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作者:小询笔记

有关于教育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热门话题,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

最为著名也是知名度最广的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的成就也是家喻户晓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字句烙印在中国人的DNA里。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这些字句出自“亚圣”孟子,这位宣扬“仁政”,最早提取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对他的成就,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越是非凡,越能同他淘气的少年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可谓是一个最为成功的教育案例。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教子》的故事出自《列女传》,故事中讲述了少时丧父的梦珂年少时的经历,住在墓地附近,孟轲便学人哭丧。搬家到菜市场附近,孟轲便吆喝起来,学人家叫卖。再次搬家到学堂附近,孟轲开始学习读书。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三迁后,终于寻得了一个好的去处。谁知孟轲并没有安分,抛下书本,逃学游玩。小孟轲的劣迹被发现后,才有了接下来画面中的故事:

在清人康涛的《孟母教子图》中,是一幅铺设简单的人物画。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立于织布机边上,左手指着织到一半的布,右手拿着刀子,偏过头来看向她的孩子。孟母的表情并非火冒三丈暴躁无比,相反的,孟母神情平静。

母亲不怒而威,梦珂小心翼翼地迎向母亲的目光。他的神情专注,对待母亲极其恭顺,梦珂微微弓着身子,毕恭毕敬地拱着手,脚步似乎有点后移,战战兢兢的样子是所有孩子被批评时的缩影吧。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画者的笔触精心构思,线条流畅纯熟,衣纹的勾勒生动细腻,衬托出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的走势。人物的表情古朴清秀,无论是眉毛还是眼睛都写满了情感。母子二人衣着古朴,头上戴着简单的头巾,可以看出母子二人的生活节俭朴实。

简单的笔触将却投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潜移默化之中引起观画人丰富的联想。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断机杼后,孟轲终于懂事,开始了他的学海生涯。

对于孟轲来说,母亲的这一举动应该是相当震撼的。

母亲的脸上尚未露出明显的愠色,孟轲尚且恭恭敬敬,对母亲礼貌孝顺。

便可以看出日常的家教。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所以,我们无法用这样一个行为来作为一刀切式成功教育案例。

但是,孟母与孟轲的相处之道,却有更多的意义值得大家学习。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哪怕是一位母亲用这样温柔的字句深刻地诠释母爱,依然没有释怀之意。

“不必追”,终究还是“舍不得”。

当孩子降生到这个世上,来到父母的怀里,无不是一个欢喜的家庭。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父母而言,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

他们,还是一个输出者。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从生活方式上,到情感认知上,孩子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当孩子的三观与父母的三观发生冲突,

家庭的幸福的脆弱得不堪一击。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是一个极端的反例,故事根据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进行改变,作者塔拉17岁以前同父母兄弟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没有户口,也不去医院,一切思想教育均来自犯有精神分裂症且及其厌世的父亲。

他们中有人对父亲保持着自始至终的忠诚和追随,塔拉和他的一位兄弟则通过某些机遇渐渐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崭新的人生观。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一个家庭原本站在一条地平线上,现在他们目光所到之处已经天差地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选择家人,还是选择自我,成了一个非黑即白,无法调和的矛盾。

最后,塔拉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她完成学业,拥抱广袤的世界。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和孟轲之间的矛盾爆发即是两个世界观的冲撞,

孟母要求孩子向学,孟轲选择孩子的天性,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谁人能逃得过这个矛盾。

当子女成年,父母老去,又会因为意见不统一产生新的矛盾。

当矛盾爆发,难能有孟母教子时的场面。

因为熟悉和了解,争吵的时候才更伤人。

如果你是孟母,你会如何教导那个逃学的孩子?

孟母面容温和,以身试法,身体力行一段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轲虔诚恭顺,孝顺有礼,这是孩子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这对母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最大的特点是礼貌,他们尊敬对方。

当我长大以后,我会想到童年时父母对我的教育有些是不对的。

和朋友交流之后,这样的想法几乎人人都有。

我们会埋怨父母,抱怨父母,甚至憎恨父母。

以至于,我们时常忘了:

在这世上,正是因为父母的爱护和养育,才赶走了可怕的孤独,

让我们有机会做那颗独一无二的星星。

家庭是孕育爱的地方,它强大也脆弱,随着时间流逝,它也需要呵护。

如果我们在一段关系里学会礼貌倾听,做出调整和磨合,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