学论文、科普书籍、教育、文学、哲学、宗教等评论,以及大量政治文章。他的长篇科学论文《展望未来》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他还翻译了法国著名诗人埃米尔·德巴克斯(Emile deBax)和保罗·维林(Paul Verleen)的诗歌,并且是第一个将保罗·维林介绍到中国的人。他的《诗歌的未来》也对诗歌理论进行了重要的探索。他的诗歌"穿越印度洋"广为流传并广受欢迎。他的一些诗歌被收录在新中国文学系,这为他赢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头衔。

周泰轩于1953年加入中国农业和工业民主党,曾任党北京市委、中央委员。

周泰轩于1968年7月23日在北京去世。1978年12月22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