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鸣镝|“残疾人就别出门了”?网络戾气该刹一刹

作者: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鸣镝|“残疾人就别出门了”?网络戾气该刹一刹

编辑|林芽

图源|网络

认知残缺比身体残缺更可怕。

“残疾人就别出门了,这世界不是给你们准备的”

“残疾人,就别出门给社会添乱了”

“残疾人就该被优胜劣汰”……

最近,一位名叫“盲探-小龙蛋”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坐电梯时遇到的不便,意外地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视频中是一位盲人博主站在一台没有语音播报和盲文标识的电梯里,导致他无法确定自己到了哪一层。所以,博主尴尬地笑着说,“哎呀,太难了”“希望以后公共场所的电梯能够更加人性化一些”。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日常生活的记录,让他被评论区的网友们花样百出地教训起来。这些刺耳的言论,让本来就满是伤痕的残疾群体更添伤悲。

盲道,忙道?

“盲探-小龙蛋”本身是无障碍行业的从业者,也是无障碍的受益者,他通过分享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残障群体的出行日常,更是呼吁社会大众帮助残障群体,推动无障碍事业进程。

日常生活中,残障群体在出行方面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像视频中提到的电梯没有语言播报或盲文提示、盲道被其他建筑设施阻断、盲道上有共享单车、汽车……

而这类盲人出行不便的乱象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

内蒙古赤峰一段约150米的盲道被铺设成“十八弯”;昆明五华区的一段盲道,短短300米却遇到了30多个障碍;山西太原交警扮盲人带导盲犬坐公交被赶……

公共服务设施本是为残障群体提供便利,而以上现象恐怕是给残障群体设障添堵。就盲道而言,盲道不是摆设,是盲人朋友实实在在的需要。“盲道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盲人”,如果一座城市里的盲人朋友都不敢走盲道,那将是城市的悲哀。

对于残疾人的人文关怀,不能停留在纸上。修路必须带盲道,但铺设盲道绝不能只是做个样子走过场,盲道设计和管理就该真正的站在盲人的角度。关爱残疾人群,应为盲道让道,别让盲道成“忙”道。

每一个人

都有权利平等而有尊严的活着

而当博主积极地在互联网上修盲道的时候,还要被人一句“不值得为少数人浪费社会资源”堵上嘴巴。

评论区的部分网友躲在隐匿、黑暗的角落,用键盘恣意输出着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世界不是给你们准备的”暴露了这部分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自己和残疾人之间划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他们的认知里,一个社会如果为残障人士提供足够的便利,就要浪费太多资源,牺牲太多效率,所以“正常人”无需为残疾人的不便买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包括正常人和残疾人,因此公共资源的存在就是为残疾人提供便利,为社会提供便利。从实践来看,在无障碍方面做得更好的国家和地区,通常是更发达富足的。

温柔地对待残障人士,不仅不会拖累社会的进步,反而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和标志。

这个社会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不能简单地把丛林法则生搬硬套到现实社会中,更不能将同胞以任何臆定的标准化分为三六九等。而评论区的这部分“精神上等人”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无疑是想突出自己满满的优越感。比优越感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遵循的是一个极其原始的逻辑,即放弃弱者,更残忍一点地说就是“优胜劣汰”。有这种认识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这些话是对别人的伤害,更不会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也可能会成为“弱者”的一份子。而当这些人成为需要被保护的“弱者”时,是否可以被“淘汰”?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平等而有尊严的活着。

吉林的一名退役残疾军人乘大巴想按规定买半价票,被乘务员拒绝且遭到辱骂“证不好使,活不起就别活”,言语中透露的是乘务员的傲慢与无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乘务员以及博主评论中恶言的网友是少数的,可这些少数人缺乏了对人基本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审视,反而让自己成为网络的“笑话”。换句话说,认知残缺比身体残缺更可怕。

应该淘汰的,是不完善的产品,不完善的环境和对残障群体固有的偏见思维。

别让戾气代替了思考!

残疾不等同于残废。那些叫嚣着“优胜劣汰”的人觉得残疾人会浪费社会的资源,却不知道他们也在为自己而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残疾人可以玩游戏,可以出门,也可以自己拍视频……只要公共设施与科技公司在设计之初考虑得足够充分,他们完全可以生活得跟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就盲人博主来说,他是深圳市无障碍研究会的一名讲师,他还经常到各个互联网公司去做无障碍培训。要实现残障人士的梦想是挺艰难,但并非不可能。

近来,就有许多故事演绎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石家庄新乐36岁的残疾人段二强用诗歌和漫画抚去伤痛演绎励志人生;安徽省唯一盲人高考生昂子喻以635分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沈阳“庞贝病”男孩高考662分收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

古今中外,更是有不少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获取伟大的成就:身患残疾的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高位截瘫的中国著名作家张海迪、患上卢伽雷氏症的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命运多舛的耳聋音乐家贝多芬、美国最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盲聋人海伦·凯勒……

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并不只有“励志”这一种讲法。在当代社会中,出行的权利,工作的权利,享受快乐的权利,都不应该是健全人独享的。以上的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孤立的事件,它代表一种理念:残障群体和我们一样,都在为梦想而努力!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应该是为所有人设计的,而不是分为为“我们”设计的和为“你们”设计的。

社会越是发达进步,就越有能力为残障人士提供足够的便利,让他们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而不是歧视的眼光,更不能把残疾人化为另类,残疾人也完全有权参加正常社会生活。

(参考: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