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乡冷家山

作者:玩转临朐
家乡冷家山

家乡冷家山,别有人文景观

作者 | 冷怀平

我的家园冷家山乃一自然村,属辛寨镇郭家沟行政村,距辛寨镇政府驻地东约八华里之遥。

清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由先祖公冷讳字明远者,从朐邑北关姚家巷迁居于此,在这片山明水秀,岭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名为冷家山。

冷家山村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政通人和,一直是行政村办公驻地。是集教育、卫生、信贷、休闲等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现为兴寺片区行政办公驻地,党群服务中心。

我的拙文《家园山水》在《丹水文学》、《弥水》、《沂山风》等报刊发表以后,得到父老乡亲认同和称赞,他们要我写一写家园传统和文化,留给后人记忆和传承。因学浅才疏,短笺笔拙,难以详述出家园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又觉得使命使然,遍访乡贤,集思广益,简略成文,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自建村后三百多年来,后有于氏从安丘来村定居。冷于两家和睦友好,守望相助,“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如同一家,世代相传,村风淳朴,成为邻村乡里的楷模。

从北宋年间编制体现当时政治文化和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百家姓》中可以看出,冷、于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大姓。在总共504个姓氏中“冷訾辛阚”冷氏排在350名左右,“鲜于宇文”于氏排在460位左右。晋书有冷道、宋史有冷应澄、北魏侍郎于忠、清朝“四库全书”总裁官于敏中。

据冷氏家谱石碑记载和先祖的口授:在朐邑北关姚家巷(原北关与城里交界处西坦兴隆,仍有分支族人在此居住),现民主路西、兴隆路以南、新华路以北区域,冷家拥有近百亩土地,经营着纺花织布,古法缫丝等作坊。数处“冷字号”商铺、当铺,其中有一处与城南村,弥南胡同赵姓合股经营的当铺,因当票过期,典当物件无人赎当,便与其分得明朝著名画家唐伯虎的两幅轴式丝绢装裱的“虎豹图”。冷家分得下山虎(雌)图,弥南胡同赵家分得上山虎(雄)图。还有清郑板桥的“诗工兰竹”春夏秋冬十六副。这两幅国宝级的墨迹,曾是冷家山家园的“镇村之宝”。每逢过年请家堂时,现在70岁以上的家园人大都有缘目睹到唐伯虎的虎豹图和郑板桥的兰竹真迹。这在当时成为十里八乡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谈资。

家乡冷家山

据在其家中保存过数年此画的村贤冷佃吉(76岁)口述:唐寅“虎豹图”是一只下山雌虎蹲坐画面中上方,两只幼虎蹲坐两旁,注视前方,画面下处是一只行走状态的斑豹回首观望,“笔力挺拔,动物毛褶勾勒劲如铁丝”,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也叫“三虎一豹图”。因为家园居住在山岭中,寓意是:三(山)虎镇山。谐音:山虎镇山,三(山)虎一豹(保)。谐音三虎保家园。与郑燮“诗工兰竹四季图”组成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虎豹竹”,谐音虎豹(保)竹(主)人四季平安。可惜的是这两幅极其珍贵的名人字画、家园的镇村之宝,在“破四旧”时代被焚烧一空。

家园当铺文化内涵丰富独特,当铺设在繁华临街处,为了保护典当顾客隐私设有屏风,店堂内柜台高过人头,居高临下,形成俯视与仰视不对等关系,压人一头。给典当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所有典当物品一律贬低,以破旧字样出现。如当新衣裳写为“破旧衣服”,新羊皮大衣写为“虫咬破光板老羊袄”,新金首饰写为“熏旧金”,丝绢写成“麻绢”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当铺减少物质变质和意外责任,减轻当铺交易成本(现在看是不合理的霸王条款)。当票书写潦草,满纸天文,那个年代没有个人身份证明,所当物品顶格写满当票,不留空白,防止顾客添加涂改避免纠纷。龙飞凤舞的文字,防止了当票丢失被人冒领的可能,是对典当顾客的一种有效保护。如《红楼梦》中,邢岫烟典当棉衣的当票不慎丢掉,被有文化知识的贵族小姐史湘云,林黛玉看到后,也看不清楚,弄不明白,误以为是“账单子”,只有开当铺的薛宝钗知道这是一张当票。从中看出虽不同地区当铺文化是相通的。

