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凡:新冠大流行终将结束,这次疫情带给人类5条经验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经常有国外专家学者问吴凡“你们中国抗击疫情那一招效果最好?”吴凡回答:“我们不是哪一招好,而是综合施策的结果。”

吴凡:新冠大流行终将结束,这次疫情带给人类5条经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发表演讲 张呈君 摄

6月4日下午,2021浦江创新论坛继续在上海进行。在主题为“疫苗与全球健康”的全球健康与发展分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谈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全球健康的影响。

吴凡回忆,2019年10月由三个国际组织联合倡议的《全球健康安全指数2019》发布,通过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评估,其中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排名在前,中国仅居中游。

不久后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一段时间后专家组复盘时,发现得分高的国家,疫情防控往往做得并不好,一些得分不在前列的国家反而做得很好。截至2021年6月1日,美洲、欧洲占全球报告新冠病例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疗救治水平不低,但为什么疫情防控做得不好?中国疫情防控的效果非常出色,有什么秘诀?

论坛上,吴凡概括了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综合施策”举措:统一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依法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协调联动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多部门合作,社区参与、全民动员,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吴凡以中国抗疫战场上的上海为例,总结起来有5个字:早、快、准、全、暖。

她进一步介绍,当出现疫情时上海能够在两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流调。对所有新冠本地病例都摸清了感染来源,本地病例的平均确诊时间仅1.3天,目前已可控制在一天内。全市每日最大单管核酸检测能力已超过77万份。

她回忆,2021年1月份上海黄浦区出现个别病例,当时她曾带专班连夜排摸一条传播链,在15个小时内搞清了100多名密接、3300多名高风险人员、30余辆网约车、22个餐厅等风险场所的接触情况,落实了隔离管控措施。

“我们用非常精准的方式来界定人群,快速处置,这对控制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凡说,这种方式也使得疫情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与此同时,通过联防联控措施的实施守好国门、家门,推动做好社会参与、公众参与和健康教育,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吴凡还强调了疫情防控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指出有“温度”的举措才能更好促使每个人去落实。

“公共卫生本质上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临床医生为病人看病的问题。要通过公共政策、资源的调度来解决问题。”吴凡说。从定义来看,公共卫生正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高效率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

她说,公共卫生要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和公共政策的措施,实现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寿命的目的。

“今天非常庆幸,我们有一个高效运行的公共卫生体系。”吴凡说。

全球大流行还在继续。吴凡说,目前来看面对新冠疫情的挑战,各国的表现不同,国家间防控策略有差异,控制措施实施的力度有差异,疫苗接种的公平性不强,疫苗接种速度和力度也不同。

她认为,长远来看新冠大流行终将会结束,但这次疫情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启示,包括这5条经验:

一是疫情不仅对全球健康有重大影响,还对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产生了影响深远。

二是中国经验告诉人们,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可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疫情中疫苗的快速研发应用,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

四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才能快速控制全球的疫情。

五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促进全球健康公平性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刘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