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后,如何读懂孩子的需求?

作者:纳本心理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后,如何读懂孩子的需求?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感兴趣的礼物,并不一定就是父母认为的那种模样,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很容易用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来理解孩子。就像绘本中的国王需要借助小丑才能了解到公主的需求,就像视频中的爸爸,看到别人的孩子喜欢这样的礼物,就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应该会喜欢。

这两天,有一段“爸爸精心为女儿准备后备箱生日惊喜,女儿看到瞬间表示不感兴趣”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后,如何读懂孩子的需求?

据孩子妈妈程女士称,当孩子生日临近的时候,她爸爸就想着学一下网络上很多视频里爸爸准备的后备箱惊喜,也给他们的女儿准备一个这样的惊喜。他们大概提前十几天就开始买这些生日礼物的快递,布置也花了两三个小时。当孩子说不感兴趣的时候,爸爸有点发懵,后来就蹲在地上一直在笑,感叹自己费这么大劲儿,结果孩子不买账。

#01

公主的月亮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绘本《公主的月亮》,这本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主生病了,国王来到她的身边,说:“只要你的病能好,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国王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你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吗?”

公主听了国王的话,表示她还真的有一个特别想要的东西,而且不是一般的礼物,她对国王说:“我想要月亮,有了月亮,我的病就会好了。”

于是,对于自己掌上明珠的需求,国王真是和前文提到的爸爸一样,费尽心力:他召集了能人将士,要求他们为公主弄到月亮,皇家总管、宫廷魔法师、皇家学者……都竭尽所能,也没有弄到月亮。

最后,国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召见了宫廷小丑,而宫廷小丑,还真的帮助公主找到了月亮。

为什么那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没能帮助公主找到月亮,而宫廷小丑却做到了呢?其实,宫廷小丑只是做对了一点: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找月亮,而是询问了公主,她想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宫廷小丑可以想到这一点?因为他平常的工作就是给别人带来各种幽默搞笑的表演,而要想让别人开心,就得明白别人喜欢什么,别人开心的点在哪里。因此,正是由于宫廷小丑的职业身份,让小丑能够自然思考公主内心的需求。

宫廷小丑经过国王的同意,来到了公主的房间,询问了公主心中月亮的模样。原来,公主心中的月亮和大家所想的月亮,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她想要的并不是天上挂着的月亮,而是可以挂在她脖子上的黄金月亮。

于是,公主得到了她真正想要的东西,第二天病就好了。

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到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也许被很多家长忽略了。

#02

理解孩子需求

孩子所需要的爱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共性的:就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爱,比如独立的空间、被理解、被支持、被认可、被尊重……

另一种是个性的:也就是具有每个人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学会去用心倾听孩子,并学会有效地倾听,来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对于第一种,我最想强调的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需求,需要空间。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自己的空间,那么这也就是在理解、支持、认可和尊重他。

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十几年震惊全国的“好学生”徐力杀母事件: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徐力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母亲对他悉心照料,让他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

在被采访的时候,徐力说:“我们家只有两居室,我和我妈一人住一个房间。在我们家几乎没有我自己的秘密,我有很多心里话会写在日记里,放在抽屉里,可是我们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

我写的日记放在抽屉里,妈妈可以随便地翻看,看了不顺眼就随便地打我骂我。有一次,我写到我和同学去溜冰了,妈妈知道后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连笤帚都被打断了!从此,我再也不写日记了。

在家里,没有我说话的地方,我们家唯一能响的就是电话机,但是我没有权利接电话。当电话铃声响了,我妈就会去接,接完以后,就会问对方:“你找徐力有什么事儿?你和我说,我转告他。”

徐力跟妈妈说,你不要这样,我怕这样同学们都会瞧不起我。他妈妈的回复是:“怕什么,我这是怕你交坏朋友!”

同学们都对他说:“徐力啊,你妈太厉害了,我们都不敢给你打电话了。”徐力感觉到,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很没有面子。他说因为这个,他觉得特别压抑。

就这样,在与母亲的相处过程中,徐力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些委屈和压抑从来没有消失,也没有空间去释放,在母亲把他养的小狗打死之后,他在绝望之中,拿起一把木柄榔头,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根据“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2.3%的孩子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1. 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不理解我;

3. 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

所以,你会看到,其实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尤其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世界,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心理感受,他们渴望理解和尊重,也特别需要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03

倾听孩子想法

对于第二种,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倾听。

1、和孩子确认你理解的意思。

如果视频中的爸爸可以先询问一下女儿期待的礼物是怎样的,或者可以试探性地给女儿看一下别人视频中的场景,看看女儿的反应,就可以了解到女儿并不期待这样形式的礼物,也就不会在费尽心力之后,却换来孩子的一句:“没有兴趣”,扭头就走的尴尬;如果国王在开始的时候,就和公主确认她所说的月亮的模样,中间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误解……

2、孩子的“坏”行为只是表象,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总是重复一个行为,一定是有内在的需求未被满足,有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就会通过一些行为的重复,来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目的。

比如,有些孩子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让妈妈关注自己,就会去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比如哭闹,或者弄出各种响声……目的只是为了让妈妈看见自己、陪伴自己,如果妈妈只是看到行为的表象,认为他不听话,那么,他还是会继续重复。

其实,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习惯,而是他多次跟妈妈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后,一直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满足,才衍生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当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妈妈能有效地倾听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行为了。

3、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一些期待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就像我自己,当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次辅导他写作业,总是容易生气,看到他写得不好,做得不对,就愤怒了起来。后来发现,让自己生气的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我对孩子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用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他,他没有达到那个标准,我就生气。

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就是现在的水平,然后,耐心地引导他学习,制定适合他学习水平的目标,慢慢地就发现我不再因为他的表现而生气了,而是会看到他现在处于什么程度。我可以如何引导,我应该把他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而不是按照心里理想的标准去衡量他。

如此,孩子反而越来越喜欢学习,我也很少因为辅导他写作业而产生情绪。

当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评判,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那么,你也会发现,养育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