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减”家教篇十九·张汤家族(四)安世、延寿、勃、临四代富贵

作者:沣薮翁

前面我们讲了风扬跋扈、目中无人、到处树敌的张汤,又讲了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恭恭敬敬、兢兢业业的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张汤横死,张安世不但善终,还被图形麒麟阁,位居第二,名垂青史。那么张安世的后代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会像张汤还是像张安世呢?

“双减”家教篇十九·张汤家族(四)安世、延寿、勃、临四代富贵

一、张延寿辞封

张安世的封国在陈留,在魏郡也有封邑,每年的收入有一千多万。张安世死后,汉宣帝命张安世之子张延寿继承侯爵。张延寿继承侯爵之后,觉得自己没有立下多大功劳,也没有多么高尚的品德,自己没有能力享受这么大的封邑,没有福气享受这么丰厚的收入,便上书请求削减封地。同时,还让他过继给叔叔的弟弟阳都侯张彭祖,向汉宣帝表明自己真心想削减封邑的诚意。

汉宣帝深受感动,认为张延寿有谦让之德,便下令将张延寿改封到平原郡,把他的两块封地合并为一个。面对张延寿要求削减封地的请求,汉宣帝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封邑内的户口数量不变,把租税减半——这样,既能满足张延寿的谦让之心,又能体现汉宣帝对旧臣的关照之意。

张延寿去世后,被谥为爱侯。

“双减”家教篇十九·张汤家族(四)安世、延寿、勃、临四代富贵

二、张勃知人

张延寿的儿子张勃继承侯爵,在朝廷为官,做散骑谏大夫。汉元帝继位之后,下令让诸侯们举荐人才,张勃推荐了陈汤。后来因为陈汤做了错事,触犯了法律,作为举荐者的张勃受到连带责任,被削去了二百户的封邑。恰巧张勃在此时去世,便被汉元帝赐谥号为缪侯。

后来陈汤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世人到此时才知道,张勃有知人之明。

(陈汤,可能大家都不清楚,可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话就是陈汤所说。)

“双减”家教篇十九·张汤家族(四)安世、延寿、勃、临四代富贵

三、张临谦俭

张勃死后,他的儿子张临继承爵位。张临同样具有非常好的品德——谦恭、节俭。每当张临上朝,登上朝堂的台阶时,就经常感叹:“桑弘羊、霍禹,我应当深以为戒啊!”(霍禹,即霍光的儿子。桑弘羊、霍禹都层位高权重,但也都是因为谋反罪而被灭族。)——这是他的谦恭。

张临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宗族之人以及老朋友,同时还立下遗嘱,不让厚葬,只能薄葬,而且还不让后代给他起坟头。——这是他的节俭。

从张安世开始,由于张家世代承袭侯爵,而且历代都有令人称颂的优良品质,由于张家名声在外,因此张纯还娶了汉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张家一下子攀龙附凤,成了皇亲国戚了。

“双减”家教篇十九·张汤家族(四)安世、延寿、勃、临四代富贵

四、昭示

张安世之后的三代人,受张安世的影响,都有令人钦佩的美好品德,也正因为这样,才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从张安世到张纯,张家四代人都能永保富贵,特别是到了张临的时候,还取了公主为妻,张家可谓盛极一时。可见,张安世作为榜样,通过自己诸多传世的优良品质,以身教的方法,影响着他的后世子孙。

当汉宣帝接受魏相的建议,要任命张安世为大将军时,张安世坚决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足,最终,在张安世的坚持下,汉宣帝任命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后来张安世觉得自己和儿子都做了大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自保,先是请求汉宣帝让他的儿子外出做官,后来又把全家的俸禄推辞掉。——这两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张延寿,才让张延寿做出了辞封之举。

张安世为国家举荐人才,被举荐者想要去拜访致谢,却被张安世认为这是私底下拿着国家的官员名额做买卖,断然拒绝,并与之绝交;有人向张安世抱怨自己劳苦功高,很久得不到升迁,张安世口头上不说,暗地中却进行调查,发现这个人确实如自己所说,不久之后,此人便得到了升迁。——这两件事同样影响着他的孙子张勃,才让张勃有识人之明。

张安世刚到尚书省工作时,处处小心谨慎,即便休息日也不外出游玩;又因为忠厚老实,被封侯,做了霍光的副手,从此他的人生犹如开挂一般,扶摇直上;当霍光的儿子霍禹因谋反被灭族时,因为张安世的孙女嫁给了霍家,他为此日渐消瘦,最终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获得了汉宣帝的特赦,是孙女免于一死,他自己也与霍家撇清关系,没有受到牵连;他虽然位高权重,家族炙手可热,可张安世不为所动,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以上四件事,对他的曾孙张临影响深远,才让张临既谦恭又节俭,并且凭借张家历代积累的功劳苦劳,最终迎娶公主,盛极一时。

张家的后世子孙,既以张汤为反面例子,也以张安世为正面榜样,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家族的兴盛与传承,实在是值得我们当今的社会、家庭好好学习与反思。那么是不是他们家族就这样一直昌盛下去呢?他们家族当中会不会出现一个“不听话”的另类呢?万一出现这样一个另类,是否会断送了他们家族的繁荣与名声呢?敬请期待。

——本文史料来源《汉书·张汤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