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作者:历史与人心

公元219年,孙权趁着关羽北伐曹魏的时候,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公元220年的年初,关羽兵败被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理由,率军攻打东吴。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孙权就派遣使者来到蜀汉,从而表达自己求和的态度。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记载:“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并且,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诸葛瑾,也写信给刘备,劝说他放弃攻打东吴,意思就是要以大局为重。当然,不管是孙权还是诸葛瑾,都不能阻挡刘备征讨东吴的决心。众所周知,在之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败给了陆逊这位名将,损失了数万兵马,并在公元223年病逝于永安白帝城。

在这场战役后,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回到巅峰了。所以,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备如果接受孙权的求和主张,显然可以避免蜀汉的衰落。不过,因为以下几点原因,刘备还是拒绝和东吴握手言和。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如果东吴仅仅是偷袭荆州,并放关羽一条生路,刘备或许会考虑先对付曹魏。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正式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虽然包围了曹仁,并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成绩。但是,关羽的强盛,也引起了孙权的警惕。于是,关羽最终遭到了曹操和孙权这两大势力的夹击,所以吃到了败仗。

对于孙权来说,明明已经夺取了荆州,却还是斩杀了关羽、关平父子。众所周知,早在东汉末年,关羽就跟随刘备起兵。在数十年的南征北战中,关羽、张飞、刘备这三人,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即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相对于曹操和孙权,刘备起兵之初,并没有宗室力量的帮助。在此背景下,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无疑会让张飞、赵云等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寒心。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况且,在公元221年,刘备出兵之前,张飞就被部下杀害了,至于杀害张飞的范强、张达,则逃到了东吴。到了这个时候,因为新仇和旧恨的叠加,刘备已经不可能回头了,所以,很可能是意识到刘备的决心,丞相诸葛亮都没有直接劝阻他。

其次,就第二点来说,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孙权虽然主动求和,不过,他显然缺乏足够的诚意。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孙权因为担心蜀汉大军的讨伐,所以愿意让出荆州,并交出杀害关羽、张飞的凶手。但是,这毕竟是文学作品的说法,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没有相关的记载。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真的将荆州拱手相让,刘备确实没有必要攻打东吴,也即能够安抚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但是,孙权对于荆州一直虎视眈眈,现在好不容易从关羽手中夺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的。在此基础上,孙权不愿意割让自己的利益,刘备也不会善罢甘休。换而言之,如果刘备放弃征讨东吴,也难以向蜀汉上下做出一个交代,甚至削弱自己的威望。从这一角度来看,荆州的归属问题,成为蜀汉和东吴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不是在夷陵之战中遭到了重创,刘备可能还会试图夺回荆州。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则是刘备有信心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纵观刘备的一生,前半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刘备被吕布、曹操等诸侯击败,并失去了立足之地,可谓十分狼狈。但是,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开始,刘备却是屡战屡胜。

公元209年,趁着曹操撤退回中原的机会,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总算有了立足之地。公元211年,在刘璋的邀请下,刘备率军进入益州。一年后,刘备和刘璋决裂,正式爆发了益州之战。公元214年,刘备击败了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两年后,刘备击退了强大的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连续取得胜利,这增加了刘备击败东吴的信心。进一步来说,已经有些膨胀的刘备,率领5万大军来讨伐孙权,很可能是想一举消灭东吴,从而和曹魏二分天下。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曹魏在实力上明显领先。在此背景下,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单独抗衡曹魏都是比较困难的。

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求和,刘备为何拒绝呢?

由此,刘备想要击败取代汉朝的曹魏,完成匡扶汉室的夙愿,那么,消灭东吴不失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跳板。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刘备既然有消灭对方的心思,也就不会把孙权的主动求和当回事了。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偷袭荆州的大将吕蒙病逝了,可是,刘备还是败给了陆逊,这导致蜀汉基本上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