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季低温,四川斑点叉尾鮰春季爆发性疾病频发!

作者:中国水产频道

1984年我国引进斑点叉尾鮰,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目前已发展到全国大部分省市,现四川地区也是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自2015年以来受国外相关法规政策的影响,斑点叉尾鮰的加工出口量逐年递减,使得国内市场逐渐得到开发,内销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使斑点叉尾鮰大规模养殖,其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好,但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疾病的困扰,特别是每年过冬之后。疾病是危害斑点叉尾鮰最重要的因素,每年都会因此造成重大损失。2019年2、3月份温度比较低,升温慢,四川地区斑点叉尾鮰发病率非常高,发病率超过2018、2017年,发病池塘初步估计达到1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我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春季低温,四川斑点叉尾鮰春季爆发性疾病频发!

<b>一、流行情况</b>

2019年春季笔者走访四川大面积出现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的地区,通过走访发现四川乐山、仁寿等地出现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尤为严重,与养殖户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多数都不清楚病因,同时了解到鱼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基本都是去年放养的鱼苗并套养花白鲢,鱼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吃食不好,运动缓慢,每天死亡几条,到高峰期每天死亡几千条且死亡情况持续时间长。表现出高爆发,死亡率极高,常规药物无治疗效果,零治愈情况。就最近几年叉尾鮰爆发情况来看,发病高峰温度在15℃至20℃,死亡率非常大。在5月初的时候,疾病开始减少,叉尾鮰的死亡率随之下降。

<b>二、主要症状</b>

<b>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斑点叉尾鮰有以下几点症状:</b>

初期病鱼头朝上、尾朝下(图1);体表溃疡或圆形退色斑并附有水霉(图2);胃肠连接处出血(图3);鱼苗烂尾和烂鳍(图4);肠道脓样分泌物、肠粘膜出血(图5);套肠(图6)等症状。

春季低温,四川斑点叉尾鮰春季爆发性疾病频发!
春季低温,四川斑点叉尾鮰春季爆发性疾病频发!
春季低温,四川斑点叉尾鮰春季爆发性疾病频发!

该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4月份,小规格成鱼与大规格成鱼都会受到感染,但套养的其他品种不会感染,病鱼低水温潜伏,发病水温多在15-20度。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会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初期死亡时头朝上、尾朝下,最后沉于水中。病鱼体表出现圈状的褪色斑,有血丝,随着病发时间的延长而感染水霉;解剖病鱼发现胃肠道无食物,胃底部和幽门部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道里含有脓状的分泌物,肠道发生痉挛,严重的于后肠出现套肠现象。

<b>三、病因分析</b>

经与养殖户交流得知,养殖户最初将该疾病的症状当成水霉病来处理,适当减料,结果发现无效,水霉是发病后的继发性感染。在国内对于该病的研究很少,有人认为是柱形病。但普遍用过抗生素和水体消毒之后,效果不是很好,死亡增加。禾晨科技公司从2015年开始研究该病,多次送检,都未分离出细菌,结合流行病学推断极有可能是某种病毒。

<b>四、应对措施</b>

我们的应对方案是:从11月开始做预防工作:1、水温低于15℃,不能动网,如需出鱼,请清塘。2、水温低于22℃,不杀虫,不杀菌,减少对鱼体的应激。3、开始投喂免疫饲料。(通过提前投喂免疫饲料增强鱼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白细胞吞食病源能力。起到抵抗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的作用。)4、控制水质,保证水中的溶氧,尽量不加注新水,注意藻相变化,避免水环境变化,产生应激。5、控制投饵,不能因为天气原因和鱼吃的好等原因加大投喂,尽量在水温和气温上升并稳定后再逐渐加量,减少肠道负荷。

如若发生死亡:刚开始发现死鱼:全塘泼撒抗应激产品(果酸、VC等),主要不杀虫、不用刺激性消毒剂;可少量投喂提高免疫的药物或饲料;也可不喂饲料。若已经死亡超过100尾/天/10亩,采用“三不”+增氧政策。即: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只增氧。

<b>五、归纳总结</b>

早春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重在防控,防控疾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药物,还应外控好环境,尽量减少应激。从鱼苗开始,斑点叉尾鮰就携带有这种致病因子,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引发,诱因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但是肠炎、不规则褪色斑是每条病鱼都存在的。要想预防疾病爆发,过冬前就应做好水质处理以及加强鱼体等预防措施,虽然冬天水质变化较春夏稍缓慢,但每个月也需要调节水质。在饲喂方面,由于水温较低,饲料饲喂量总体不能超过0.05%,甚至不投喂,不能由于气温忽然上升而加大投喂量。(<b>本文转自【</b><b>禾晨科技</b><b>】。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b>[email protecte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