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威故事 | 余阙誓死守安庆

作者:凉州融媒

《武威故事(第一辑)》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组织市内20多位作者编写,于2020年7月由读者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涵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的历史、名人、地名、传说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内容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

武威故事 | 余阙誓死守安庆

余阙誓死守安庆

安庆自古以来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素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在安庆保卫战的历史上,有一位祖籍武威的忠臣,被誉为元朝第一忠臣,名叫余阙。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党项羌族)人,世代居于河西武威。他的父亲沙刺藏卜,在庐州做官,遂为庐州合肥人。余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长大后靠教书来奉养母亲。曾和吴澄的弟子张恒为友,学业日进。后来考中进士,被授同知泗州(治今江苏泗洪等地)事。余阙为政严明,豪绅猾吏都很怕他。州内农业歉收,缺粮的农民不敢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余阙请示中书省批准,凡缺粮的农民可以减免赋税,可以用金钱代替交纳公粮,农民非常高兴。百姓主动凑钱给他送礼,表示感谢,他拒不接受。不久,他被召入朝,为应奉翰林文字,改任刑部主事。他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并向宰相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宰相不理,乃弃官归里。不久,朝廷又召他修辽、金、宋三史,再次入翰林为修撰,官拜监察御史。后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广西山路险峻,农民交公粮往往要花费几倍于公粮的代价,余阙便让农民用布帛代交公粮,大大方便了农民。湖南章宣慰给余阙赠送了一盒婆律香,余阙接过香盒一掂,感到很重,怀疑有其他东西,坚辞不受。原来盒内果真藏有黄金。章宣慰叹息说:“凡是我送过礼的达官,没有人推辞过。廉洁如冰壶的,只有余公您一个人啊!”之后余阙又被召入朝,为集贤经历,迁翰林待制,又出任浙东道廉访司佥事。当地贪官污吏听到余阙来这里任职,有人吓得自动离职而去。衢州长官燕只吉台杀害过无罪的人,余阙将他逮捕入狱,依法治罪。行台御史与燕只吉台有牵连,便设法给余阙罗织罪名,进行诬告。适逢余阙母亲有病,他便再次辞官回家。

武威故事 | 余阙誓死守安庆

余阙在军务稍暇时,注释《周易》,率诸生在郡学会讲。将士都在门外听课,使他们都能懂得尊君亲上的道理。余阙很注重经学,对《五经》都有撰述。尤其工于诗文,他的弟子将其著述辑为《青阳山房集》五卷。当初危素以文学被征入朝。有人问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危素的才学怎么样?”虞集说:“危素的才学我不清楚。要说寻求有才学的人,余阙就是一个。”论者问他:“你怎么知道余阙的情况?”虞集说:“我从余阙的文章中发现他的。”后来事实证明,虞集的话是对的。

余阙后来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有一年恰逢境内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余阙从他的薪俸中拿出了两百石粮食,每天让人做饭给饥饿者吃。他又向中书省汇报,得钱三万锭,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至正十五年(1355年)夏,暴雨成灾,城中积水如泉涌出,余阙主持救灾,水势平息。秋天获得大丰收,军屯得粮三万斛。余阙考虑到兵士的吃饭问题已经解决,又深挖了没有水的护城壕,增修了城上的女儿墙,城外筑了三道大护城河,城上盖起瞭望楼,加强了城内外的防御设施。

这时候,淮东部分城池都已沦陷,余阙独守安庆,成为江淮的保障。余阙旧日的朋友甘言受起义军委托,前来劝说余阙投降。余阙将甘言拉在外面,用铁链打烂他的牙齿和脸颊,并将其斩首于东门外。

余阙后来又升任左丞,赐二品官的冠服,他愈发勤奋,发誓以死报国。一次,在训练过程中,他把将士集合在旌忠祠下,对他们说:“男子活着应该像韦孝宽,死了应该像张巡,不能屈服于那些邪恶势力。”将士听了,都深受鼓舞。

至正十八年(1358年)初,赵普胜、陈友谅、祝寇三支起义军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安庆城。余阙身先士卒,与最强悍的陈友谅军力战于安庆城西门外,杀敌无数,身受创伤十余处。此时敌军从其他城门攻入安庆城。余阙见大势已去,引刀自刎,坠入清水塘中。这一年他才五十六岁。之后,他的妻室子女也相继投井自尽。余阙治军,号令严明,能与部下同甘共苦。当他有病的时候,将士都向天乞求,恨不能以身代替。余阙看到将士拥戴自己的一片好心,便会勉强穿衣戴冠而出,免得他们担心。每临战斗前沿,左右都会用盾牌替他遮挡,他推开盾牌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来保护我?”所以人人都愿意以死报国。看到余阙自尽,部下士卒跟随跳河自刎者不计其数。

武威故事 | 余阙誓死守安庆

余阙阵亡后,被追封为豳国公,谥号忠宣,后人称余阙为元代第一忠臣。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敬佩余阙的大义,用重金赎回了他的遗体,将其收棺葬于安庆西门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余阙在安庆城内外均建碑立庙,命当地官府在重要节日均要前往祭奠。明朝嘉靖时,又建大观亭来纪念余阙。

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

继续阅读