家乡冷家山

家园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先祖们深知家园兴旺靠文化,希望在教育,从清初立村就办起私塾,开办儒学教育,聘请外乡资深的教书先生王玉玺,开蒙启智。受文化絪縕的浸润,晚清村贤冷学序(字俢亭),冷连娥(字雪喦)等,书法造诣颇深,尤其颜体,功力深厚,又兼编撰修谱、碑铭撰文等水平颇高,十里八乡都慕名前来恭请。乡儒冷茂松,为人公道正直,村民及邻村家中如遇到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都会请他而去处理,几乎不留后遗症。因他秉持“公道正气,不存偏见”原则,一切事物迎刃而解,叫人口服心服。冷连甲,字鼎臣,民国初期毕业于齐鲁大学,曾任前南京金陵中学教务处主任。长女冷兰琴,次女冷竹琴是继“宋氏三姐妹”赴美留学又一代留美女学生,长女冷兰琴回国后嫁国民党高级将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希濂。次女冷竹琴定居美国,其子冷培树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成为军中要人。冷连甲夫人去世时蒋介石、林森等为其敬献挽联(已失),冷连甲1953年在南京去世。

新中国成立后到五十年代后期,带着向文化教育进军的梦想,在经济困难“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肩挑人抬,在村西泉子沟土法上马,立窑厂,坷砖胚,烧出青砖。盖起砖瓦到顶的二排20余间教室。当时在全辛寨公社,冷家山小学是首屈一指最好、最漂亮的小学(1-5年级),公社专门了配备了数名资深教师(陈天星,贾宏仁等),周边大行政村如龟山子、蒋市、安家沟村等适龄儿童都要“下行”到小自然村的冷家山就读。被县、公社评为教学先进单位和办学典型予以嘉奖。

家乡冷家山

受其文脉传承影响,新中国成立至今,本村先后走出大专本科院校毕业生80多人,硕士研究生以上近30人。在“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贤德传统理念下,涌现出有“家园好闺女”,县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拥军支前模范、商贸退休的冷文英;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长、建国60周年潍坊市百名功勋人物、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第十届党代表,“家园的好媳妇”王桂爱;工作认真务实“不忘初心”,不忘父老乡亲的潍坊市卫计委调研员“家园好儿子”冷佃颉;国家经贸委翻译冷文利;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丁占文;在军队中冷佃明、冷怀昌、冷佃杰、冷文泉、冷培厚五位中校军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冷利华、冷连德、冷华芝、张洪德四位烈士;冷连贞、冷连俊、冷正元、冷怀深、张元德、冷金水六位荣军;冷文峰、冷海廷、丁刚元、丁宝元四位功臣之家。

冷家山还是有名的长寿村,在全村1100名人口中,有李刘氏102岁、于赵氏103岁、丁王氏104岁三位百岁老人。比著名的“长寿乡”广西巴马(10万人口29.35名百岁老人),还高出上百倍。

家乡冷家山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村集体副业发展齐全,设有两处林场(北林场、东林场)、代销处、信用社、卫生室、拖拉机运输组、绣花班、红炉组、磨面组、缝纫组、菜园组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多次被评为多种经营先进单位,吸引了其他兄弟单位来现场参观,作为典型推广。

家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解放前后,村贤们利用农闲,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古月门市”(胡闹)剧组,经常在过年演出和串村友情演出。广大群众对剧中的情节故事、演员仪表、优美唱腔都赞叹不已,几乎是流连忘返,万人空巷。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戏之村”。乡儒教师冷文斗,字春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编自谱自导自演的“三世仇”、“白毛女”,在辛寨公社串联演出引起了轰动,剧中女主角小兰的扮演者冷玉清、喜儿的扮演者于桂英、舞蹈表演刘响(知青),成了全公社追捧传颂的戏曲明星。因此才有了冷家山是出“俊闺女”美誉。在一九七一年代表辛寨公社宣传队参加昌潍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优秀奖。

