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傅抱石的艺术观与画风流变——如何理解傅抱石的笔墨

作者:紫牛新闻

10月28日上午,江苏艺术基金2021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精彩继续,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副馆长黄戈以笔墨为切入点,以小见大,阐述了傅抱石的艺术观与画风流变。

傅抱石的艺术观与画风流变——如何理解傅抱石的笔墨

傅抱石的生平和画风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期,主要是对传统艺术和理论的积淀;留日时期,日本的留学经历拓展了他的美术理论视野,同时艺术风格收到新日本画风的影响;重庆金刚坡时期,他的个人画风到达成熟和高峰;新中国时期,艺术逐渐融入政治因素,开始描绘新时期的“山河新貌”。

其后,黄戈从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傅抱石书画艺术的笔墨特征。

傅抱石的艺术观与画风流变——如何理解傅抱石的笔墨

一、对笔墨的理解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傅抱石结合传统和个人经验体悟创造了“抱石皴”,将散锋笔法的妙用推向了极致。前人在使用散锋笔法的时候,大都还局限于使用笔锋(毛笔毫毛的笔尖部分),至多用至笔腹,即毛笔毫毛部分的一半。傅抱石则将整个毫毛部分都利用起来了,即一直用到笔根,用的是“全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中国毛笔的一切优势,把散锋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除了传统用笔的中、侧、逆、转各种笔法之外,还包含了多少不可名状的皴、擦、点、囤的行笔轨迹。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全然不见起落笔的痕迹、全无笔锋可言的笔根揉、按、点、划,由此产生的似乱非乱的大块皴擦,极尽毛笔之能事,有如天籁浑成而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但细看画面,傅抱石的散锋有极强的规律性,甚至没有任何脱离传统皴法的规范。

二、笔墨与传统

黄戈比较了傅抱石和潘天寿的山水风格,二人有着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和学术背景,都研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理论,却衍生出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如果说潘天寿是一种传统文人写意精神的提纯和凝铸,而傅抱石在山水画的建树方面则更加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在充分加入写实因素之后把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以更加具有可读性、审美力的形态展示出来,在社会宣教与艺术本体之间找寻到一种平衡和妥协,为世人打开一条能够自由驾驭主题性创作而又能抒发文人情怀、充满古典诗意境界的山水画新风格。

三、笔墨与写生

傅抱石关于写生的思考继承了中国画“师造化”传统,对“真”、“性”、“理”等传统画论中概念的释义作全面而深刻的消化吸收,探究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时,受留学日本的影响,他把客观景物的“性理”概念归咎到唯物的科学的“地貌学”范畴,并以此反过来验证传统山水画程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也为传统形态的时代转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傅抱石强调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他将中国画的写生特点总结出“游、记、悟、写”四个步骤,它是傅抱石画学思想中“写实”观念的直接反映和实践表现,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虽然傅抱石把写生作为从自然中直接“酝酿创作构思,吸取创作题材”的主要手段,但他面对自然客观的取舍必然不会依赖古人的画谱,也不会照抄客观现实。他擅长把握时代风向,除了艺术本体创新的需要外,其个人的艺术取向已然被浓厚的政治、社会需要所包裹,因而傅抱石通过“写生”方式及其个性化的理解而使传统的山水画意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完成被承认的价值转向,这使他笔下的山水画既满足社会宣教的功用又亲近于对中国画抱有最深切眷恋的欣赏者。

讲座中,黄戈展示了傅抱石大量的山水、人物作品,做了详细的图像解读,并和日本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让学员们对傅抱石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有更为直观地了解。最后,黄戈老师强调学术理论要开阔视野,不要狭隘地局限于本专业,而要多学习各学科知识,拓宽知识层面,做到跨学科研究。同时,也要拿起画笔实践,亲自感受笔墨气韵,多与艺术家沟通,将其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经验与体会用文字整理总结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永远保持批判性、独立性和怀疑的态度,才能推动学术不断前进。

通讯员 耿中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来源:紫牛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