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太监陷害的廮陶王刘悝

作者:宁晋大陆泽文化

东汉汉桓帝时期,他身边有一个贴身太监,名叫王甫,汉桓帝对他非常宠信。王甫仰仗着桓帝的宠信,用尽各种手段敲诈、收贿朝廷官员,聚敛财富。他甚至敢敲诈皇帝的亲弟弟刘悝。

刘悝在桓帝即位后,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因为犯了“谋为不道”罪,被桓帝贬为廮陶王,其封地在今河北宁晋县境。

从食邑一郡之租,减少到仅食一县之租。刘悝原本是个奢侈浪费、挥金如土的王子,租税收入的突然骤减,根本无法满足他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便想方设法要恢复原来的爵位。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皇帝身边的“红人”王甫。于是,刘悝找到王甫,让他在皇上面前替他说情。

刘悝知道王甫是一个贪财之人,如果托他办事,不给他好处,他是不会尽最大努力去办的,于是,他就和王甫私下达成了交易,如果王甫能在桓帝的耳边多进美言,使自己恢复原来的爵位,那么,他将给王甫五千万作为酬谢。

虽然两人已达成协议,但是,王甫因为没有马上得到实惠,所以他却从来没有在桓帝面前替刘悝说过半句好话。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桓帝得了重病,在病榻上的汉桓帝,想到之前对自己同胞兄弟刘悝的处罚可能是太重了,于是,便写下遗诏,恢复刘悝渤海王的爵位。

桓帝死后,遗诏当众宣读,刘悝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地。王甫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突然,于是,他便将计就计,在刘悝面前装好人,说因为自己在皇上面前说尽了好话,才使得皇上在临终前幡然改悟,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刘悝根本没有理会他,王甫见刘悝是这样的态度,干脆直截了当地向他索要五千万的报酬费。刘悝虽然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也不是个白痴,他早就打听到王甫根本没在桓帝面前帮他说过一句好话。自己能恢复爵位,完全是因为桓帝开恩罢了,所以他拒绝给王甫一分一厘钱,从此二人结下了仇怨。

与很多宦官的性格一样,王甫的个性也非常阴险残忍,他发誓一定要报复刘悝。所以,他便挑拨灵帝刘宏和刘悝之间的关系,以解心头之恨。

灵帝是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代。因为桓帝无后,在他驾崩后,太后与窦武便决定让刘宏继位。灵帝继位时,有很多刘悝的传言,说他非常气愤称帝的不是自己,所以曾打算“钞徵书”赴京即位。王甫就抓住这个机会,添油加醋地将流言传到灵帝的耳朵里,灵帝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但心里却感到相当不快。王甫看透了灵帝的心,心中暗喜,心想刘悝的好日子应该没有多久了。

不久,王甫用了一个小小的手腕,便让刘悝背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

王甫知道灵帝听了流言后非常生气,所以他决定再给加把火。于是,他收买了尚书令,让他诬奏中常侍郑飒等人暗中谋划要迎立刘悝为帝,而且刘悝也在招兵买马,时刻在做准备。灵帝盛怒之下,没有做任何调查证实,便命冀州刺史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刘悝收捕入狱,同时将他全家上下一百多口,也全部打入大狱。刘悝被逼自杀,其家眷也全部死于狱中。不仅如此,灵帝还将渤海国的太傅、国相以下的全部官吏,以没有辅佐好渤海王的罪名,全被诛杀。王甫就这样完成了他的报复之计,而汉灵帝不但没有察觉到是王甫制造的冤案,相反还念其有功,加官封侯,实在令人叹息。

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史实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宁晋县条:“延熹八年,渤海王悝降,为瘿陶王国于此。”《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五:“渤海王悝以不道贬为瘿陶。汉县,故城在今直隶赵州宁晋县。”

汉蔡邕《故太尉乔公庙碑》:“循王悝,桓帝同产,以怀逆谋,黜封瘿陶王。以公长于襟带,拜钜鹿太守。悝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后汉书》:“后悝竟坐逆谋,贬为瘿陶王。”“桓帝弟蠡吾侯悝为勃海王,奉鸿祀。延熹八年,悝谋为不道,有司请废之。帝不忍,乃贬为廮陶王,食一县。”

《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汉纪》四十八:“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年)十二月,壬申,复瘿陶王悝为勃海王。”《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汉纪》四十九,汉灵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

渤海王悝之贬瘿陶也,因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既而桓帝遗诏复悝国,悝知非甫功,不肯还谢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数与悝交通,甫密司察以告段。冬,十月,收飒送北寺狱,使尚书令廉忠诬奏“飒等谋迎立悝,大逆不道”,遂诏冀州刺史收悝考实,迫责悝,令自杀;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悉伏诛。甫等十二人皆以功封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