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作者:异样历史观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读书人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古人将“金榜题名”视作人生之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这也很好理解,书生之所以如此努力,就是为了日后博取功名,被朝廷赐予官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清朝有位堪称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还亲手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彭定求,清代苏州吴县人,当时流传着“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说法,并不是一种谬赞,江南的确才子辈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彭定求,祖父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父亲是顺治年间进士,被派到广东做县令。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他创造了良好读书环境,曾师从于大儒汤斌。

人生短短几十载,想要成名要趁早,彭定求却不急不躁,一直到将近三十岁才参加乡试,不是因为他才华欠缺,或者没有盘缠,而是对功名不太感兴趣,且父亲远在外地,彭定求尽心尽力照顾母亲。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彭定求轻轻松松中举,进而拿到会试的入场券。

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考虑到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彭定求内心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他不中进士的话,不仅会被亲朋好友嘲笑,还辜负了家人期望。第一次去京城赶考,可能彭定求准备不够,结果名落孙山,回家后埋头苦读,立志下次考出好成绩。

康熙十五年,彭定求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下笔如有神,一举摘得桂冠,被康熙钦点为状元。众所周知,每一次会产生几百位进士,而状元只有一个,其待遇也比进士高出不少,直接被分到翰林院当差,按照正常情况,彭定求前途一片光明,日后官居三四品应该不难。

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每个人的梦想与追求不同,正当别人对状元郎彭定求投来羡慕的眼光时,他却闷闷不乐,认为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次年,彭定求以探亲的名义向朝廷请假,很快得到批准,在家足足待了三年多时间,本打算辞官隐居,却被父亲痛斥一番。

孝顺的彭定求,为了不让父亲难过,只好不情愿地回到京城。康熙非但没怪罪彭定求,反而把他调到身边讲解经史,不久后再次予以提拔。父亲去世后,早已厌倦尔虞我诈官宦生涯的彭定求,直接递上辞职书,一心研习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并拜道士施道渊为师。

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状元却不喜欢做官,死前为自己写好墓志铭

多年之后,康熙南巡路过苏州,听说昔日的状元彭定求身体不太好,专门派人慰问,可见康熙十分看好他。康熙五十八年,75岁的彭定求一病不起,自知命不久矣,为自己撰写墓志铭:“翳冯虚之妙躬,乘一气之鸿蒙,知生死如昼夜,乃原始以反终,唯循理而顺命。”短短几十字,体现出他非比寻常的豁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