村风淳朴,始善如家。1968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十二名名青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冷家山“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给“鸡飞桑树颠”平静的山村带来了知识与活力、激情与梦想。开通了青岛—冷家山,冷家山—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直通干线。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有形的、无形的“冷家山人青岛气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外村人羡慕不已。当年的知青对家园做出的贡献和对家园产生的深远影响,家园的人们不会忘记,将载入家园文化史册。这十二位知青是:朱家田帅气,焕得臣稳重,李金秀老成,姜东和灵巧,张卫国敦厚,纪卫兵天真,刘建伟活泼,耿秀珍清秀,张爱志俊美,孙鲁琪文雅,刘响标致,康惠娟文静。村安排人品好的大姐冷爱国教他们推碾捣磨、挑水做饭等日常起居,他们和冷家山的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冷家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50年来他们念念不忘冷家山,到现在还想走亲戚一样往来、书信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上级能把十二名纯洁如清水、简单如白纸不到20岁,生龙活虎的青年男女,安排到冷家山来,在离开家庭照顾,学校管束、来此落户生活锻炼,不能不说这是对淳朴善良冷家山村民的信任和肯定,对文化发展村庄的褒奖与厚爱(当时公社72个大队唯有家园和埠西村享有殊荣)。

家乡冷家山

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旧时代,冷家山家园也曾历经沧桑,《临朐县志》记载,1926年正月十五凌晨,白塔匪首纪学汤受马文龙招抚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冷家山惨案”,枪杀6人,致伤近10人,烧毁房屋、抢走牲口粮食不计其数,村民因受伤和惊吓,爆发“霍乱”不治死亡又有20多人。时全村不到150人,死去近30人。县知事李时亮派员放赈“国币”三千元(此资料有村资深会计张元福提供)。

痛定思痛,不屈不挠的家园人,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为了躲避战乱匪盗,倚据山势在东、北、南三面筑成高5米,近一米厚的三合土围墙,西边设有哨门(残迹尚存),村中心用青砖石灰构筑起三层近20米高的炮楼(破四旧拆除),设有瞭望台、炮台、炮眼。站在炮楼上几里路以内一览无遗。

1947年中共盘阳区委,区政府(区公所)长期居住冷家山,就是因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村中冷连梅、冷连元、冷连刚、冷连兴、冷文亭、丁文彩、于效信等10多名区分队员(即武工队员)政治可靠,群众基础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县长巨佩之,28岁任盘阳区区长的郭斌(后任蒋峪公社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局长)曾多次居住在冷家山。因此当地才有口口相传的“先有冷家山、后有盘阳区”,“打下冷家山、弥河以东一撤平川”之说。在战略转移时期,跟随区委转战诸城、五莲等地的武工队骨干大都成为国家干部,冷圣元是南昌铁路公安处(处级),冷庆元是营子公社党委副书记、县饮食服务公司总支书记、调研员,冷文升是兴寺乡长,苏绍坡任大队治保主任。

家乡冷家山

家园是名符其实的红色革命家园,浩然正气的文化家园,山青水秀的生态家园。全村人们的文化自信又有了更大地提高。其中年轻的文化才俊辈出而脱颖,如年轻诗人于蔚杰,王福云等,都活跃在临朐文坛上。笔者不才,然而对地灵人杰的家园,总有一种难抑的热爱情怀,借退休后的闲暇时光,拿起自己的拙笔,时而诉写起自己的所感所想。似乎也亦步亦趋地跟着文人的脚步,实现着老有所为了。年富力强的家园当家人—冷鑫,富有胆识,领导有方,正凝心聚力,大刀阔斧地带领全体村民向着美好的家园梦奋勇前进。

有一种感恩叫铭记,因为铭记所以敬畏,因为敬畏所以传承。笔者所以倾情撰写此文,亦是我对生我养我的家园付出的寸草情怀吧!

家乡冷家山

冷怀平,男,现年63岁,县焦化厂退休职工。好读书,热爱写作。近年来已有多篇散文及红楼梦评论见诸“丹水文学”“沂山风”等,其中一篇题为“门前银杏树”的散文,发表在了“临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